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豐富了傳統哲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11:22:00

導語:哲學豐富了傳統哲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哲學豐富了傳統哲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哲學思想中國傳統哲學,繼承與發展

[論文摘要]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優秀成果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碩果。重視傳承中國優秀的哲學思想,從“實事求是”觀、辯證法思想、知行觀、倫理思想及社會歷史觀上,都體現了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與發展。

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但哲學思想就其理論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而言,又帶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點或特性。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而形成的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優秀成果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碩果。

一、對中國優秀傳統哲學的繼承

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哲學遺產是哲學思想產生和發展的必要理論前提。曾多次講到,由于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落后,中國的哲學思想,需要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繼承中國傳統哲學中優秀的思想。同志說,“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又說,“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帶有中國的特性,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

歷來重視我國的文化遺產,并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和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容結合起來、與中國民族化的形式結合起來。在談到與“實事求是”有著密切聯系的“有的放矢”時,就結合中國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葉適曾用過的“弓矢從的”的比喻,其原意是強調立論要象對準靶來放箭一樣,以此來論證其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就結合這一事例,把“有的放矢”與“實事求是”放在一起談,認為有的放矢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他說,“‘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個‘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把“有的放矢”提高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這一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高度,以此來闡發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重要原則。這不僅改造了其原來的含義,深化了其內容,而且還充分體現結合中國傳統哲學,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民族化、群眾化及通俗化的重要特色。熟悉中國歷史與文化并有相當精湛的造詣。從而使他能運用自如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民族形式結合起來,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優秀傳統哲學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繼承地發展中國傳統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民族化的過程,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批判地吸收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淀起來的哲學睿智和精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我完善,最終形成具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

第一、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概括了“實事求是”思想

實事求是是哲學思想的精髓,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既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批判地繼承中國優秀哲學遺產的結果。

“實事求是”這一命題并不是的創造,而是古代儒家實用理性思維方式的經典表述。史書記載,“實事求是”一語源出于《漢書》。說的是西漢景帝之子劉德喜歡讀書,廣泛搜集古代文化典籍。因此,班固稱他為,“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學者顏師古在注《漢書》時,對“實事求是”的解釋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它的原意是說,做學問要以真實的材料為依據,再從中得出真實的結論。這里所說的“實事求是”,是指做學問時的一種求實的治學態度,它與我們黨所倡導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有本質區別的。從中國歷史遺產中發掘了“實事求是”這一思想形式,并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解釋。1941年5月,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進一步批判和重新解釋了“實事求是”的命題,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物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苯涍^的新解釋,使“實事求是”有了嶄新的涵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命題,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一種思想路線、認識路線,體現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在賦予“實事求是”命題唯物辯證內容的同時,還指出“左”、“右”傾機會主義的認識根源就是不實事求是,從而為中國革命的勝利開辟了道路。1941年冬,為延安中央黨校題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并對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作了最簡明、最精辟的概括。經過改造和解釋的“實事求是”,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精辟概括,成為黨的思想路線,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碩成果。

第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

中國傳統哲學蘊含著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對中國古代哲學十分熟悉,并靈活自如地對其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資料進行吸收和改造,用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某些道理和原理,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在講到辯證法的兩點論和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對立時,就引用《易經》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來解釋事物的兩方面,明確講到,“一點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兩點論也是自古就有的。這就是形而上學跟辯證法。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叫還對傳統哲學中的“一物兩體”、“有一必有二”等哲學命題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運用和改造,在其重要著作《矛盾論》中提出了“差異就是矛盾”、“兩點論”、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等重要的辯證法觀點,并用民族語言來表達對立統一規律,將復雜的哲學矛盾觀點及對立統一規律這一重要的辯證法規律通俗化、民族化、大眾化。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論,改造并吸收《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并給予了科學的解釋。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書中,談到好與壞的辯證統一時說,“在一定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庇终f,“矛盾著的對立的雙方相互斗爭的結果無不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這里,條件是重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斗爭著的雙方都不會轉化。”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繼承了《孫子兵法》等中國古代兵家辯證法,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在《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中,他就指出,“孫子說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是指的使敵疲勞沮喪,以求減殺其優勢。”此外,還將《孫子》中合乎辯證法的論述,如“知已知彼此,百戰不殆”、“以逸待勞”等運用于戰爭中。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地改造和吸收中國優秀辯證法思想,從而使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獲得了新的意義,同時也使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第三、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批判地總結了中國哲學中的知行觀

知行觀一直是中國古代的一對重要范疇,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爭論的實質在于知先行后還是行先知后的問題,也就是認識的來源問題。從總體上看,在知行關系問題上,我國歷代哲學家們曾提出過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如,宋元明清時期的思想家,朱熹提出“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的“知先行后”論,王陽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觀,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張的“行先知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行聽乎知”觀。近代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和“行先知后論”。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限制,他們都不可能在實踐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回答和解釋。

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的理論立場,以科學的社會實踐觀和辯證法考察知行問題,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知行關系的問題。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同時,他特別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這就從根本上批判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實踐的種種錯誤的、片面的認識,把知行問題從抽象的純思維活動和個人的道德踐履的狹隘圈子里解放出來?!秾嵺`論》于1951年公開發表時,特意加上附標題“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行的關系”,這表明寫此文的目的之一,是解決中國傳統哲學中關于知和行的關系問題。

提出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一認識運動的總公式,以及“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結論,是對我國傳統哲學中關于知行問題的討論所作的科學的總結和概括,是我國幾千年來知行學說發展的最高成就。

第四、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對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批判發展

中國傳統倫理學非常強調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實踐、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原則,習“哲學”就是以探求“天人合一”為中心,和道德修養緊密相聯?!洞髮W》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中,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認為只有道德修養好,才能完成治國平天下的社會歷史使命。這些思想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后,批判地吸收并發展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他強調道德在推動歷史發展、革命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竭力倡導在個人修養中要做到“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完善“為人民而死”的共產主義道德,號召人民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固他強調道德的改造必須通過與工農相結合,通過革命實踐和現實生活的刻苦磨練才能實現。在此。把馬克思主義關于道德修養的觀點與中國傳統道德觀結合起來,指明了道德的作用及其發展方阿。

第五、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批判地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歷史觀

追求理想社會是研究社會歷史的終極目標。中國古代的“大同”理想社會追求,有著深遠的歷史傳統。在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編撰《禮記·禮運》篇,首先描繪出了“大同”理想社會的藍圖。這一理想社會的總原則是“天下為公”,即以公有為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人民對于自由、平等、幸福的大同理想社會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包括近代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的以“天下為公”的民主革命,這些都表明,中國的志士仁人始終為實現大同理想而奮斗。

中國傳統歷史觀中“大同”的社會理想對影響很大,青年時代的衷心向往“世界大同”、“太平大同”。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后,仍然講“世界的大同”,但他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相結合,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并使大同的社會理想科學化,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賦予中國特色。所提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實質上是開辟了一條通往大同理想的現實道路。公務員之家

在社會歷史觀問題上,繼承發展了中國古代民貴君輕的重民、民本思想及仁者愛人的人權思想,把“人定勝天”的思想運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強調人民群眾自覺能動性的重要。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边\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深刻系統地闡述了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形成了黨在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狀況,從分析階級關系的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出發,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和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學說,特別是關于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學說,對歷史唯物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在其本來的形態上與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有一定的差別,這會影響它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因此,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必然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融合,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中華民族的形式,具有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最善于批判地吸取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使其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性,從而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