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
時間:2022-05-15 10:44:00
導語:當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90年代以來民族主義在發展中國家的復興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價值根源。民族主義內涵的維護民族權益、爭取民族自決的核心話語迎合了兩極格局解體后發展中國家擺脫困境的政治需求。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實踐則表現為經濟民族主義、政治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重點有別的形式。民族主義盡管是發展中國家基于現實做出的理性抉擇,但它不能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長期主導價值。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
世紀之交,回顧百年曲折的歷史進程,可以發現對國際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全球性事件莫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兩極格局的崩潰,有驚人相似的是,兩次事件導致了兩次大規模的民族主義浪潮。前者瓦解了殖民體系,導致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的增生;后者則使一些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并在局部地區造成了激烈的動蕩與沖突。
現代民族主義起源于17、18世紀的歐洲,已是學界不爭的事實。[1]而本世紀兩次民族主義浪潮的主體卻都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民族主義,還與強大的全球化趨勢相逆反。對此,人們自然會生發出這樣的疑問:它正常嗎?
正如吉登斯洞察的那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必定聚集在話語意識和"活生生的經驗"之間的交叉地帶。[2]那么,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民族主義的話語意識到底是如何吸引了發展中國家?又是怎樣一些活生生的經驗使發展中國家與民族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呢?
簡要考察民族主義的歷史發展就可以發現,歐洲的民族主義是在封建社會的母胎中孕育而來,是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合乎邏輯的原生物;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則是在反對歐洲和其他殖民大國統治的暴力斗爭中產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影響和派生物。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民族主義一旦在發展中國家生根,就很容易滋長蔓延,贏得政治、文化精英和大眾的普遍認同。
要解釋這一現象,首先必須弄清楚民族主義的核心話語,即主導的價值取向。
按照蓋爾納的說法,民族主義最基本的信念是"政治與民族的單元應該同一"[3],就是國家與民族同一。實現一族一國的理想模式,是民族主義最初在歐洲興起時最激動人心的主張。
海恩斯寫道,民族主義這個詞出現在歐洲之后,大致有四種涵義:第一,作為一種歷史進程的民族主義,在這一進程中,民族主義成為創建民族國家政治聯合體的支持力量;第二,作為一種理論的民族主義,它是提供給實際歷史過程的理論、原則和觀念;第三,民族主義包含著一種政治行動,如特定的政治黨派的行動;第四,民族主義是一種情感,意指一個民族的成員對本民族國家有著超越于其他的忠誠。[4]
可見,民族主義實際上是一種以"民族自決"為核心價值的奇怪的混合物:它既可能是系統的理論,足以為實際的民族成長提供原則和觀念,也可能僅是一種強烈甚至狂熱的族際情感,吸引著族民個體的忠誠與報效熱情;既可能是嚴密整合的政治運動,也可能僅是運動的口號或象征;既可能是族民團結的真實感受,也可能是制造出來的心理幻覺。
民族主義在核心價值觀上的統一性和在表現形式上的多樣化,使得它可以被不同的領袖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中賦予不同的意義內涵而達到不同的政治目標,換言之,單純而又復雜的民族主義因其寬泛而成為最"有用"的意識形態話語。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原先對立的兩大陣營土崩瓦解,不僅是發達國家失去了明確的敵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因為對抗張力的消失而使曾經居于主導的政治意識形態衰微敗落,導致了文化價值的缺位,民眾迫切需要新的思想統帥和生活意義的寄托。在這時,民族主義蘊涵的捍衛本民族利益、爭取本民族自決的核心價值取向很容易就迎合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需求,而"民族主義生成的團結精神和集體義務在文化衰退的環境中有著很強的動員能量"[5],于是,民族主義呼之即出,成為統治的合法性依據和社會動員與控制的工具。
勒納精辟地分析道,民族主義成為發展中國家主要的凝聚力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在進入現代化的"門檻"之中時,原先的社會支撐物和社會結構發生崩潰,這使人們充滿了壓力和痛苦。民族主義做為進入現代化"痛苦門檻"的一種表達,它起到兩種功用,一是授予人們尊嚴與保持社會穩定,二是為現代化提供動力,并最終在實踐中解決這種痛苦。[6]
對于先行一步的歐洲民族國家以及緊隨其后的美、日等國,盡管也還存在或多或少的民族利己傾向,但總的來說,民族主義已基本實現了古典的終結,正在走向超越民族國家的全球化潮流。因為,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是把西方主宰的國際經濟秩序通過市場化和政治變革而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張、推展的過程,它就是西方占支配和主導地位的經濟秩序和體系的國際化。在這一過程中,發達國家由于控制了經濟貿易規則和制度安排的渠道,進而可以憑借其技術和資金的全面優勢,進一步促進資本物品和服務的跨國流動,通過在國際上降低交易成本,達到以自由貿易方式重組全球資源和市場的目的,并獲得收益最大化。事實也是如此,最熱衷推進全球化的美國,也就是在世界體系中最有"霸權"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努力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國門,削弱他們的民族主義情緒,才是發達國家意識形態的重心所在。為此,他們大力倡導和實踐的是全球化。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是對全球化的抗拒與反動。
盡管民族主義被當做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但在具體的做為中,由于歷史、文化傳統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就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實踐。
概括而言,從世界經濟體系來看,冷戰結束以后,國與國之間被意識形態遮掩的經濟利益對立與沖突就鮮明地呈現出來,民族主義被廣泛地應用于在不平等的國際秩序中謀求本國的利益,這時它是國家利己主義的代名詞,我們稱其為經濟民族主義;從國家內部來看,由于多民族間的發展不平衡,族民與國民的身份認同時常發生斷裂,追求本民族政治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就有產生的內在動力,而它的結果則往往表現為統一國家實體的瓦解,這時它是種族主義和分離主義的代名詞,我們稱其為政治民族主義;而在更深層也更抽象的文化層面,"文明的沖突則是世界范圍內的部落沖突"[7],文化民族主義傾向也在發展中國家以各種方式展開。
以下我們分別做一簡單的闡述:
1、經濟民族主義
經濟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經濟活動要為——而且應該為國家建設的大目標(或國家的整體利益)服務,它認為民族國家是個人和團體(公司、利益集團)最大的現實福利單元。因此,經濟民族主義把掌握本國經濟命運、自主行使經濟主權看得至關重要,并認為由此方可達成民族國家的勃興。
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民族主義最初突出的表現在拉美國家。拉美地區作為天主教的移民殖民地,各國有共同的語言(巴西除外),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無法區別的混血血統。自19世紀"門羅主義"宣稱"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直到現在,拉美的民族主義情感主要是針對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對其內部事務的控制,帶有一種自卑又自強的烙印。A·賴丁就曾經論述過,"墨西哥的民族主義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一種求生存的本能。"[8]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拉美國家,"對于控制本國自然資源和經濟命運的企圖越來越警覺,并認識到這種必要性。這一現象的特點就是經濟民族主義,它直接反映了這些國家經常抱怨的那種看法,他們雖然取得了政治主權與獨立,但是在經濟上仍然是殖民地。"[9]
這種經濟民族主義論調與依附論緊密相關。依附論者認為,在不平等的世界體系之中,發展中國家之所以長期難以擺脫貧窮落后的境地,就是因為它們嚴重依附于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和市場。以至于A·阿明提出了如下著名論斷:"不應為國際合作與相互依存高唱贊歌。最好還是勸告第三世界國家采取孤立政策。"[10]
實際上,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后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后,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近來,已經有學者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把包含了經濟優先、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的巧妙結合、倡導儒家傳統文化等要義的東亞發展戰略統稱為東亞經濟民族主義,并把它當做東亞經濟成功的奧秘所在。[11]
可以認為,這種強調在經濟發展中追求民族利益的經濟民族主義包含了發展中國家對現存國際秩序無奈與抗爭的雙重心態。在遭遇1997年夏季以來不斷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打擊之后,發展中國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采取自我保護的經濟政策,避免過快和過于被動地卷入不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和不均衡的全球化進程,才能免遭滅頂之災。經濟民族主義因此被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所接受和使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2、政治民族主義
我們把具有強烈政治目的性(主要是分解或構建新的獨立民族國家)為目標的民族主義納入這一范疇。顯而易見,這是民族主義興起的初衷與出發點。自歐洲體系形成以來的五百年中,民族主義曾持久地服務于"追求國家身份"這一政治實踐的目標。
發展中國家由于處于各種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政治民族主義的影響和作用也就不盡相同,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爭取獨立的挽救民族危亡式的應急型政治民族主義在各國都已經基本結束。拿二戰后期與90年展中國家的兩次政治民族主義浪潮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前者主要是殖民地國家反抗宗主國爭取民族解放,而后者則集中表現為多民族國家內部非主體民族爭取主體地位或平等權利的抗爭,它使得若干曾經統一甚至強大的多民族國家(如前蘇聯)從內部裂解。
應該說,存在于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沖突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現代化的進程起步較晚,資本主義發展明顯不足,嚴重阻礙著這些國家形成統一的社會體系和社會意識,缺乏強有力的粘合劑將國內各族體凝聚在一起,使民族國家構建與族體發展之間產生尖銳矛盾。[12]這些矛盾尖銳到國家無法調解的地步時,就會產生破壞性很強的民族主義運動。
具體來講,前蘇聯、東歐地區的民族主義浪潮既有本國政策失誤的原因,也有大國干預或操縱的因素。但從根本上說,是對原有民族中心主義的反動。在戰后半個世紀里,蘇聯、捷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都極力強調主體民族的作用,導致大俄羅斯主義、大捷克主義、大塞爾維亞主義、大羅馬尼亞主義的抬頭,從不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逐漸滑到同化主義的深淵。顯然,在經濟發展尚未達到相應水平,片面推行民族同化,是促發民族分離的主要原因。借用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可以對此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在一個較大的地區共同體內,某些地區先發展起來,形成"中心",后發展地帶就成為"邊緣"。中心與邊緣常常發生改變其從屬和受剝奪地位的努力。如果"邊緣"的處境長期得不到改善,其謀求獨立、建立新的"民族國家"的愿望就會不斷增強,而在這個過程中,當"邊緣"的不滿和破壞性力量超過體系的承受力時,就常常表現出民族或國家的裂解。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平等互利、共同進步的合理要求,但它的暴力傾向也給世界尤其是當事民族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只有當居于主體地位的民族充分認識到族際沖突的危險,并致力于政策的調整修正,使這種不平衡有所緩解,從不同走到同,民族間的分裂和對抗才可能被緩和所取代。
在非洲,大多數"民族國家"不是生長出來的,而是殖民主義的產物,其疆界的劃定完全是按殖民者的利益來決定的一個個"制圖學單位"[13]。在幾何線條的邊界版圖上,縱橫交錯著跨部族的國家和跨國家的部族。國家對社會與民族的整合能力非常虛弱,起主導作用的是強大的部族。非洲國家的部族化,已到了"把國家這塊糕切成片片"的程度[14]。非洲的悲劇在于人們對部族的忠誠遠超過對國家的忠誠,沒有一種足以把各個部族凝聚起來的民族文化,政治民族主義于是變態為部族或種族主義。近來非洲中部的一些國家(如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安哥拉、利比里亞、索馬里)不斷發生各種族之間的大規模血腥屠殺,就是這種"人造國家"的后遺癥的顯現。在國家獨立以前,只靠對壓迫者的仇恨就足以動員起民眾解放的熱望,但以此來管理一個獨立的國家卻顯得遠遠不夠。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洲國家的政治民族主義中,完全要求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并不多,其具體的指向和最終目標究竟是什么,可能連當事者自己也不十分清楚,因此,這類沖突也就愈演愈烈,而問題的解決似乎也就遙遙無期。
在中東,政治民族主義沖突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石油資源等經濟利益等為支撐點。"80年代和90年代,伊斯蘭國家的整個趨勢是反西方的。這部分地是伊斯蘭復興運動,以及對所謂的西方毒化穆斯林社會作出反應的自然結果。"[15]民族主義與宗教情緒之間,由于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實踐而顯出其深刻的聯系。民族主義一旦插上宗教狂熱的"翅膀",其來勢就十分猛烈。宗教和種族問題的復雜交錯,加上美國等大國的干預和操縱,使中東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制造了不少恐怖主義的事件,并給中東的和平進程營造了障礙。
在中國,自80年代以來,當原有意識形態作為國家與社會共同體的凝聚力功能淡出之后,政治領導人也開始注重從民族主義中汲取更多的國家凝聚力資源。[16]一些排斥和敵視中國的做法,激活了中國人近代以來"自衛-應激型民族主義"的歷史情結。但是,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還遠未成形,一位美國學者的看法可以作為參考:"只要經濟發展順利,只要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未來看上去光明,開放將占主流,反常的民族主義情緒只能在大眾娛樂中滿足一些情感需要,而在實際生活中無甚吸引力。如果正好相反,當下的經濟擴張情況惡化,如果中國人的抱負成為泡影,全套的高度民族主義情緒隨時可供做更嚴肅的考慮。"[17]
3、文化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的主要任務是要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主張以民族的文化個性和文化傳統為紐帶,強化族民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有學者給出文化民族的三個特征:①文化民族以文化整合、文化標識而顯形;②文化民族是一種非暴力、非軍事擴張的民族;③文化民族具有推崇文化的內涵。由此衍生的文化民族主義"反映了一種認為本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精神高于優于別人的居高臨下的態度。"[18]
在當代,主流話語"現代化"其實就是"西化"的代名詞,強大的民族也多數是依托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的西方政治民族,因此,文化民族主義的主張與實踐,主要出現在發展中國家。阿帕杜萊睿智地指出,"今天,全球互動的中心問題是文化同質化與文化異質化之間的緊張關系。"[19]
面對先進的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沖擊,面對全球化進程中日益強大的文化同化力量,如何保持個性,避免被文化霸權吞噬,已經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生存的重大問題,連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都有被"文化殖民"的深切憂慮。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趕超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是不得不做的必然選擇,但在具體的道路上卻常常面臨或者放棄民族傳統文化以跟隨潮流,或者固守傳統對抗西化的兩難處境,文化民族主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復興,并且表達著東西方文化沖突與抗拒這一持久不衰的主題。
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精英和思想家們試圖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的資源,培植起本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稟賦,來挑戰日益囂張的西方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諸如"好萊塢化"和"可口可樂化"),以保持或恢復民族自尊心,獲取政治號召力。與經濟民族主義反對經濟侵略相似,文化民族主義者反對的是"文化殖民"。在這里,"作為主權的''''道德成分'''',民族主義象征提供了一個政治話語的核心。"[20]糾纏了中國人一百多年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命題當然也貫穿了文化民族主義的主線,而90年代以來在東亞掀起了對"新儒家"的重視也可被納入文化民族主義的范疇。
雖然在缺乏政治、經濟吸引力的情況下,首先從文化上確立起民族的認同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方式。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民族主義因為幾乎抵擋不了全球性的消費主義和沒有邊界的大眾傳媒而顯得有些虛弱和矯情。
綜上所述,民族主義成為90年展中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價值根源,是發展中國家基于理性做出的選擇。但由于當代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本身的缺陷,它更趨向于保守而不是開放,趨向于回顧過去而不是前瞻未來,趨向于破壞而不是建設,趨向于民族自利而不是全球共榮,這樣一種意識形態顯然不能長久地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價值。
面向新的世紀和新的世界發展趨勢,只有積極參與,勇于創新,才能改變發展中國家的命運,最終走上國家繁榮和民族興旺之路。
注釋:
[1]參見徐迅著《民族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7頁。
[2][5][20]安東尼·吉登斯著《民族-國家與暴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65、259、265頁。
[3]歐內斯特·蓋爾納著《民族與民族主義》,康乃爾大學1983年版,第1-5頁。
[4]J·H·海恩斯著《民族主義論文集》,麥克米蘭出版公司1926年版,第6頁。
[6]參見帕尼爾·勒納著《正在逝去的傳統社會》,格林科公司1962年版,前言。
[7][15]塞繆爾·亨廷頓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236頁。
[8]A·賴丁著《遙遠的鄰居:墨西哥人的肖像》,美國諾普爾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頁。
[9]S·坦塞著《拉丁美洲的經濟民族主義》,商務印書館,1980,P8。
[10]G·A·阿明:"依附性發展",載《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頁。
[11]參見陳峰君:"論東亞成功的綜合要素:東亞經濟民族主義",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6夏季卷。
[12]寧騷先生把這些矛盾歸納為五個方面,即:國族語言與民族語言、國民文化與民族文化、權力壟斷與權力分享、國土開發與利益分配、國家的經濟現代化與族體發展要求。參見寧騷:"論民族沖突的根源",載《中國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夏季卷。
[13]三好將夫:"沒有邊界的世界?從殖民主義到跨國主義及民族國家的衰落",載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487頁。
[14]阿爾蒙德著《當代比較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736頁。
[16]參見蕭功秦:"民族主義與中國轉型時期的意識形態",載《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4期。
[17]J·安格爾著《中國民族主義》,紐約1996年版,導論。
[18]王逸舟著《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頁。
[19]阿爾君·阿帕杜萊:"全球文化經濟中的斷裂與差異",載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527頁。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