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論文

時間:2022-08-07 04:41:00

導語: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論文

【摘要】教育必須傾聽,教育過程中的傾聽,是實現師生之間保持有效溝通的重要途徑,只有在學會傾聽后,才能找到引導學生發展的內在依據,才可以使思政工作有的放矢,提高實效性,對于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而言,傾聽更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傾聽教育

20世紀初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認為,學生具備一種自我成長并形成健全人格的生命力,正是這種內在的生命力促使學生不斷發展。她還認為,對學生的自發的生命力是進行壓制還是引導,是區分教育優劣的分水嶺,只有順應學生內在生命力發展的教育,才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了解學生、明確他們自身發展的真正需要是成功實施教育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了解、明確學生自身發展的真正需要呢?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室的任長松先生在《探究式學習的18個原則》一文中明確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傾聽著的教育”,認為“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傾聽和應答的過程”,而在教育過程中“傾聽不僅是一種工作手段更是教師的道德責任”。

教育從傾聽開始的理念中透出教育的哲理:教育必須傾聽,傾聽意味著教育的開端,在某種意義上,傾聽就是一種教育的言說,甚至就是一種教育。教育離不開對教育對象的傾聽,而在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中,更需引入傾聽教育。

一、傾聽教育的本質和內涵

教育教學是在教師引領下,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過程,因此,教育要走向對話。所謂對話,是雙向的、互動的、平等的。對話平臺的兩邊分別是教師和學生,平臺的主人的主語是“我們”而不是“我”和“他”。對話要從了解對方的意圖開始,這就首先傾聽對方的話語,從中尋找共同的話題,決定討論的方向和內容。不去傾聽,就失去了對話的基礎,失去了對話的意義,對話可能成為“獨白”,甚至是單方的“訓話”。因此,我們可以說,對話是從傾聽開始的,傾聽是對話的前奏,沒有傾聽就無法對話,也就無所謂教育。

畢業論文下載網

其實,中國傳統教育一直關注“聽”??鬃訉W生的教育,最重要的特點是因材施教,怎樣因材施教?就是先聽,先了解學生的特點而后才能“因材”而“施教”。但是,不知何時,教師開始不聽了,不屑聽了,不會聽了,教育雙方往往會形成對立關系,嚴重影響了教育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的權威意識造成的話語霸權,消解了學生傾訴,表達的欲望,堵塞了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的渠道。因此,教師要做善于傾聽的人,并從傾聽開始學會教育,這不僅僅是對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應成為所有教師的共同追求。其實,傾聽很簡單,就是靜靜地、耐心地、認真地聽,不急不燥,不打斷,不忙于下結論性判斷地聽。因為這是一種方式,所以不能當作是一個簡單的形式;因為是方式,所以它是彌散的、滲透的,運用于教育的全過程。

二、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傾聽理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生源結構的特殊性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職生這一特殊去群體迫切需要被傾聽

高職生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所產生的新興群體,其生源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具體而言,高職生生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二是五年一貫制高職錄取的初中畢業生;三是對口升入高職的三校生(中專畢業生與技校畢業生、職業高中畢業生)。在基礎教育學段,他們的學習成績長期處于中下水平。在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大背景下,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多次考試失敗,他們在自己自我概念尚未形成的成長期,長期游離于老師、同學乃至于家長的積極關注和鼓勵之外,從而產生很強的挫敗感和自卑心理。這種挫敗感和自卑心理往往導致他們的情感和心靈閉鎖,不愿意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從而形成了敏感、多疑、高度自負和極度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織的心理特征,使他們難以被理解也難以被說服。面對這一復雜現狀,簡單的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等傳統教育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高職大學生的需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學生就必須認真傾聽學生內心的需求。高職院校大學生鮮明的個性特點需要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以傾聽的態度和方式去了解、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予指導和幫助。

“傾聽”教育理念的提出,真正把學生擺在主體性位置,思政工作者從一個說教者,規章制度制定者和維護者,轉化為學生內心需要的聆聽者,成長成才的陪伴者幫助者和引導者。這一角色的轉變以及“傾聽”的行為過程,本身就包含了對學生的尊重關愛。傾聽的方式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具體而言:其一是尊重;其二是信任;其三是虛心。教師的耐心、專注的傾聽,常常給學生以鼓勵、支持,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受尊重和被信任的內涵。而且“傾聽”教育滲透著教師把自己當作受教育者的

理念,折射著虛心聽取意見的品質。是教育“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對于普遍自卑敏感,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高職生而言,這種教育方式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二)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傾聽的理念

首先,“傾聽”便于思政工作者深入、有效地開展工作。傳統的思政管理工作往往是以維護規章制度為準則。重視問題的普遍性,卻忽略了產生問題的個性差異性。由于過分強調普遍性、代表性而缺乏針對性,往往使思政管理工作無法深入有效地開展。教育者常常就事論事,強調“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對事不對人”,一切以標準化的規章制度為準繩,而忽略了每一個“違反紀律者”犯錯誤的動機、原因、個性等個體差異性。所以,在遇到問題時,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滔滔不絕,受教育者表面唯唯喏喏,內心卻多有抵觸?!皟A聽”這一教育理念,強調聆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其著眼點不在于問題或規章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了解學生的個體特點和出現問題的深層原因,以最終幫助引導學生成長。高職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缺乏紀律觀念和集體意識,他們具有很鮮明的個性特點和豐富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采取傾聽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因材而施教。有效避免學生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為高職思政工作深入有效地開展提供一條可行性途徑。

從傾聽的結果而言,在思政工作中經常性的多種形式的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看似被動,實則主動。從表面上看,傾聽是被動的,而對于有教育意識和教育智慧的教師而言,傾聽則是一種主動的行為,他們把傾聽當作自己的責任、當作教育的契機,因而,從表面上,傾聽是接收過程,但對于善于傾聽的教師,傾聽則是接收和輸出相融合、相交替的過程,傾訴者在傾聽者情緒感染下也會成為傾聽者。這種傾聽、傾訴的互置,形成了對話的平臺,此時,傾聽真正成為心靈的溝通。這種對話與溝通就是傾聽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其實,教師和學生就是在傾聽與傾訴中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生發了教育的意義。在傾聽交流過程中,教師從被動地解決問題到主動的覺察問題、發現問題,進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工作思路和策略,預防問題的發生,這種主動探索的方式使思政工作具備了先見性和前瞻性。

三、高職思政工作中的傾聽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傾聽”態度與習慣的培養

傾聽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修養一門藝術。溫德爾.霍姆茲說過:“說是屬于知識的范疇而聽是智慧的特權”。事實上正像心理家波義(BOY)指出的:人們聽話的能力比說話的能力要差。作為教育工作者,因為教育職業“傳道、授業、解惑”的特殊性以及傳統的“師道尊嚴”,使大部分的教師變成了說教高手,班主任更是如此,“板起面孔訓人”似乎成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代表性形象。如此以來,學生不愿對老師說真心話甚至對老師的苦口婆心產生強烈的逆反、對抗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所以,作為一名思政工作者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更應該改變傳統教育觀念,養成傾聽的態度和習慣,走近”學生進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引導。

(二)“傾聽”方式、方法的多樣性

這里所說的“傾聽”,不僅指對教育個體內心聲音的聆聽,還包括對群體意愿的關注;不僅包括言語行為方式上面對面的傾聽也包括書面的文字溝通。所謂語言行為上的傾聽,是指教育者通過個體訪談或群體座談的方式和教育對象之間進行面對面溝通和交流。而書面文字式的傾聽,則包括設立學生信箱、網絡咨詢平臺以及對學生群體進行的問卷調查等方面。其實,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傾聽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把辦公地點放在教室里是對學生的一種傾聽;設立班主任咨詢日,組織家訪、成立家長委員會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傾聽??傊?,只要活動結果不偏離了解、把握教育對象內心世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視作對教育對象的傾聽。

(三)傾聽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的途徑和手段

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實現師生之間保持有效溝通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教育對象并及時發現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傾聽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的途徑和手段,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傾聽固然重要,但傾聽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動和對策,有效的促進、幫助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才是思政工作的重點和中心。

(四)傾聽需要教師有足夠的內涵和素養

傾聽不僅是教育技巧更是教師內涵和素養的充分體現。學會傾聽,就得靜下心來,用一種謙虛的、平和的、包容的心態認真而細心的傾聽。如果一邊在“傾聽”一邊又在固執己見,或心情煩躁,或心不在焉,都達不到傾聽的目的。對于基礎較差、缺乏良好行為習慣的高職生而言,尤其需要教師有足夠的內涵和素養。

總之,教育過程中的傾聽,是實現師生之間保持有效溝通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沒有對學生的信賴,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傾聽,惟有對學生真誠、信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傾聽。對于在成長經歷中尤其欠缺被傾聽、被欣賞、被肯定的高職生而言,尤其需要傾聽教育的滋養。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傾聽,教育的另一種言說[J].人民教育,2004,(24).

[2]揚钚,林?。雎犈c傾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任長松.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