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批判性論文

時間:2022-07-26 04:31:00

導語:政治文明批判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文明批判性論文

[提要]文明的是不斷揚棄的過程,是批判與繼承的有機統一,正確認識政治文明批判性和繼承性,對建設特色的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政治文明批判性繼承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文明,是指人類的進步與開化狀態。政治文明,就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從靜態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實踐活動形成的文明成果;從動態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化發展的具體進程。其內容一般包括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部分。任何形態的政治文明都不是憑空而生的,而是對上和世界上政治文明的批判與繼承,是批判性和繼承性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政治文明的發展是一個揚棄的過程。正確認識政治文明的批判性和繼承性,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意義。

一政治文明的批判性

所謂政治文明的批判性,就是說任何一種政治文明都是具體的、歷史的,有其性、歷史、階級等方面的局限,我們必須運用階級的,以批判的眼光,歷史的視覺,審視的態度去看待。

1、從階級性的角度看,政治文明作為階級社會的特有現象,階級性是其本質屬性。任何形態的政治,都是統治階級主導的政治,政治文明體現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無論采取什么樣的統治形式,建立什么樣的運作機制,倡導什么樣的主導價值觀念,構建何種政治制度,其宗旨都是為了使統治階級的統治合法化、固定化。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幾種類型的政治文明,都不可避免地、嚴重地帶著那個社會占統治地位階級的色彩。任何復雜的政治文明都可以通過階級分析的方法予以剖析和說明,抹煞了政治文明的階級性就等于舍棄了政治文明本身,使政治文明成為無法認識、難以說明的現象。因此,在和分析政治文明時,必須十分清楚地把握不同歷史形態的政治文明之間最根本、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它的階級內容不同。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演進的必然結果,但是它和以往歷史上先后出現的奴隸社會政治文明、封建社會政治文明、資本主義社會政治文明有著本質的區別。以往的幾種政治文明形態都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為少數剝削階級謀利益。其階級實質都是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總是不可避免地伴隨著這樣那樣的政治野蠻和政治黑暗。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展中的一次重大飛躍,其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享有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從根本上否定政治生活中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其階級本質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大多數人的統治。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理想。這也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先進于以往社會政治文明的根本所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在和借鑒政治文明的過程中,必須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認清各種政治文明的階級實質,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才不會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過程中,在注意其形式變革、機制完善、創新的同時,更主要的是要把政治文明建設的注意力集中在鞏固政治文明的階級基礎上,最主要的是體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就相應地邁進了政治社會,開始了政治文明的演進歷史,人類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創造出相應的政治文明。而歷史上的任何政治文明形態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其時代、歷史、社會的局限。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借鑒世界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文明成果時,應當拋棄其消極、過時、腐朽的東西。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其中包括中華政治文明。用人的標準來評判中國傳統的政治文明,我們應總體上否定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的封建性,但把中國傳統的政治文明置于中國傳統歷史或傳統的社會來考察,就會發現在傳統社會所提供的現實基礎上,中國傳統的政治文明有了十分成熟的發展,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的成熟性,維持了傳統社會的長期延續。因而對傳統社會來說,培養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然而其有效維系傳統社會的同時,也有效地限制了傳統社會現實創造性的轉換和發展的可能。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是個封建專制歷史特別長久的國家,傳統的政治文明,特別是儒家的人治主義的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在現代社會中封建殘余仍然存在,深刻而廣泛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突出表現在:(1)宗族觀念。指同宗同族認;以血緣關系聯絡成一個特有的權勢集團。在舊中國大部分以宗族為中心,都設有族長,族長對農民有絕對的統治權,甚至生殺大權。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經過,許多族長因為同時是地主惡霸,受到懲罰,宗族也隨之解體。但近幾年來,宗族觀念有所抬頭,許多農民以建祠堂、修族譜為紐帶,又把宗族聯結起來,族權與政權相結合,成為農村新的封建勢力。(2)家長制。指家長擁有權力的家長制度。舊中國的家長制,在封建制度下,以封建的、禮教、習慣勢力束縛家庭成員,維護封建統治。新中國成立后,家長制有了新的演繹,是一部分干部作風不民主,聽不進不同意見,以“家長”的話定論是非,把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即使是錯誤的意見也要求別人絕對服從。(3)任人唯親。這是古代的門閥制度。任人唯親是從門閥作風演化而來的,是封建主義吏治腐敗的一種表現。諸如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等都與此有關。任人唯親至今仍有突出表現,在任用干部時,先看是不是自己的人,于是在干部中形成關系網。結成了“一榮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利益圈子。(4)官本位。官本位是從封建等級觀念演化而來。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一切俸祿、禮教,甚至服飾都有嚴格的等級標志。現在表現為不管哪一行業都要和“官”沾邊,每個級別待遇不同,結果不利于干部的廉潔自律,有些地方出現“千軍萬馬”擠“官場”的現象。(5)官商。官商在封建社會已經延續二千多年,官員及其親屬經商主要靠封建特權,經營有利可圖的項目。另外,官商不惜以重金行賄,其是吏治腐敗的重要表現,在政治比較清明的王朝,對官商加以抑制,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官商”始終是吏治腐敗的一環。在時下“官商”現象仍然十分嚴重,一些黨政干部利用手中權力,與商人勾結開發房地產,借國企改革之機侵吞國有資產等等。(6)封建迷信。這是近年來發展比較嚴重的現象,許多地方修廟、造墳、建祠堂、迎神送鬼。一些封建書籍充斥市場。不但普通百姓相信,而且有些領導干部也參與其中。“”事件的出現與封建迷信的流毒的影響有很大關系。而封建殘余的表現遠遠不及這些。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偉大實踐中,要努力肅清和抵制封建殘余,并予以徹底否定和拋棄。

二文明的繼承性

政治文明的繼承性,就是說各種形態的政治文明之間既有質的差別,又有內在聯系。任何政治文明都并非來自整個人類文明以外,而恰恰是吸取了人類上各政治文明的積極成果。同人類文明史所提供的一切積極成果相聯系,也就是說政治文明具有歷史繼承性。同樣主義政治文明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過程中,必須大膽地吸收和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積極成果。

1、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鄧小平同志,曾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同志進一步提出:“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都要積極繼承和發掘。”(:《在慶祝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21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這里的“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同樣也包括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成果在內。其實不同政治文明之間是相互交流的,不同政治文明之間有相融的東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艱巨而復雜的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探索和創造離不開前人和他人積累的政治智慧、政治經驗的參照和借鑒。就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來說,其本身的很多原則、形式、方式是共性的東西。資產階級政治文明成果有雙重性,它既是資產階級控制國家政權的政治制度,又是一種工具性的社會治理形式。它通過對全體社會成員權利和義務的分配,來協調和維持社會群體的內部關系,保持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它貫串和體現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強烈的階級性,但作為與封建專制制度相對立的社會治理方式,又包含著民主政治的共同原則(如人民主權、平等自由、保障人權原則等)及其實現的形式和(如依法治國、民主選舉、多數表決、議會監督等)。這后一方面的東西屬于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積極成果,社會主義完全可以利用來為自己服務。

2、充分發掘和吸收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帶有積極意義的資源。我國傳統的政治文明歷史悠久,可謂世界政治史的先驅。我們除了要反對和拋棄專制主義等封建糟粕外,仍要認真吸取大量積極成果和文明智慧,盡管這并非主流。一是“民本”政治。民本政治理論確立于春秋戰國以后,最著名的觀點出自《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政治是一種理想色彩很濃的理論,在君主專制主義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某些君主甚至背其道而行之。但是在某些時期,某些開明君主也曾不同程度地實踐過民本政治。中國古代社會出現過幾個盛世,諸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與民本政治的實踐有關;而那幾個短命王朝如秦與隋,或是社會黑暗的時代,無不是民本政治束之高閣之時。歷史上的開明君主,其實踐民本政治無非是為了安一姓之天下,他們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民為本,也不可能成為民本政治最杰出的實踐者。盡管如此,民本政治仍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二是較強的包容性和彌合性。這使得不同的民族、部落和宗教融匯成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并維系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三是歷史悠久的文官制度。通過科舉加考核等規范的帶有公平、平等意味的文官遴選機制來選賢任能,將一部分人才匯集于統治集體之中。四是專制主義的大背景下在相當程度上實行德法并治的治國方略。其中“以德治國”對治理國家產生了極其獨特的效果,使得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獲得強有力的內在支撐,綿延幾千年而不倒。五是在天下集權的機制下保留了鄉紳主導的鄉村自治方面的大量空間,給民眾以相當的自由。六是對宗教態度和政策上,既限制了宗教勢力對政權的染指,又在某些時候較好地處理了宗教并利用了宗教的力量。七是相對“精干”的“小政府”。“公務員”占總人口的比例較低,往往一個傳統縣,只有少數幾個官員。另外,還有大量的治國理論和為官治政的文明和智慧,如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我們也應本著客觀公正,批判吸收的態度進行,加以借鑒,從中獲得對今天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啟迪。

三正確認識政治文明的批判和繼承的關系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進,不同的社會發展階級創造出相應的政治文明,而每一種文明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后,就將為比其更高,更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文明所取代。因此,政治文明的發展是不斷揚棄的過程,是批判性和繼承性的有機統一。我們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過程中,既要防止只要批判不要繼承的排外主義和,又要警惕只要繼承不要批判的奴化主義和復古主義。

1、批判的前提下繼承。任何政治文明都有其特定階級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我們在和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積極成果時,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辯證地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那種無視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照搬照抄別國包括西方國家的經驗和模式,把西方民主制度視為政治文明的最高典范,全盤照搬西方政治文明的模式和做法,因脫離國情而注定是要失敗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無論革命還是建設,都要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都得不到成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我們又在一個較低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比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更為優越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循,這必然要學習和借鑒前人和他人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又是超越歷史上各種政治文明形態的一種新型文明,這又必然需要靠黨和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的大膽探索,靠黨和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成功經驗,靠黨和人民用自己政治智慧進行全新的創造。因此,對人類政治文明積極成果的繼承,既是批判的繼承,更是發展的、創造性的繼承。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事業是全新的事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必須立足于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站在全球化、化的高度,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和世界標準來審視。博采眾長,推陳出新,使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不斷揚棄的發展過程中呈現生命力和廣闊前景。

主要書目:

1、謝基昌。試論文明的世界性與民族性[J].嘉應大學學報,2003,(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