斗爭思想的意義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0 05:24:00
導語:斗爭思想的意義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的斗爭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特別是反腐斗爭,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斗爭態度,以人民利益為核心的斗爭內容,極富創造性的靈活的斗爭策略,都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從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奮斗目標,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再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此作出全面部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現在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追求。
和諧社會不是無矛盾社會、無沖突社會,而是能正視矛盾與沖突,正確分析矛盾,合理解決矛盾,從而達到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的社會。建設和諧社會,正是要解決奔小康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矛盾,使不和諧的社會趨于和諧。在構建和諧社會這個偉大的系統工程中,需要對社會發展中的矛盾沖突有正確的認識和解決方法。的斗爭思想,是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領導全國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進行堅決斗爭,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種種社會矛盾的辯證法思想,是解決矛盾、促變革、促發展的理論武器,是旨在解決中國社會矛盾的辯證法理論。
1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的認識
的斗爭思想汲取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原理和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他特別指出,矛盾是一個動態的關系,“過程即矛盾”。堅持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關系的正確認識,在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系中,既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認為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它們之間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中存在著斗爭性,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又認識到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斗爭總是最重要的,而是因矛盾性質不同,斗爭與統一的關系也不同。
把矛盾作為一種動態關系的創見,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在中國的創造性應用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是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和諧與不和諧的矛盾中前進,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用唯物辯證法去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
首先,要正視社會中不和諧的因素。不能為了和諧而掩蓋、抹殺矛盾。要明確認識,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會長期存在和諧與不和諧的矛盾。其次,要正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解決好矛盾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系問題。
社會主和諧義社會的矛盾是以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體的矛盾,因此斗爭的手段、目的也是非對抗性的,不能采取暴力手段,而應采取和平的、民主的、法制的等手段,整合社會力量,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從而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再次,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矛盾,抓住矛盾發展的規律,隨著矛盾的變化,斗爭的形式、側重點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
2對待矛盾的實事求是態度
實事求是,原來是作為一種注重事實、注重求真的處事態度或做學問的學風,把它上升為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啊畬嵤隆褪强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llj實事求是就是不唯書(不迷信書本),不唯上(不迷信上級),而唯實(一切以事實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為準)。也就是斗爭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有科學的斗爭理論的指導,又必須對斗爭的形勢、對象、矛盾雙方實力對比、對斗爭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等實際情況有詳細的認識,要著眼于事物的特點和發展,與時俱進,隨時根據斗爭形勢的變化改變斗爭策略、斗爭方式、斗爭內容以及斗爭對象、目的等。公務員之家
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沖突也日趨突出。這些矛盾解決不好,就會嚴重影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局。因此,我們必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到在矛盾和問題面前,不能回避也不能繞道走,不能夸大矛盾也不能縮小矛盾,對矛盾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對待矛盾的實事求是態度,一要反對“盡信書”的教條主義,也要反對把片面的、局部的感性經驗當作可以到處套用的經驗主義。對不同領域、不同時期、不同對象的矛盾,要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方法。
二就是要以實踐作為檢驗解決矛盾的唯一標準,檢驗解決矛盾是否符合主體的利益和愿望,是否符合矛盾發展的規律,是否符合和諧社會發展的方向。
3堅定的斗爭原則和靈活的斗爭策略
認為,斗爭并不意味著惟斗惟爭去解決矛盾,相反那樣只能激化矛盾,是簡單、粗暴的,對矛盾的解決往往起到事與愿違的阻礙作用。要對矛盾的合理解決,必須講究一定的策略。
提出,解決矛盾要遵循的核心原則是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坝欣怼?,即解決矛盾要基于矛盾存在的客觀情況和現實條件,實事求是地斗爭;“有利”,即解決矛盾要堅定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立場.捉使矛盾向代表講步勢力的新事物發展方向轉化,保障新事物的利益。“有節”,即矛盾是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統一,解決矛盾必須遵守對立統一的矛盾規律。認為矛盾是普遍的,我們首先要承認矛盾的存在,其次矛盾又有特殊性。他說:“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矛盾“即是過程’}RIC319>,矛盾是不斷發展的,而且矛盾是多種多樣。不同階段的矛盾,不同質的矛盾,要用不同方法解決。那末,解決矛盾的形式就應多種多樣,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要注意原則與策略的合理運用。
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要樹立辯證的世界觀。“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盧lc3oe},就是要肯定矛盾、斗爭的普遍存在,堅持事物在矛盾斗爭中不斷前進發展的唯物辯證法路線,最終的目的是促成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在這種世界觀的指導下,我們處理矛盾時既要承認矛盾,不回避矛盾,又要學會分清矛盾的主次,要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采用靈活的工作方法,及時解決矛盾。
4為人民利益而斗爭是處理矛盾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認為,以人民利益為目的的斗爭才是正義的斗爭,才是必勝的斗爭。人民利益就是每個共產黨人奮斗不息的最終目的。新中國成立后,他告誡全黨:“人沒有餓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奮斗。一萬年以后,也要奮斗。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梢?,為人民的利益奮斗是他一生都遵循著的價值尺度和人生目標。
在這樣的目的支持下,總是主動和積極地迎接一切挑戰和矛盾,即使面對“風吹浪打”,也“勝似閑庭信步”。
構建和諧社會,對我們來講就是構建人民安居樂業、幸福安康的社會,就是要解決現在社會中與人民利益不和諧、人民不滿意的因素,要創造符合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社會。黨員干部在實際行動中,要牢記這個宗旨,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要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去解決人民群眾生活中急需解決的矛盾;另外,要高瞻遠矚,善于把握全局,在制定規劃策略時,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為前提。只要心懷人民,不為一己私利,面對矛盾就不會害怕、回避,解決矛盾才會公正、公平,就有必勝的信心,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晚年由于錯誤估計階級形勢,在斗爭上犯過嚴重錯誤,給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留下了慘痛的教訓,以致于使人們談“斗”色變,進而把豐富的斗爭思想也歸為斗爭哲學。對斗爭的理解更多的是對矛盾的探索,他的斗爭思想就是旨在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中各種矛盾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他在晚年正是沒有堅持他的斗爭思想,將斗爭絕對化、機械化才犯下嚴重的錯誤。其斗爭思想發展雖然出現了曲折,但仍不失為其哲學中熠熠生輝的漂亮的辯證法之花。
21世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如何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使黨始終保持旺盛的感召力、生命力和戰斗力,帶領人民群眾建設和諧社會,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大問題。斗爭思想在黨制定新時期社會發展路線、方針、政策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中,有很大作用。特別是在艱巨和長期的反腐斗爭中,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斗爭態度,以人民利益為核心的斗爭內容,極富創造性的靈活的斗爭策略,等等,都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 上一篇:培養顧客忠誠的汽車營銷論文
- 下一篇:保險業人力資源開發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