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論文

時間:2022-08-01 04:20:00

導語: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論文

【內容提要】私營企業主是一個迅速崛起并日益壯大的社會階層,其在我國社會生活當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重視并研究該階層的政治參與情況,有助于實現政治社會穩定。本文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意識會越來越強烈,政治參與的渠道會靈活多樣,政治參與的動機會趨于穩定。對于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要進行規范和引導,積極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程。

【摘要題】參政議政

【關鍵詞】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參與/動機/渠道/規范

【正文】

[中圖分類號]D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426[2002]05-0031-03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私營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私營企業主隊伍已經初具規模,逐步發展成了一個穩定的私營企業主階層。他們和員工一起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在很多地方私營經濟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以廣東為例,廣東省的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第一,它的人口只占全國總數的5.8%,而國內生產總值占10.3%,財政收入占13.7%,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廣東的私營經濟已經發展起來了,其私營企業戶數占了全國的10.5%。截止到1999年6月底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主達281萬人,注冊資本總額8177億元,雇傭員工1503萬人,經營各類企業128萬家[1]。到2000年,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主達395.35萬人,擁有注冊資本總計13307.69億元,雇傭員工2011.15萬人,經營各類企業176.18萬家[2],分別增長了40.5%,62.7%,33.8%,37.6%。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內,私營經濟和私營企業主隊伍還將以較高的速度迅速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由于有著獨特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利益要求,私營企業主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社會階層,已經廣泛地參與到政治領域中,表達他們的政治訴求,通過自己的活動影響并推動政治系統決策過程。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的問題,它關系到能否化解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實現政治社會的穩定。本文擬對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情況作初步探討。

一、政治參與意識逐漸高漲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私營經濟的生長環境極為不利,由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的認識并不完全清醒,私營經濟被視為資本主義成分而受到排擠甚至打壓,要割“資本主義的尾巴”。私營企業主被視為是“階級異己分子”。而受批斗,而且禍及他們的子女,其在上學、入伍、招工等方面都曾受到過不公正待遇。改革開放以后,政策環境稍微寬松,我國上層和私營企業兩方面都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到1984年,安徽蕪湖的一個體戶靠賣瓜子賺了一百萬,有人說他是雇工經營,要動他,鄧小平阻止了,“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么?”“如果你一動,群眾就說政策變了,人心就不安了。”[3]對私營經濟的政策由“改造、禁止”轉變為“不要急于取締”、“看一看再說”,到1987年才“允許存在”,從此有了合法的生存權。事實上,二十年來,圍繞私營經濟的性質,社會各方面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爭論,私營企業也就在這些爭吵聲中發展壯大。私營企業主不僅關心企業的盈虧,而且更關心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的地位和社會形象。更為深刻的是:私營企業主已經認識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形象關系到企業的前途和盈虧。盡管對“新生的資產階級分子”這個稱呼心有余悸,提到當年的種種遭遇,至今仍不寒而栗,但私營企業主大多數能夠超脫于個人命運之外來考慮企業的未來,并積極的參政議政,廣泛地介入社會生活,政治參與的意識逐漸高漲。

促使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意識高漲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通過政治參與為私營企業主發展求得一個好的政策環境。20世紀80年代的私營企業主多為有膽有識,敢闖敢干,吃苦耐勞型,到了90年代中后期,能夠做大并在社會上產生一定影響的私營企業主多為技術密集型。今天私營企業主中整體文化水平已經高出社會平均水平了。在近年開業的私營企業中,業主高學歷已經是普遍趨勢了。他們不僅占有經濟資源,而且占有人才和知識資源。私營企業主多為社會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關心政治,視野開闊,尤其是對我國私營經濟方面的政策極為敏感。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企業乃至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政策之間的關系。除了極少數私營企業主或限于經濟實力和地區影響,或因為個人興趣以及傳統的“莫問政治”觀念的影響外,大多數私營企業主對參政議政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他們通過各種活動,向黨委和政府反映意見和要求,以提高私營企業的社會地位,保護私營企業主的合法私有財產。第二,通過政治參與,有利于宣傳私營企業及其產品,樹立企業形象,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以維護企業的利益。為了企業能夠生存和發展,私營企業主對內對外都需要一批支持者和保護者,尤其是要和政府各職能部門打交道。成功的私營企業主都要精心編織一張社會關系網。私營企業主為了能夠協調各方面的關系,通常采用拓寬政治聯系渠道的辦法,加強與政府各部門的溝通。事實證明,在我國傳統的政治環境下,這個辦法是私營企業成長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隨著我國加入WTO后,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方面的因素會逐漸減少。第三,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也和私營企業工會組建率不高有關。由于是雇傭勞動,私營企業主普遍對工會的作用認識不足,有些私營企業主甚至認為組建工會是給自己添亂,因而對建立工會的積極性偏低。以私營企業發展較快的廣州為例,截止到2001年5月底,廣州有私營企業29785家,已建私營企業工會的有5665家,組建率僅為19.02%。就已組建了工會的私營企業來看,其作用也很有限。在大多數家族式管理的私營企業中,雇傭工人只是勞動,無法維護企業乃至自身的利益,工會的大部分職能,如協調企業的勞動關系,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發展等,都落在私營企業主的身上,在這種情況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的熱情自然就會高漲。

二、政治參與渠道靈活多樣

私營企業主在擁有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之后,其消費觀念、社會心態和價值取向就會逐漸發生變化,金錢和物質財富作為一種社會資源開始逐漸升值,并越來越成為可以對政治決策過程產生影響作用的一種力量。近年來國有企業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以及破產而產生的下崗職工,很大一部分進入私營企業重新就業。在改革攻堅最關鍵的1999年,僅上半年,全國私營企業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就達29.5萬人,其中4.4萬人帶頭創辦私營企業,25萬多人受雇到私營企業里當員工。私營企業已經成為吸納勞動就業和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和爭取贊助,發展地方經濟,給一些私營企業主特殊的政治參與的機會,聘請他們擔任某些政治職務,允許他們直接參與政府決策,加速推動了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私營企業也獲得了認可,得到了發展。政府和私營企業主在雙向互動中形成良性循環,出現了靈活多樣的政治參與渠道。

最為廣泛和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參與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推選自己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富起來了的私營企業主中比較普遍的心態就是期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對改變自己的社會形象和政治地位有比較迫切的要求。他們往往推舉私營企業主中德高望重者作為領頭人,以協同行動,甚至私營企業主還物色政界人物作為自己的代言人。1988年,在福建石獅市公開競選市長中,有20位企業主將蓋滿圖章的市長候選人推薦信送到泉州市委組織部,推選能代表他們利益的政界人物參加競選。第二,爭取當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這是私營企業主參政議政最直接的方式。目前,被選舉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私營企業主有48人,占人大代表總數的1,66%,省級人大代表的私營企業主由372人,被推薦為全國和省級政協委員的私營企業主分別有46人和895人。第三,在工商聯、青聯、婦聯等群團組織中擔任一定的職務,參加相關的政治活動。目前擔任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的私營企業主183人,其中有副主席3人,常委46人。第四,通過在媒體上宣傳自己,擴大自己和企業的影響,報紙電視上經常可見黨和政府領導人會見私營企業主,并傾聽他們的意見的消息報道。第五,通過與政府領導人保持經常聯系,來反映問題,或經常參加由黨政部門和有關單位召集的座談會來充分表達其呼聲。事實上,各級政府在人事安排上都有專門分管私營經濟的副職在開展工作。第六,私營企業主還通過支持公益事業、通過選舉擔任社區領導人以及加入中國共產黨等方式來實現政治參與。

三、政治參與的動機趨于穩定

無論哪一種政治參與,都是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控制和影響公共權威,以維護或改變一定的生產關系,并使自己在這種生產關系中受益。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從無到有,從星星點點到小成氣候,折射出中國民主政治的進程。如果說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只是為了企業的興衰存亡,這只是抓住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在1999年以前,私營經濟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這個“補充”意味著私營企業所處的非常微妙的地位。因此私營企業主能在多大的程度上發展并不完全取決于自己。畢竟會哭的孩子多吃奶,私營企業主還是通過各種方式,希望將其愿望和要求納入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過程,政治參與的動機也表現得五花八門。除了前面提到的為了企業的興衰存亡之外,有的是為了個人的政治前途,有的是為了自己的資本積累,少數社會責任感強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的目的則是為了推動我國改革的進程。但是政治參與是一項要求較高的政治行為,對私營企業主來講,既要有政治參與的興趣,又要有一定的參政議政的能力和知識水平;既要能夠領導企業的日常管理,又要能脫身于企業日常經營之外;既要在本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又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種種要求加上政治參與動機的復雜多樣,使得政治參與對部分私營企業主來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治參與也基本維持在“散兵游勇”水平。

1999年修改憲法,私營經濟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私營企業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有了憲法的保障,私營企業主膽子更大了,步子邁得更快了,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不再是過去的撲朔迷離而變得觸手可及,政治參與的動機逐漸趨于明朗而穩定,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由于政府上網工程及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的實行,政府信息公開,政策的透明度增強了,使得私營企業主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參與政治,私營企業主能夠預測到政府在何種情況下可能會作出何種抉擇,因而可以提前決定企業的行為,以實現并維護好企業的利益。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表現在通過自己的作為使“不確定”的政府變成確定的政府。其次,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的另一個動機就是獲得對本階層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換言之,既全體成員對本階層的共同處境與共同利益的清醒認識,以求形成統一的階層意識。私營企業主是一個日益發展壯大的新階層,盡管他們的共性特征已經非常突出,但在中國特殊的土壤里,加上他們自身內部的極端復雜性,形成大致相同的看法沒有問題,但要上升到統一的階層意識恐怕還待以時日,而這也正是有見識的私營企業主孜孜以求的目標。

四、政治參與亟待規范

隨著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意識的增強,政治參與必定會向縱深發展。特別是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發表后,廣大私營企業主都有一種揚眉吐氣、“改天換地”的新感覺。因為這個講話首次認可了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并且允許他們當中的優秀分子入黨。持續了很長時間的關于私營企業主能否入黨的爭論到此劃上了句號。如果說1999年的修憲解決了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那么,這個“七一”講話則解決了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地位。再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就顯得不合適宜了,因為他們的政治參與也是我國民主進程的巨大推動力量,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對于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還是要進行規范和引導,使其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

第一,由被動的政治參與轉向主動的政治參與。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在一定的程度上帶有勉強的成分,在所調查的私營企業主中,一部分人流露出無可奈何的味道,似乎是不得不參與政治,非如此則不能發展,企業難有作為,只好從企業繁雜的經營中分身出來參加各種活動,一方面理順各方關系,另一方面也擴大自己的知名度。隨著政策環境的改變,私營企業主必須要改變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大軍的一員,政治參與應該是積極主動的,因為它符合自愿原則,也符合功效原則。

第二,由非法的政治參與轉向合法的政治參與。有的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是通過和政府領導人建立個人聯系來實現的,這種個人單線聯系的方式不同于推選政治上的代言人,因為政治代言人是公開的,而這種方式是隱蔽的和難以控制的,它極容易墮落為權力與金錢的交易,即用重金拉攏腐蝕干部。這種非法的政治參與不僅損害了社會公正,而且破壞了政府的廉潔形象。私營經濟中的假冒偽劣屢禁不止往往有這方面的原因。

第三,由個人的政治參與轉向有組織的政治參與。私營企業主零星式的政治參與所產生的社會回應較小,因為不同個體間的不同主張抵消了他們應有的能量。第四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多達80.2%的企業主認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行業協會或聯誼會。事實上,準組織私營企業主協會已經在各地開始出現了,由于是自愿加入,自我管理,且不受制于其他力量,私營企業主對這種協會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從已經成立的“私協”的工作情況來看,已經開始從維護私營企業主的利益的角度,向地方政府施加影響了。這種組織參與,將會成為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

【參考文獻】

[1]參見汝信等主編:《200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25頁。

[2]參見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214頁。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