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中網絡的政治功能以及網絡對政治文化傳播的影響

時間:2022-03-21 05:36:00

導語:網絡社會中網絡的政治功能以及網絡對政治文化傳播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社會中網絡的政治功能以及網絡對政治文化傳播的影響

[摘要]:21世紀是個網絡的世紀,網絡影響著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當今社會產生了深遠地影響。網絡社會中網絡有其特有的政治功能:網絡在傳遞政治信息中起著中樞作用;網絡是一種第五種權力;網絡可以為創造“陽光政治”提供一個平臺。同時政治文化的傳播也受到網絡的影響:網絡對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造成了強大的沖擊;網絡對政治文化傳播發展趨勢的影響表現在網絡促進政治文化傳播的民主化、社會化、高效化與國際化。

[關鍵詞]:網絡網絡社會政治功能政治文化

大眾傳媒很早就發揮著自身的政治功能。19世紀初,到美國考察的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就看到了報紙的力量。他指出:“在美國,報刊分別來說幾乎都沒有什么權威;然而,定期報刊的權力僅次于人民。”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隨著網絡的問世而受得更加引人注目。網絡自問世之日起,就顯示出它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權力,無論它掌握在誰手中、以什么方式發揮作用,它都成為政治體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網絡使億萬臺計算機借助電纜和衛星技術,形成一個包納一切的龐大“蛛網”,對打破信息壟斷和由此衍生的集權控制,具有潛在的顛覆作用。網絡提供信息的特點在于它的及時性和共時性;同時提供文字、聽覺和視覺上的刺激;提供信息,刺激情感;使受眾有身臨其境、參與其事的切身感受。民意測驗表明,大多數美國人的興趣從報紙轉向電視,又由電視轉向網絡,他們從網絡中得到大部分新聞。電腦網絡成為展現巨大威力的“魔盒”,它將全國乃至全球捏為一體,變為能在同一時間知悉同樣事務、受到同樣刺激的網絡大家庭。我們必須正視網絡的政治存在。道格拉斯·卡特曾指出:新聞媒介是政府的第四大部門,可以監督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這個說法在今天已經被人們廣泛地接受。而網絡的出現可稱之為第五種權力。總之,就像歷史上出現并還在發揮作用的革命性傳媒(如廣播、電視等)一樣,網絡是這個外表寧靜實質激蕩的政治與經濟權力更新分配的始作俑者,它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網絡的政治功能正逐漸引起政府、政治家以及普通民眾的注目,網絡政治文化的傳播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網絡社會的基本特征

1.非物質性

由于數字化空間中最基本的元素并不是傳統物理空間的原子,而是“比特”,這就造成了數字化網絡社會的第一個特征—非物質性。在網絡時代,出現了一批非物質化的高附加值的服務行業,如貨幣交易、軟件開發、基因研究或衛星電視制作等,其中大部分屬于高科技領域。它們在開發、運營、銷售、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與以往常傳統行業不同的一個共同的特征就在于它們具有非物質性。

2.超時空性

在數字化網絡社會中,由于因特網的開發與應用,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建立了一個超時空的網絡社會。正如倫敦經濟學院教授丹尼·奎認為的那樣,“非物質化的商品全然無視空間和地域”[①]。由于因特網消除了時空的距離,使得地球變成了“地球村”。數字化信息社會的本質就在于保持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為零。

3.非排他性

這是數字化網絡社會的又一重要特征:一個人使用一件非物質的物體時,不排斥他人同時使用。這是網絡時代的數據可以共享的技術特征所決定的。

4.平等性

網絡社會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平等的感覺,任何人,無論他是從事何種職業,或擁有多少財富,或自身條件有多么大的劣勢,他都可以在網絡社會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暢談自己的思想。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社區中,任何人都處于平等的地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事實上也是平等的。

二.網絡社會的中網絡的政治功能

1.網絡在傳遞政治信息中起著中樞作用

網絡首先是作為一種傳媒出現的,從這一層面來看,網絡傳遞政治信息的“中樞作用”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傳遞政治信息是政治系統正常運行的潤滑劑。傳遞政治信息的實質是“國家意志”“民間意志”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國家政策通過網絡得到及時而準確的解釋,公眾的愿望也通過網絡得以及時而全面的反映,上下相通,思維一致,才能形成凝聚力,政治決策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公眾的支持。網絡能夠向政治系統輸送強大的社會動力。

(2)傳遞政治信息可以為政治決策營造良好的社會心理氛圍。當前,諸如失業、環境、教育和醫療問題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政府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出臺一系列政策,而政策往往難以兼顧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同地區和不同階層的所得與付出之間的平衡,這需要群眾對政策有一個理解和承受的過程。網絡在這一過程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它借助具體的“形象”,用通俗生動的方式提出問題,闡明背景,發表意見、評論或分析,幫助群眾認清自己的生存環境,啟發群眾適應政策的主動性。網絡的這一作用在以往的價格改革、住房改革中已得到有效的發揮。

(3)傳遞政治信息有利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調動社會成員的注意力集中于國家發展目標上。網絡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媒體每天向社會提供大量的信息,同人民群眾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聯系密切。輿論導向正確,人心凝聚,精神振奮,這是宣傳思想工作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2.網絡是一種第五種權力

道格拉斯·卡特曾指出:新聞媒介是政府的第四大部門,可以監督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這個說法在今天已經被人們廣泛地接受。而網絡的出現可稱之為第五種權力。它不是一種實在的物質權力,它不能向任何人發號施令,更不能直接調動國家的軍隊和武裝力量,不能支配財政收支,也不能制定法律、做出司法裁判。作為大眾傳媒的一種,網絡是以民意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報刊需要發行量,電視需要收視率,而網絡卻擺脫傳媒受資本壟斷或少數技術精英控制的局面。它雖然不是立法權和司法權,也不是財權和軍權,但它是輿論的權力和道義的權力;它不是剛性的權力,而是一種無形的、柔性的權力。人們不必服從它,但不能忽略它。

作為第五種權力,網絡的作用主要是監督和制約政府的三個部門,三個部門的相互監督也需要借助于網絡的力量。美國在三權分立的體制下,如何監督政府與官員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網絡的崛起加強了這一環節,網絡能夠充當民眾的耳目,對政府及其官員實施有效的監督和制約。網絡在“克林頓性丑聞”中的作用則是十分典型的事例。從對丑聞最初的揭露,到事件調查過程中的報道和評論,網絡動員全國輿論給克林頓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使其一時間處于四面楚歌之中。

3.網絡可以為創造“陽光政治”提供一個平臺

“陽光政治”相對于政治過程中的“暗箱”操作而言,“暗箱”政治是專制主義的特征,它容易產生政治信息的錯誤解讀。“陽光”政治是政治事務公開化、透明化的民主政治。網絡的出現為創造“陽光”政治提供了一個平臺,推進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民主政治必須使政治事務公開化、透明化,使公民在充分了解情況的條件下做出他們的決定。它還要使受公民委托的政府官員處于公眾的監督之下。有人比喻說,在民主政治下,政策的制定、執行與政府的政治活動以及政府官員與民眾的關系應該暴露在陽光下,經得起公眾的審視與考驗。

網絡為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提供了經濟快捷的渠道。通過網絡,公民最貼近地了解到政府的工作過程,使政策的制定、決策和執行過程透明化。網絡使公民與政府官員的對話成為可能,順暢通達的電子訪問打破了身份的限制,削弱了等級觀念,為自由平等的交流鋪平了道路。普通公民通過網絡訪問國家元首已不再是天方夜談。網絡也使政府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收集各種意見,并獲取信息反饋,避免了多層過濾使信息失真。

三.網絡對政治文化傳播影響

1.網絡對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造成了強大的沖擊。

(1)網絡對國家的政治控制機制有瓦解作用,從而引起政治文化傳播的困難。任何個人和群體都有各自的政治價值觀、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識。一個社會和國家有自己意識形態的“主旋律”,即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它代表著統治階級及其政黨的意志和利益,這既反映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中,也體現在媒體輿論導向中。為了形成社會的認同意識、政治意識和道德意識,以達到穩定社會之目的,國家通過壟斷和控制傳媒向社會公眾宣傳,教育和灌輸這個“主旋律”。一是壟斷和封鎖那些不利于政治穩定的信息,用強有力的措施來控制傳媒,經過篩選過濾的信息以營造統一輿論,控制輿論導向;二是通過訴諸道德、倫理和思想意識等方式的說教和灌輸來強化公民的國家意識,以贏得民眾對憲法的忠誠,對制度框架的認同和對政府的能力、政績的肯定;三是政府控制民眾的政治參與程度,使之與政治發展水平相適應。網絡不僅提供了個人自由的空間,而且極力張揚個人自由主義和全球化觀念,這同國家的政治控制機制的作用是相抵觸的,對這種機制本身起著瓦解作用,從而增加主流政治文化傳播的困難。

(2)網絡對國家政治控制機制的瓦解作用的另一面必然是人們擁有了更多的思想和言論自由。網絡作為一種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量大、成本低、簡便易行、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每一個上網者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程序和網上協議程序傳播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互聯網給人們營造了越來越豐富的話語權利。個人的自我表現不知不覺代替了主流文化的說教,人們逐漸適應了獨立思考,更加強調自己的權利而保持思想的獨立性。政府對于民眾信仰!宗教和政治觀念,變得越來越不好控制了。

(3)網絡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工具。互聯網絡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滲透方式以及巨大的信息量對“主旋律”文化的傳播、弘揚造成強大沖擊。網絡已成為文化滲透,尤其是意識形態滲透的工具。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沖擊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文化,加速和平演變進程,通過互聯網絡提供給用戶大量的關于世界政治動態的看法,宣傳自己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等意識形態。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網民的政治導向和信仰的變化,造成了對主流政治文化傳播的沖擊。

2.網絡對政治文化傳播發展趨勢的影響

(1)網絡促進了政治文化傳播的民主化。

由于網絡有其自身的特點,在網絡社會中,首先,網絡保證了政治文化傳播主體與客體的平等性。沒有政治文化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就難以實現政治文化傳播的民主化。“在信息社會里,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任何人都有權享受信息和知識。”[②]網絡為人們提供了平等交流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思想的空間,便于人們溝通思想、交換意見,有助于構建一個平等、民主的政治文化交流和傳播模式。其次,網絡保證了政治文化傳播主體與客體的自主性。政治文化傳播的民主化與傳播主體、客體的自主性密不可分,沒有自主性,也就不能完全實現民主化。由于網絡技術有特殊的離散性,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控制,它構成了一個無主體的自由格局。網絡與人們以前使用的媒體最大的區別是,它能作為相對獨立的主體,根據人們的意圖自主地進行政治信息的采集、存貯、加工、處理,人們可以在未加工的信息中進行挑選,并自行評估和鑒定其價值。網絡條件下的政治文化傳播不再是一個被動過程,而是一個網民積極參與的過程,人們既可以接受信息,又可以信息,那種“我說你聽,我打動你”的單向傳播模式將被雙向互動的政治文化傳播模式所取代。

(2)網絡促進了政治文化傳播的社會化

網絡對促進政治文化傳播的社會化提供了現實的條件。首先,網絡改變了人的交往方式。“網絡既拓展了人們的交往空間,也重新調整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③]網絡條件下交流方式的變革為政治文化傳播的社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網絡不僅傳遞一般的信息,還傳播大量政治信息,現代社會,網絡成了政治體系輸出政治信息的必不可少的途徑。其次,網絡是一個體系,它具有整體性、協同性的屬性。網絡內各個節點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它構成了一個跨地域的體系,這個體系能夠把眾多的社會領域連接成一個整體,使之呈現出“一體化”的特性,政治文化傳播的社會化正是在這種“一體化”中實現的。

(3)網絡促進了政治文化傳播的高效化與國際化

網絡應用于政治文化傳播后,對于政治文化的傳播速度與廣度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網絡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政治文化的傳播速度。網絡憑借其極快的傳播速度,它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傳播給受眾,人們可以隨時地迅速了解國內外正在發生的政治事件。其次,由于網絡本身就具有在全社會傳播信息的功能,從而使國際范圍內的政治文化傳播和交流變得極為便利。網絡創造了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跨越國界的賽博空間,在這個世界,人們的相互登錄和訪問變得極為便利,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跨越國界交流的能力;網絡縮短了人們的距離,沖破了時空限制,它可以實現千差萬別、天遙地遠的行為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網絡使人們的溝通能力發生了質變,使人類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發生了革命性變革,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在網絡系統溝通、傳播信息。

參考文獻:

1.劉文富(2002).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版

2.戴安·科伊爾(1999).無重的世界—管理數字化經濟的策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鄧景麗(2003).關于我國政治文化現狀的幾點思考[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1-42

4.嚴峻(2002).試論網絡的政治功能[J].中共云南省黨委學報.6:56-59

5.匡小陽鄒艷斌(2005).網絡媒體助推新型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發展[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127-131

6.朱銀端(2003).網絡政治文化認識[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6-32

7.楊世榮(2003).互聯網對政治文化的影響及其對策[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6-48

8.安南(2003).共同努力建設信息社會[N]人民郵電報.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