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訪莫斯科待遇之比較
時間:2022-10-27 10:17:14
導語:出訪莫斯科待遇之比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縱觀歷史,一生只出過兩次國,而且兩次都是出訪莫斯科。本文通過對兩次出訪莫斯科的基本待遇的描述和兩次出訪待遇不同的原因這兩大方面進行比較,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及領導下的新中國的地位不斷地提高以及對蘇聯的依賴性越來越弱。兩次出訪莫斯科待遇的截然不同也驗證了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斷地發展自身國家的政治、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才能得到別國的的尊重。現在亦如此,一個國家只有努力提高綜合國力,強化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能力,才能在世界強林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莫斯科;待遇
1949年12月6日,乘坐火車踏上了訪問蘇聯的征途,開啟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莫斯科之行。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出訪,也是他與斯大林第一次和唯一一次會面。1957年11月2日,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們乘坐飛機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赴莫斯科之行。對于第一次出訪莫斯科所留下的印象并不那么美好,他后來也曾多次表示,1949年前往莫斯科祝賀斯大林70壽辰,而斯大林的態度并不熱情,甚至還故意有所冷淡。然而第二次被邀約來到莫斯科時,受到的待遇和斯大林時期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兩次出訪莫斯科的待遇
(一)第一次出訪莫斯科的基本待遇。1949年12月16日,隨著克里姆林宮伊萬大帝鐘樓上懸掛著的大鐵鐘敲響的最后一記聲響,的專用列車準時抵達莫斯科車站。斯大林安排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莫洛托夫、蘇軍元帥、部長會議副主席布爾加寧、蘇聯外貿部長孟希科夫、外交部副部長葛羅米柯等官員去迎接中國黨政代表團。按照慣例,第一次出訪蘇聯,自然應由蘇聯最高領導人親自迎接。至少和斯大林在身份上是對等的,但是斯大林并沒有出席在歡迎儀式上,針對這件事,好像也是一臉的不高興。[1](P.20)由于莫斯科天氣寒冷,匆匆地檢閱了儀仗隊。歡迎儀式結束后,等人被邀請到距離莫斯科市區27公里處的西南郊的孔策沃別墅里,它是斯大林的一個私人別墅,距離克里姆林宮很遠。在當晚的10時,和斯大林進行了第一次會談,但談話結果并不是很令人滿意。1956年,曾說到:“當他提出簽訂《中蘇友好盟互助條約》時,斯大林卻不想簽,故意回避我,不見我。我往斯大林家里打電話,那邊竟回答說斯大林不在家,讓我有事找米高揚。”[2](P.232)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當時受到了斯大林的冷落。(二)第二次出訪莫斯科的基本待遇。1957年11月2日,和中國代表團乘飛機抵達莫斯科機場,蘇聯黨政主要領導人赫魯曉夫、布爾加寧、伏羅希洛夫等人站在凜冽的寒風中迎接,蘇聯還準備了二百萬人上街歡迎。知道后,建議蘇方取消這些繁瑣的儀式:“能省的節目最好省去,最好只能讓三百人歡迎我,再加上儀仗隊。”[3](P.594)蘇聯答應了的要求,雖然儀式比較簡樸,但迎接的規格和禮遇都是空前絕后的。歡迎結束后,被赫魯曉夫特意安排住在了克里姆林宮沙皇的一個寢宮里。為了迎接的到來,蘇聯方面也是煞費苦心,根據的生活習慣對宮殿里的一些基礎設施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例如,從小的生活習慣,他從來沒有用過馬桶,所以對他來說很不方便。蘇聯就找人根據的習慣,特意把馬桶改造成可以蹲的,一共改了四個。因自己的生活習慣原因,住不慣沙發床,赫魯曉夫就命人改用木板床。最重要的是每次都是赫魯曉夫親自到寢宮門口去接,兩個人一同進入會場。
二、兩次出訪莫斯科待遇不同的原因
(一)出訪時的背景不同。第一次出訪莫斯科時,美國和蘇聯已經開始走向冷戰階段。中國共產黨當時選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向蘇聯靠攏,作為當時唯一能夠和美國相抗衡的國家,蘇聯在社會主義國家已經擁有至高的地位,而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興,國家還面臨著許多CENTURY經濟社會上的困難,需要依靠蘇聯各方面的援助。但是當時斯大林內心并不想幫助中國恢復經濟,因為他仍然有是“鐵托式”人物的疑慮,對于中國共產黨始終抱有不信任的態度。第二次訪問莫斯科時,在國際上,蘇共二十大召開,公開揭露了斯大林的錯誤;波蘭、匈牙利相繼發生暴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出現思想混亂和不安;帝國主義還“趁火打劫”掀起了反蘇反共的浪潮。這些問題的出現讓蘇共意識到,必須召開一次國際社會主義共產黨會議來加強各國共產黨之間的聯系、統一思想,但由于蘇聯政局的變化,蘇聯單獨召集這次會議變得很困難。而在國內,朝鮮戰爭的勝利解決,使中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威望得到極大提高。中國相繼完成了“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得到基本建立,國家的綜合實力登上了一個新臺階,使中國成為僅次于蘇聯的第二個社會主義大國。而這時的蘇聯只有尋求中國的支持,消除分歧,實現團結,才能重新樹立自己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和威望。(二)出訪時的目的不同。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就宣布承認中國政府,而且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的國家。在第一次正式訪問蘇聯之前,多次提出要到蘇聯訪問,但都遭到斯大林拒絕。直到1949年12月,正好趕上斯大林70壽辰,經中蘇雙方商定,將正式訪問蘇聯。此行訪蘇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名義上要和蘇聯人民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為斯大林賀壽;了解蘇聯的國內情況;在蘇聯進行療養。但實際上此行的最主要目的是廢除1945年8月14日蘇聯和國民黨簽訂的舊條約,雙方再簽訂一個新的中蘇條約,確定中蘇兩國的同盟關系,把“一邊倒”政策落實下來,以此來取得蘇聯的信任和支持。在中國共產黨的問題上,斯大林一直都不是很信任,對于這次出訪的目的,斯大林也心知肚明,但是他不愿放棄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及從中獲得的既得利益。所以斯大林一直都回避與商談該問題,對于提出的問題也是半推半就。七年之后,應邀第二次出訪莫斯科。這次出訪的目的除了慶祝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有關紀念活動外,主要是參加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的代表大會。召開一個世界范圍的國際會議,對一些重大問題統一思想,恢復社會主義的團結和統一。赫魯曉夫在其主持召開的蘇共二十大上發表譴責斯大林的秘密報告,加之東歐突然爆發了“波匈事件”,這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引起了思想的混亂,蘇聯的內部也出現了問題,這時的蘇聯已經大大降低了它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威信。赫魯曉夫這時迫切需要得到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支持,來重新樹立他在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領導地位,保證共產黨內部的團結與統一。(三)出訪時的國力地位不同。蘇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國,成為唯一一個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以蘇聯為首。新中國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經濟發展最落后的國家之一,因我國的經濟發展長期滯后,近代工業產值進展工農業總產值的12.3%,而其中生產資料的生產比重僅占5.5%。[4](P.63-64)加上長達十幾年的戰爭,工業產業遭到了嚴重破壞以及社會失業現象嚴重。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狀況則是一窮二白,從我們國家第一次送蘇聯的禮品(蜜桔、大蔥)也能看出我國的現狀。在對外方面,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還對中國進行嚴密的封鎖。這時,我國實行“一邊倒”的政策,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教育制度等各方面都照搬蘇聯的做法。從蘇聯獲得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和支持,對于當時的中國是十分必要的。雖然和斯大林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但由于中國的發展需要得到蘇聯的支持,所以去蘇聯訪問時,斯大林本身就帶有一種“優越感”。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由于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所做的秘密報告“揭了蓋子,捅了簍子”,使不少人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發生動搖、懷疑。波蘭、匈牙利的局勢也開始動蕩起來。這些都大大降低了蘇聯在社會主義的國際地位,赫魯曉夫的領導地位也岌岌可危。當于1957年再次訪問莫斯科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有了很大提高。新中國成立后短短幾年間,不僅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很快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和“一五”計劃,特別是在危急關頭毅然決定出兵援助朝鮮,這大大提高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和影響。中國還于1954年、1955年參加了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也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形勢下,赫魯曉夫急需中國的幫助,來解決蘇聯面臨的危急。兩次出訪莫斯科所受待遇截然不同,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國力在不斷提高。新中國剛成立時期,百業待興,的確需要蘇聯的支持和援助。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蘇聯的依賴性慢慢減弱。歷史就是如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斷地發展自身國家的政治、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才能得到別國的的尊重。現在亦如此,一個國家只有努力提高綜合國力,強化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能力,才能在世界強林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馮紅麗 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周苗苗.第一次訪問蘇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5.
[2]楊奎松.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四版)[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邸延生.歷史的真情(1949-1957)西訪莫斯科[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4]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檔案館編.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M].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三大關系哲學思考
- 下一篇:給當代文藝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