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五個階段論

時間:2022-05-08 10:36:00

導語:社會主義的五個階段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的五個階段論

社會主義發展會經歷五個階段的觀點,我是在昨天“從幾個方面回答數學的辯護”一文中突發奇想提出來的,但是它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我過去零散的一些思考的整理,因此該思想遠遠談不上成熟,但也并非胡思亂想。而且我首先聲明,社會主義的五個階段理論不是普適的,至少不適合于經歷了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后的情況。

一、計劃經濟階段:

迄今為止的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上都誕生于生產力不發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沒有取得統治地位的國家,其中的典型是蘇聯和新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表現為分工的深化,是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數量及質量的提高為特征的。因此,落后的生產力能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數量及質量必定較低,發展了的生產力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數量及質量必定較高。

計劃經濟體制通過逐級下達的政府計劃來調節經濟活動,“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通過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它可以保持經濟總量的大體平衡和有效協調重大比例和結構,促進生產力布局合理化;可以引導和動員必要的財力、物力進行重大建設,從社會整體利益協調經濟的發展;可以較好調節收入分配。但它對微觀經濟活動和局部利益調節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對千變萬化的供求關系,計劃經濟很難作到全面、客觀和及時、有效的調節”(《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版)

因此可見,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即分工不夠深入的歷史時期,供求關系的變動不是很復雜,供求關系網絡之中的變量和相互關系還能夠被基本掌握,在這種情況下,計劃經濟模式在技術上基本上還屬于可操作的范圍。因此其宏觀調節的巨大優勢得以發揮,可以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關于這一點,蘇聯和中國前中期的飛速發展的情況都是例證。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工進一步深化,供求關系網絡的復雜度成指數增長,各級計劃制定的機構在手段上已經不再可能對國民經濟進行有效調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新產品新服務的不斷涌現使得計劃面臨巨大的不可預期的因素的干擾,全面、客觀和及時、有效的調節已經不再是很難做到,而根本不可能做到,它被新的經濟形式取代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規律的必然結果。

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混合的過渡階段

計劃經濟是一種與市場經濟非常不同的經濟模式,計劃經濟對交換關系的人為規定與市場關系中的自由的交換關系具有根本性差異,因此,如果突然從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原先的具有強烈人為干預特色的供求關系就會陷入嚴重的混亂,因此明智的辦法是逐步減少計劃干預的范圍和程度,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在從計劃經濟如何向市場經濟過渡方面,中國人毫無疑問地采取了一條遠比過去的蘇聯高明得多的道路。但是,過渡到市場經濟決不意味著取消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節,中國的經濟這么多年來之所以能夠較為平穩地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政府對國民經濟的調控比所謂自由經濟國家要強有力得多,這個優點應當保持,而決不能放棄。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然不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其本質的無別在于其經濟基礎是公有制(包括集體經濟),而非私有制。經濟基礎的差異意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干預仍舊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為后盾,尤其是可以調節分配,緩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內在固有的對過剩的那種積累、以及這種積累必然引起的經濟的周期性的波動。

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非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基本完成后形成的以市場調節為主、計劃調節為輔的經濟形式,它同時并不包含從公有制過渡到私有制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然應當容許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存在,但是,不能動搖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的基礎——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否則,就變質了,……。

四、基于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高度發展情況下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混合階段:

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原先根本不可能及時地相互溝通的供求信息正在逐步具備被集中、處理、分發、互動的可能,計算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也為全面、客觀和及時、有效的調節微觀經濟提供了可能。在這一前提下,市場經濟自發的盲目的缺陷有了在生產力高度發達情況下也可以被較好地調節的技術基礎,因此,通過多極的供求關系信息的匯總、處理、分發和互動網絡來逐步地擴大國家干預國民經濟的范圍和程度具備了可能性。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逐步向計劃經濟過渡,歷史完成螺旋化的上升,社會主義進入高級狀態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混合的階段。

五、基層積極性和創造性與一個龐大的動態計劃協調系統結合起來的動態計劃經濟階段。

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計劃經濟在技術上的致命缺陷,及時性和互動性問題獲得根本解決,基層積極性和創造性與一個龐大的動態計劃協調系統越來越好地結合起來,與生產和服務的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結合,供給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直接(比方說服裝生產這可以將新產品的全息特征到網絡商店,女人們則可以將自己的立體圖像輸入到計算機中,模擬生成她穿上那種衣服之后的實際的樣子,她也可以通過計算機改變那種設計并給設計者,然后訂購,從而形成供給的高度個性化和互動化。同時買賣關系的形成迅速傳遞給銷售系統、原材料系統,于是形成復雜的相互及時調節供給結構的情況,并匯總并構成宏觀調節的基礎等等——未來這種東西你設計的越是詳盡,就越是漏洞百出),供給的計劃性發展到空前的水平。

最后當然是向共產主義過渡了,也就是人們之間不再交換自己的勞動,而是相互告知自己的需要,闡發自己的創意(比方說一個女人設計出一種服裝,覺得不錯,然后,別人也許也喜歡,于是向生產系統要求,最后得到滿足什么的)尋求愛好者之類——前提是生產和服務的高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人類勞動從主導轉變為輔助,人類勞動即便必要但不再重要,是人類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就像從階級社會開始就存在的食利者階層那樣——只不過剝削的對象不再是人,而是廣義的機器。共產主義是不勞而獲,是充分的自由,是為生活而生活,而不是各盡所能。

(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