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及發(fā)展論文

時間:2022-03-16 01:43: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及發(fā)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及發(fā)展論文

摘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與人性化的錯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要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在于注重發(fā)揮人的潛能、注重引導和完善人性的建構與發(fā)展、注重發(fā)現自我價值和全人類的價值。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發(fā)展的呼喚。實現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環(huán)境,優(yōu)化人性化的教育機制,豐富人性化的教育內容。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以人為本

當前,國際形勢呈現出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趨勢,國內進入經濟體制轉型的關鍵時刻。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出現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變化劇烈,生活質量差距過大,新的社會組織形式開始出現。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一個與傳統環(huán)境大為迥異的新環(huán)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增強實效性,保持和發(fā)揚其優(yōu)勢作用,就必須要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發(fā)展訴求

人性化表示的是人們的實踐活動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質或狀態(tài)的轉變,就是以人為中心,依據人性發(fā)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諧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的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人的發(fā)展需求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人具有與一般動物相同的求生本能和生理欲望,同時人又具有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現實中的人的需求是前者和后者不同比例的組合,也就是說人既有物性,又有人性。人的物性包括了人的生理、身體屬性,而人的人性則在于其精神層面的存在。正是由于人性的復雜從而導致了育人的復雜,而作為育人之核心的育德自然遠比制器、造物要復雜得多。

思想政治教育,是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道德規(guī)范,對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教育影響,使人們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來講應當“以人為本”,是指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注重從人的本性出發(fā),以促進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發(fā)展為特定目標,體現對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此,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

其一,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帶來了人類知識的激增,通訊與傳播技術的發(fā)達使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路徑增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受教育者來說,在吸收知識的同時,需要增強選擇和判斷能力;另一方面,社會發(fā)展的趨勢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信息量的增大使得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都存在局限性,教育者傳授給被教育者的知識也必然具有有限性,并且面臨被淘汰、更新的局面。如果教育者仍然以所謂的條條框框為指導,一味地對受教育者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的灌輸,將使得受教育者既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又會對現行的教育產生抵觸。

人本主義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其動力來源于自身的內在需求。人在社會活動中通過行為不斷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作為教育者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關注和關心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進而調動其積極性,使其主動開展學習,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當前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始終扮演著權威的角色,受教育者大多缺乏挑戰(zhàn)權威的意識和勇氣,缺乏探索精神,有的甚至只是接受灌輸甚至唯唯諾諾。而作為社會發(fā)展所需求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恰恰需要探索精神,敢于質疑權威,敢于對舊的框框提出疑問,才有可能激發(fā)新的知識的創(chuàng)造,進而推動社會進步。因此,要使受教育者具備此種基本素質,就應該摒棄以往那種總是以固定的標準來簡單地判斷受教育者行為正確與否的陳舊教育方式,必須從他們的內在需求出發(fā),實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發(fā)揮出自身的積極性。

其二,人自身發(fā)展的呼喚。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出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啟發(fā)引導,促使他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把握住自身發(fā)展的主動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fā)展不屈從于其它任何活動和條件,能為個人駕馭。人對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自覺認識、自覺遵循,人對自身發(fā)展的主動權的獲得,是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人的自身發(fā)展呼喚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他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2]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不難發(fā)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往往把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群體絕對地對立起來,強調將群體利益高于個體、自我利益,忽視了個體的存在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與定位

(一)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

人的存在價值不在于接受和適應已有的一切,而在于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3]長期以來,在片面的價值論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重教育的主體、輕教育的客體,強調教育者的權威和受教育對象的絕對服從。觀念的說教、規(guī)范的灌輸、行為的約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征,作為受教育對象的人被異化成為消極被動接受社會規(guī)范的工具。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位,給學生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1.對受教育對象物質需要的忽視違背了人的自然性。物質需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人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離開衣、食、住、行、用等物質資料,人就無法生存和發(fā)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動機和欲望受到激發(fā),而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社會物質財富大量被生產出來,人的物質欲望的滿足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對“重精神,輕物質”的倡導,在新的歷史時期,必然導致人們的思想抵觸。

2.對家庭教育和社會影響的忽視違背了人的社會性。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輕視社會影響的后果,僅僅片面的強調學校的教育功能,將學校與家庭、與社會隔離開來,用一元的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標準試圖去封閉受教育對象的思想。不可否認,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由于學校內外教育理念、內容的趨同,這種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新形勢下,受教育者受到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思潮的沖擊。西方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社會生活的陰暗面消極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教育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社會負面影響沖擊下,會逐步地被消解甚至被背棄。

3.對受教育對象主觀能動作用的忽視違背了人的主體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在世界對象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構成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使人具有了理性需要,從而具有了為自身發(fā)展而努力的可能性。人不是一種由外部條件盲目支配和隨機支配的存在物,他始終具有一種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指向性,現實存在的一切永遠不能滿足人,人永遠要去改變它。

(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以維護人的權利為準則,以人性的要求為尺度,以服務于人為價值,以人的需要的滿足、人性結構的優(yōu)化、人性培育的全面為目的,尊重人的獨立人格,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力,為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注重發(fā)揮人的潛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從人性出發(fā),關注人性,尊重人的需要,激發(fā)人的潛能。人首先是一種實然的存在,具有一定結構的高于動物的潛能。創(chuàng)造性、自發(fā)性、個性、真誠、關心別人、愛的能力、向往真理等,都是人類自身具有的胚胎形式的潛能。但是這些潛能僅僅是人類體內一種類似本能的微弱沖動,如若要將之轉換為現實,則需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引導、發(fā)展、完善和鞏固。要發(fā)揮這些潛能,一要營造相適宜的發(fā)展環(huán)境,包括學校,社會以及家庭環(huán)境,還包括我們的網絡環(huán)境;二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受教育者因材施教,使每個人的潛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三要有科學的教育內容,必須是在人類整體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精心挑選出來,是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文化精神與經驗。

2.注重引導、完善人性的建構與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文化與情感的傳遞、內化、融合和創(chuàng)新使作為個體的人社會化,使個體擁有社會所要求具備的知識、能力、道德品質、行為規(guī)范等的過程,其根本目標是引導個體完善人性的建構與發(fā)展,是把主體價值的培養(yǎng)放在根本位置。強調主體價值并不是要排斥知識,而是把知識結合于價值意義關照之中。由此,對受教育者情感、意志等品德的培養(yǎng)也必然得到關注,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相對完整意義上的人性豐滿的人。3.注重發(fā)現自我價值和全人類的價值。每個人生在世界上存在都有一定的價值。人本主義者從人的本體出發(fā),認為人的終極價值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馬克思主義從人的社會屬性出發(fā),認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境界是共產主義社會,社會生產高度發(fā)達,世界實現大同,人是自己與世界的主宰。前者重視人的內在價值,后者則在肯定人的內在價值的同時,強調人的外在價值,認為人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是對立統一的,內在價值是外在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外在價值是內在價值的實然表現。但是,上述人的價值不是短期內能全部得到發(fā)現和認識的。要全部發(fā)現和發(fā)揮人的價值,必須借助于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不僅讓人實現知識的獲取,同時教會人如何生存,如何適應環(huán)境并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其次,引導人們更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從而堅持人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其主體作用。這樣,人就能逐步發(fā)現自己所應有的內在和外在價值。

三、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單一封閉的社會結構的解體以及大眾傳媒的悄然興起,特別是網絡媒體的發(fā)展,受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已經覺醒,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能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的合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生動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主體性日益增強,個性日趨豐富,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性的本質。要達到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必須從多方面努力。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貫穿于人的世界的一個根本原則。以人為本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fā),而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fā)點是“現實的人”,是具有獨立人格、有需要、能動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社會價值,忽視個體價值;在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并按一定標準來打造。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則承認教育對象的人性,相信受教育者是具有積極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完整生命體,如布伯所說的,受教育者“具有潛在性和現實性的特定人格”。[4]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真正把人性本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才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對待受教育者,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從根本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同時,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其核心就在于對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培養(yǎng)人的活動,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使人的自我價值不斷升值或增值的過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約束,而是對人性的喚醒和對人性的尊重。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過賦予受教育者的精神素養(yǎng)、心理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即通過提高人自身的素質而體現出自身價值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更多地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培養(yǎng)人的獨立個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通過提高人的自身素質,去促進人的發(fā)展。(二)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環(huán)境

育人環(huán)境的人性化是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重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借助外界環(huán)境(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儒家正是依據這一認識,提倡教育者應該主動創(chuàng)造優(yōu)越、良好的外部的環(huán)境,使受教育者從中受益。如荀子認為“捧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5]認為好的環(huán)境,對人產生好的影響,久而久之,可以塑造良好品格。

我們現在強調的育人環(huán)境,主要是要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尤其是在學校,特別要注重加強校風建設。校風是學校長期育人實踐所積淀的共同心理定勢、心理特征、行為規(guī)范和精神追求,對學生起著凝聚人心、振奮精神的作用。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風中,通過耳濡目染和內心體驗,學生才能得到心靈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真理的啟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同時,在育人環(huán)境中要注意營造人性化的氛圍,以人性化管理的實施為龍頭,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帶動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的營造,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三)優(yōu)化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1.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機制。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機制主要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行為發(fā)生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按照社會和組織的要求,通過各種有益的方法,滿足受教育者不同層次的需要,從而激發(fā)、鼓勵人們在學習、工作和勞動中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理想的激勵模式應該是受激勵者經過努力后所達到的績效正好符合激勵者預先設置的目標要求,同時又正好滿足受教育者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從而促進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的協調發(fā)展。也就是說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摒棄“空洞的說教”,重視對人的實際需求,關心受教育對象的切身利益。我們只有通過保證受教育者的正當利益,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激發(fā)其工作熱情,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目標。當然,在考慮受教育對象的正當利益時,應當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滿足個人的持續(xù)性需要。

2.改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會要求積極組織、實施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內在需要,通過自己的積極活動能動地選擇教育影響,同時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應是運用理由充分的道理、話語,通過信息符號的傳遞去影響他人使之信服的教育實踐過程。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一種不斷說服人們的過程,要以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為原則。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不以勢凌人,不以理壓人,不以教育者自居俯視受教育者,要與受教育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給受教育者說話的機會,逐步引導受教育者提高認識。

(四)豐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人性化,就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內容,促進教育對象身心健康發(fā)展。為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調整的需要,努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結構優(yōu)化,層次合理,重點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多聯系廣大人民群眾思想實際,多做釋疑解惑工作;多用事實來說明處于深刻變動中的當代社會現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對于不同地區(qū)、人群、階層、職業(yè)、收入等背景的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應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使內容體現層次性與循序漸進性,體現時代性與實踐性。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與深入,國際間思想文化交流必將日益增多,必然帶來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思想政治教育要促進各種文明的和諧共存,做到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在當前情況下,我們要加強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教育,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激發(fā)起全體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尤其要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政治文明的發(fā)展,對人的民主法治觀念的要求越來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要順應這一歷史趨勢,把對社會主義公民的民主法治教育列入重要內容,把保證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的公平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誠信意識的教育作為重要內容,把激勵我國公民勇敢走向世界的平等意識和開放意識的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從而促進人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