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發展觀的差異探究論文

時間:2022-09-20 06:28:00

導語:鄧小平發展觀的差異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發展觀的差異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發展觀;時代背景;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戰略

論文摘要: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戰略思想,、鄧小平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來源。對、鄧小平的發展觀的差異性進行研究有利于我們梳理中國共產黨發展觀的發展軌跡,從而更加深入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本文擬從時代背景、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四個方面對、鄧小平發展觀的差異性進行對比分析。

發展觀就是指一個社會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一個國家堅持什么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1]。當前,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2]、鄧小平的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來源,本文擬對、鄧小平發展觀的差異性進行簡要分析,從而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和豐富內涵。

一、時代背景

任何發展觀的提出總是受一定的時代背景的影響,建立在對特定的時代主題、社會發展形勢、發展任務的判斷基礎之上的。要探究、鄧小平發展的差異性,首先應當對于他們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一):戰爭與革命

戰爭與革命是二十世紀前、中期的時代主題。新中國一成立就處在了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和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冷戰、敵對的大環境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取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政治上孤立的手段對新中國的發展進行遏制。加之自從蘇共二十大后中蘇之間在一系列問題上的分歧不斷擴大以及中蘇兩國國家利益沖突的加劇導致兩國國家關系逐漸惡化,乃至于最終破裂。此時,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興起。革命與戰爭的時代主題貫穿于進行社會主義探索的絕大多數時間并成為影響發展觀的重要因素。

(二)鄧小平:和平與發展

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世界局勢逐步趨于緩和并出現了新的特點。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在相互斗爭的情況下長期并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若還是維持原有的冷戰思維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完成本國民族革命的任務后都要求發展本國經濟,消除貧困落后的局面。時代的主題逐漸由戰爭與革命過渡為和平與發展。“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發展問題。”[3]時代主題的轉換和中國國內發展的成績與挫折,經驗教訓與共同決定了鄧小平必須重新思考中國社會的發展問題。

二、發展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華民族所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努力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現狀,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后永恒不變的主題。

(一):“四個現代化”

早在中共七大召開時就把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作為黨的奮斗目標。七屆二中全會上又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4]建國后我國工業基礎極其薄弱,我國又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局勢。所以只有迅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才能夠改變國家的落后狀態,保障國家的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據此我國制定了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一五計劃,這也與當時人們認為現代化主要就是工業化的認識是相符的。一五計劃的完成之后,四個現代化的思想逐步形成。

1954年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5]八大以后對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探索不斷深入,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進一步指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6]之后在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對“四個現代化”進行了第一次完整的表述,即工業、農業科學文化和國防的現代化。四個現代化的提出表明在強調工業化這個核心的同時也關注了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從而使得的發展觀更加全面、深刻了。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現代化

鄧小平繼承了的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思想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完善。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在談及中國現代化問題時就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7]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鄧小平對社會發展目標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80年代初黨中央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高度文明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樣富強、民主、文明就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拓寬了人們對現代化的認識,不僅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而且具有了更強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三、發展模式

在確定了發展目標之后,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采取何種方式、途徑來具體實現發展目標這就涉及到發展模式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鄧小平所采取的不同發展模式進行比較分析。

(一):蘇聯模式

總體來說采取的發展模式是蘇聯模式,這期間經歷了對蘇聯模式完全肯定、提出質疑、重新肯定這三個過程。由于新中國成立后一窮二白的國內經濟現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和蘇聯模式的巨大示范效應等原因使得新中國在建國伊始幾乎照搬了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也確實在我國建國初期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是也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早在1955年底就發現了蘇聯模式的一些弊病,提出了“以蘇為鑒”。特別是蘇共二十大后,在說赫魯曉夫“捅了漏子”的同時也稱其“揭了蓋子”。此后試圖沖破蘇聯模式探索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并逐步提出了一系列有創造性的思想。但是并未意識到蘇聯模式的根本癥結所在,更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框架,只是在肯定蘇聯模式的前提上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后來中蘇兩黨在對斯大林的評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國際局勢的判斷、國家利益沖突等一系列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并逐漸演化為兩黨長期的論戰,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并且反過來強化了斯大林模式在中國的地位。公務員之家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

鄧小平在吸收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深切認識到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十一屆三中全會根據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現狀,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做出了把工作重心重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必須深入調整那些不利于經濟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的改革主要表現為突破原有的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錯誤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