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社會主義論[下]
時間:2022-04-18 01:14:00
導語:新民主社會主義論[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推翻政府并不是推翻國家,因為國家是人民自己和他們生存的土地。
為了使人民轉讓的權力不被異化為人民的對立物,政府的構架原則應該是權力制衡,不允許任何一個不受監督的權力存在。因為:人民轉讓的權力需要由具體的人來行使,而人是自然人和社會人的統一體,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是從不做錯事的完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證明,好人政府最終無好人。那種把自己描述成自從來到世間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沒有做過錯事的“人”是希望永遠領導人民。因此,我們不管選擇誰來行使權力,都必須對行使權力者進行制約。三權分立是現在存在的比較好的權力制衡體制。一個權力是獨裁,兩個權力容易勾結,四個權力容易扯皮,三個權力既使權力制衡,又使權力精簡,而且象三角形一樣最具有穩定性。
集權政府:
④集權政府的產生
在人類脫離動物界的過程中,人們過的是群體生活。勞動工具、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用比較鞏固的和內部團結的生產集體代替原始人群,要求擴大簡單協作范圍。在這個階段上,氏族聯系對人們的結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組織過渡。
氏族是以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從原始人群中分裂出來的小團體,每個小團體構成一個生產單位——公社。氏族社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氏族議事會,全體成年男女都有權參加,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和表決權,氏族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氏族議事會討論決定。氏族議事會選舉、撤換酋長和軍事首領。酋長沒有特權,在氏族內部的權力是父親般的,純道德性質的。他手里沒有強制的手段,不稱職的酋長可以隨時撤換。戰爭期間推選出軍事首領,戰爭以后與氏族成員一樣參加生產勞動。“它(氏族)的全體成員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衛自由的義務;在個人權利方面平等,不論酋長或軍事首領都不能要求任何優越權;他們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同胞。自由、平等、博愛,雖然從來沒有表述為公式,但卻是氏族的根本原則,而氏族又是整個社會制度的單位”。(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03,注:見《馬恩全集》P21-634頁101條注釋)
由于血緣關系嚴重地阻礙了原始人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近親通婚的危害,要求徹底改變兩性關系,血緣婚制逐漸被族外婚制取代,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氏族組成部落。部落有自己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和習俗。討論公共事務的部落議事會是由各氏族的酋長和軍事首領組成的,這些人是氏族的真正代表,因為他們可以隨時撤換。議事會公開開會,四周圍著部落的其余成員,這些成員有權加入討論和發表自己的意見。決議由議事會作出。(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06)在部落中間,有一個最高首領,但他的權力并不大。他是酋長之一,當需要緊急行動時,他應當在議事會召集會議作出決定之前采取臨時措施。部落之間形成聯盟,聯盟機關是聯盟議事會,由地位和權力完全平等的酋長組成,議事會對聯盟的一切事務作最后決定。在聯盟成立時,酋長被分配在各部落中和氏族中,擔任專為聯盟目的而設置的新的公職。當出現缺位時,有關氏族便重新選舉,同時有關氏族也可以隨時把他們撤換下來;不過委任權則屬于聯盟議事會。聯盟的酋長們,在他們各自的部落中也是酋長,享有參加部落議事會和表決的權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09)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由社會成員選舉的具有執行公眾權力意志的官員的萌芽,他們部分地靠部落成員的獻禮(稅賦),如家畜、谷物等來生活。
農村公社的產生,使社會管理事務復雜化、專業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逐漸代替采集業和狩獵,成為社會主要的物質生產部門。這些部門勞動強度大,專業化和季節性強,婦女體力不及男子,而且要孕育撫養子女和照料家務,男子成為生產的主體,是生活資料的主要提供者。經濟地位的變化,使婦女處于從屬地位,以男子為中心,父系制產生。父系制,使農業家庭經濟成為農業社會經濟的細胞。氏族制的前提是一個氏族或部落的成員共同生活在純粹由他們居住的同一地區,當家庭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的細胞時,這種情況已不存在了。氏族和部落到處雜居,個體家庭成為生產單位以及遷徙自由、戰俘、自由民、手工業者的出現,家長制大家族徹底瓦解,以及同鄉村對立而產生的城市的特殊需要,都要求有新的機關管理社會事務。氏族、部落議事會的監督、決議方式已不適應新的社會人口組成形式。社會機構和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管理事務日益復雜化,管理專業化出現了。氏族內部由于生產事務簡單,管理事務簡單,人們朝夕相處,共同勞動,熟習氏族事務,因此能正確行使選舉權和監督權。他們的管理、選舉和監督能力是本身能力的自然延伸。現在,自然延伸的管理、選舉、監督能力已不適應日益復雜化的社會管理,管理者逐漸從公眾中脫離出來成為專業化管理官員,他們依靠公眾繳納的捐稅維生。教育的落后使多數人缺少必要的管理、選舉、監督能力。
社會的集體主義原則需要人們轉讓自己的部分權利,由于被管理者缺少必要的管理、選舉、監督能力,他們在轉讓自己的權利時連自身都被轉讓了、被征服了,他們自己剝奪了自己的管理權、選舉權、監督權、議政權、罷免權,接著他們又被他們轉讓的權力剝奪了管理權、選舉權、監督權、議政權、罷免權。由此,在管理者自然屬性——利已欲的推動下,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管理力量部分地異化了,成為公眾利益和社會發展的對立物,成為套在公眾頭上的枷鎖。統治者產生了!集權政府產生了!階級產生了!剝削產生了!
利已,是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二重性的一個方面,是內在于人的身體中隨時燥動著的心。當管理者一旦失去必要的監督時,公眾賦予他的權力必然部分地、甚至是全部地異化。統治者產生了,人的社會解放的內涵增加了,公眾開始了政治解放。他們除了探尋社會組織關系、構建最佳社會組織結構、探索人與社會的真理獲得社會解放外,他們還要和統治者作斗爭,把異化的力量顛倒過來,獲得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和精神解放。
⑤集權政府的職能
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權力是通過政府(廣義的政府)行使。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管理職能。由于公眾轉讓的權利部分異化為人民的對立物,因此,集權社會政府對內具有雙重職能:管理職能和統治職能,對外有捍衛國家(社會)主權的職能。
統治職能無益于社會。統治職能是統治者或統治者集團經濟上剝削人民的職能,這種剝削是權力剝削,是超經濟的剝削,是政治腐敗、社會腐敗的根源,是中國社會走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期率的根源。權力剝削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因此,統治職能表現為鎮壓人民的反抗。鎮壓人民的反抗除了警察、監獄外,與之相適應的是集權政治統治和維護統治職能的法律,與集權政治和維護統治職能的法律相適應的是集權專制文化。
世界上所有存在過的政府,除原始民主制、民主政府外的一切政府都是集權政府,它們是奴隸制政府、封建制政府、蘇聯東歐的國體上主權在民和政體上主權在領導的社會主義集權政府。
民眾推翻政府不會推翻國家,民眾推翻政府并非不要政府,而是需要只具有管理職能和捍衛國家(社會)主權的按人民意志行政的政府。
⑥集權政府的構架原則
集權政府的構架原則是與民主政府的構架原則相反的原則。
集權政府是公眾轉讓的社會權力以及公眾轉讓的社會權力部分異化為人民對立物的權力的執行機構。集權政府的統治職能從來沒有過存在的合理性。集權政府作為統治職能的官員是人民的老爺,是人民之主。集權政府是根據管理社會和統治人民的需要構建的,集權政府權力部分是人民賦予的,部分是剝奪人民的,集權政府權力的行使不是在人民監督下進行的,集權政府的一切屬于集權者自身。
集權政府的構架原則是沒有權力制衡的政府,是一個權力領導的政府。集權政府內部的權力制衡是服從集權制度的權力制衡,與被領導的領導和被領導的人民無關。
⑦階級
階級可以區分為廣義的階級和狹義的階級。廣義的階級指社會中的階級和階層。狹義的階級是一定歷史階段上集權社會的產物,狹義階級的實質是社會中一部分人(統治者)占有另一部分人(被統治者)的經濟利益。經濟利益的根本對立必然引起階級斗爭。
馬克思說“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馬克思致約。魏德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P547)
我們這里講的階級是指狹義的階級。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是通過三條途徑產生的:一是政治途徑。氏族公社的“社會職能”的“獨立化”,氏族公社的首領由社會公仆變為社會的主人,即上升為社會的統治者。在氏族公社時,有的人被推選為氏族首領,這些人被氏族賦予處理氏族事務的權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了剩余產品,有了社會分工和交換,氏族公社的社會職能開始專業化,這些人由原來參加生產勞動而逐漸脫離生產勞動,以致后來氏族社會職能世襲化。這樣,氏族首領利用手中職權把公共財產化公為私,攝為己有。由原來的社會公仆變成其他氏族成員的主人,轉化為剝削者、統治者。二是經濟途徑。氏族公社,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漸分解為一個個家庭。而富裕的家庭擁有較多的生產資料,具備了比較有利的生產條件,吸收一定數量的勞動力供自己剝削,他們由氏族內部的富有者轉化為剝削者。三是奴隸的使用。奴隸最初來源于戰爭中的俘虜,把俘虜轉化為奴隸,此后把氏族內部負債累累的成員或負債成員子女淪為奴隸。恩格斯說:“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恩格斯《路德維然。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P250)由此而得出結論:階級的起源完全是經濟的原因。并批判那種妄圖用政治暴力即掠奪、戰爭、征服來解釋階級起源的思想。
在階級產生的三種方式中,我們可以把第三種方式——奴隸的使用看著一種特例而不論。第一種方式——政治途徑是我們贊同的。問題是第二種方式——經濟途徑。一方擁有的生產資料與另一方擁有的勞動力相結合而進行生產,他們之間是階級關系還是階層關系?他們之間存在剝削嗎?這是一個經濟學問題。馬克思用他的剩余價值理論論證過這種形式存在剝削。我們這里不從剩余價值的深層理論去探討這一問題,而只從直觀的現實或經驗就足以懷疑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最佳途徑嗎?我國現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生產資料的私有化過程(明確產權關系以及私有經濟的蓬勃發展)是建立剝削社會嗎?這是理由之一。理由之二,恩格斯用“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恩格斯《路德維然。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P250)即政治權力的目的就能否定階級的產生源于政治暴力嗎?簡單的邏輯是“目的”能否定“手段”嗎?
從集權政府的產生,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狹義的)階級是一歷史范疇;階級關系是對立關系;階級關系只存在于集權社會,階級關系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階級關系源于人民轉讓的權利部分被異化為人民的對立物而形成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思想專制;階級是可以消滅的,當建立國家(社會)主權在民并完善權力制衡的民主政府時就可以消滅階級;民主社會只有階層關系,而沒有階級關系。
⑧階級斗爭
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經濟利益的根本對立、以及由經濟利益的根本對立而派生的政治對立和文化對立必然引起階級斗爭。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統治職能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它對國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表現為統治機構與民眾的對立。統治職能把一國之中的公民劃分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非人化。人在社會中的目的并不是非人化而被當作牲畜驅使,他們只是在集權社會被非人化了,他們從他們的本能、人性出發必然要反抗這種非人化。他們要作社會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他們要求獲得政治解放,消除經濟剝削、政治壓迫、思想專制。這就是階級斗爭。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人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是自然的產物,注定人要成為自然的奴隸。同樣,人是社會的人,注定人要成為社會的奴隸。作為生而自由,追求無限幸福的人,注定要尋找自身的解放:自然解放和社會解放。自然解放是發展物質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社會解放是構建、調整、完善各種社會關系,追求沒有剝削、壓迫、貧困、不平等的社會,追求公證、和諧的社會,使個體人能最大限度地自由。集權社會人的社會解放最主要地表現為政治解放,實現主權在民,建立民主政治。
綜上所述,國家和政府是不同的概念,國家是區別于其它人類群體的有領土邊界的社會,政府是凌駕于該社會之上的社會管理機構。消滅皇帝改朝換代只是更換政府,不是更換國家。國家不具有階級性,國家是民族性的結果。但國家的民族性隨著民族融合而減弱,直至消退。美國社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國現在的漢民族也是民族同化的結果。我們講的國家的階級性實際上是指政府的階級性,是國家政權(政府)的階級性。國家政權的合理性在于社會管理職能和捍衛國家(社會)主權的職能。
由于種種原因,在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這種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權力部分地異化為統治職能,并被確立下來:人們在轉讓自己部分權利的過程中連自身都一起轉讓了、被征服了。階級產生了。政府的階級性只存在于集權社會,政府的階級性表面上是代表社會中某一階層利益,實質上政府的階級性是指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是政府的統治職能。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3、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社會保障制度
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社會保障制度是新民主社會主義的三要素。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即憲政民主制度。
市場經濟:新民主社會主義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私有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人類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手段,它是社會成員進行社會生產的自由選擇。由于公有的范圍是有限的,因此,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并不矛盾。
社會保障:即每個社會成員有權利無條件地獲取最基本的生活資料。
每個社會成員有權利無條件地獲取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不是均貧富的信念,而是人類的自然社會要求。“勞動是財富之父,自然資源是財富之母”。人是社會人,但人也是自然人,是自然的產物。作為自然產物的人,當然他天生地擁有同其他人一道平等地占有自然資源的權利。自然公正要求勞動者所得是其勞動所得。社會公正雖然它承認勞動者所得是其勞動所得,但它認為勞動創造的財富包含有自然財富,自然財富是全社會成員所共有的,因此,勞動所得應當扣除除他自身享有的自然財富的自然財富因素的部分。因此,每個社會成員就有權利無條件地獲取最基本的生活資料。
在民主社會主義的三要素中,政治民主化已經成為首要的要素。因為政治民主化是摧毀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官僚集團的根本選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根本選擇,否則,至多是換一個溫和的又是既得利益官僚集團來管理社會,最終又走向不溫和。這是其一。
其二,經濟市場化,必然要求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是法制條件下的市場化,并非無序狀態的市場化。法制條件就要求政治民主化。集權政治的法制化是人治條件下的法制化,這種法制是按照官僚集團的利益來制訂的。因此它不可能從根本上、總體上反映人民的意志,而最終摧毀經濟市場化。現在以文件形式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就是最好的說明。中國的封建社會也有經濟市場化存在,但是在各諸侯或各縣領地內存在,而且稅費是官方意志,廠商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其三,社會保障制度化是實現社會財富公正分配的底線,是一個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要求,也是人的自然權利的延伸。只有在民主政治體制下,人民自己把自己當作擁有合法權利的人,由人民自己制訂社會保障制度才能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才能真正得到落實而不至于成為一種粉飾性公文。社會保障制度由施舍是不能保障落實的,就象街頭的叫化子是不能天天保障他的最低生活水平線一樣。
因此,在新民主社會主義的三要素中,政治民主化在今天是最主要的要素。
結束語:世界上沒有救世主,要創造人民的幸福全靠他們自己。那些想當救世主的人們,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給人民以民主。民主是人民救自己的法寶,此外,別無它法。
參閱:范森林著《中國:社會主義產生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