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化思想論文
時間:2022-02-28 08:15:38
導語:我國傳統文化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思維形態的內在匯通
客觀上講,馬克思主義雖然建立在西方的話語系統上,不可避免地存有歐洲文化習慣、思維模式的一些特征,但它畢竟體現了人類一般的思維本性和發展規律,這與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在哲學形態、思維智慧與精神氣質上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趨同性。我國傳統哲學中,樸素、直觀的辯證思維傳統源遠流長,《易傳》中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的“執兩用中”;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張載的“一物兩體”;二程的“萬物莫不有對”;朱熹的“一分為二”,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辯證法的一些精彩的表述,說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簡單對舉和二分法的鮮明特點。中國傳統思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重視習行踐履,知行關系是中國傳統哲學家普遍關注和探討的命題。《尚書》中就已出現“知之匪艱,行之惟艱”;孔子提出“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朱熹主張“知先行后”;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王夫之認為“知行相資以為用”;孫中山則主張“知難行易”。這些哲學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實踐觀、認識論都有著某種相通之處。前面所述,思想所達到的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在語言形式上的結合只是初步的、表面的、外在的結合。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我國傳統文化,探尋馬克思主義精神內涵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哲學思維、行為習慣上的契合點,并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進行合理的、徹底的改造,使之既保留民族特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與科學性,這無疑是一種更為深層的統一,是思維形態上的內在結合。從根本上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內在本質上的辯證性和實踐性的思維方式,主要通過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矛盾觀、知行觀進行創造性的轉化,把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表達出來,深入淺出地論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促成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在思維形態上的結合。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實踐論》公開發表時,特意給它加上了一個副標題“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不僅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知行關系進行總結和繼承改造,同時也說明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全面闡明了馬恩、列寧都沒有系統論述過的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創立了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現代知行合一論”。在《矛盾論》中,在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立場下融合、揚棄了中國哲學的辯證觀,建構起一個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為精髓、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為基礎的辯證法思想體系,不僅遠遠高于中國古代的辯證法,更以別具一格的中國特色把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學說推向新的階段。可見,這不僅是一種思維形態的結合,更是一種理論再造和超越。因此,中西文化水乳交融,中國傳統哲學的直觀性、樸素性得到克服,馬克思主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找到了堅實的生長點。中國人在接受外來文化時的那種隔閡、疏離的心態亦得到極大融釋,馬克思主義真正得以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二、價值理念的深層融合
之所以說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在于發掘出我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民族精神與價值理念,并結合近現代中國的歷史使命,做出馬克思主義的重新闡釋與塑造,不僅使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得以傳承,而且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髓與價值趨向,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中國人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無疑,較之語言形式和思維形態上的結合,這種價值理念方面的結合要深刻的多。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對我國傳統的“自強不息”和“民為邦本”文化理念的整合與弘揚。“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中最為核心的“乾坤”兩卦:“乾”取象于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取象于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為,君子應當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應當寬以待人、容載萬物。這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基調之一,早已深深融入到華夏兒女的血液之中。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都將其視為座右銘而身體力行著。中華民族幾經滄桑興衰,始終能團結凝聚在一起,并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機活力,是同這種民族魂分不開的。事實上,能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中提出“獨立自主地組織和使用自己的力量”,強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并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一連串的偉大勝利,也是因為秉承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意志。顯然,從“自強不息”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經由的全新改造,作為一項價值原則,已然成為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形形色色的“民為邦本”思想綿延不絕。《尚書》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記載;孔子提出“寬則得眾”,主張“保民”“愛民”“富民”政策,反對“苛政”;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賈誼指出“民者,萬世之本”;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這些傳統的民本思想雖然帶有明顯的階級烙印,但仍不失其民主性、人民性的價值與合理成分,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予以重塑。實際上,也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喚醒人民群眾起來掌握自己的命運。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進行批判、繼承和揚棄,把這一民族文化傳統與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結合起來,形成了富有創造性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理論。無論是《論持久戰》中的“兵民是勝利之本”,還是《論聯合政府》中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都指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從而把群眾利益作為實際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是否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視作衡量共產黨人一切言論和行動的最高標準。思想使馬克思主義深深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血脈和氣質里。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由語言層面到思維層面、再到價值層面的結合,思想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道路上沿著文化變遷的演進邏輯,由外到內,由表及里,不斷深入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富有民族性和文化性,并能夠深層次的積淀于億萬中國人的心靈之中。
作者:朱兆香單位:中共德州市委黨校
- 上一篇:創新精神鄧小平理論論文
- 下一篇:經濟轉型國際金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