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建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2 03:25:00
導語:政治文明建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完善的法律規范實現對人的欲望的健康導向,強化社會成員的理性精神;通過廣泛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強化社會責任感,提升人格層面;通過廣泛的民主參與所營造出的攀比效應強化個人感,激發求知欲望提升人的文化素質。
關鍵詞:政治文明/人的全面發展/欲望/人格/文化素質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潛能被不斷拓展,人的素質逐步提高的歷史過程。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是互為前提和基礎,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因此,構建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健康功能作用的社會生態環境,客觀要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諸方面綜合平衡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長期以來,人們對政治文明建設的社會功能作用,尤其是對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功能作用缺乏應有的關注。因此,探索政治文明建設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內在的功能作用,有助于從理論上糾正改革開放實踐中人們對政治文明建設認識上存在的偏差,在實踐中積極創造條件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一、通過完善的法律規范實現對人的欲望的健康導向,強化社會成員的理性精神
現性精神是人的素質得以健康拓展和提升的前提。人的理性精神是指對科學的自然法則和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社會規范的自覺恪守。其行為表現,一是具有現代法律意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很強,能夠珍視法律賦予的權利,忠實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自覺地依法行事,反對以權代法、徇私枉法。二是具有現代倫理觀念。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心情經常保持穩定的良好狀態,理性地處理問題。具有現代法律意識是人的理性精神的核心內涵。
人是在改變外部世界的同時也發展自身的。但是,人的行動“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5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因而,人改造外部環境的行為都具有明顯的目的性且受利己心的驅動。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人們奮斗所取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利益是與需要貫通,與欲望相聯的。需要通過意識的對象而轉化為欲望。欲望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其最大特征是永遠追求滿足。欲望內在地展示了人的活力和創造力。欲望的實現,體現了人的價值,是對人的生命意義的肯定。欲望尋求滿足的過程,就是創造力產生的過程。欲望越強,人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越高,社會也就越發顯示出富有生機和活力。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市場經濟,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現,事實上就是通過引發欲望張力,激發人的潛在活力而調動起人們改造客觀社會環境的自覺能動性。人們勢必因此也更為關注自身的勞動價值,以追求最大的社會效益。這又必然導致社會成員要求在社會生活各方面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以及在各種事情和場合上的公正對待,并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生活事務和政治事務有濃厚的興趣。其中內在的包容著對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強烈欲望。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是人民民主政治。民主意味著更多的民眾參與和有效的民眾監督。然而,“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42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并由此與社會產生聯動關系,人的本身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自身欲望、人性弱點及社會生活環境制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人參與政治活動的目的也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容易膨脹人的私欲,使人心生惡念。因此,欲望的尋求滿足有時也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時期內導致不穩定因素的上升而具有破壞力,使社會無法正常發展。也正因此,既要保持人與社會的活力,又要最大限度地防止欲望的破壞力,使社會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亨廷頓指出,對許多正在追求現代化的國家來說,“基本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創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們可以有秩序而無自由,但他們不能有自由而沒有秩序”(注:塞繆爾·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第7頁,三聯書店1996年版。)。合法的公共秩序,實際上就是要創造一種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實現政治自由和政治權威的有機結合,既保障民眾的民主權利,又防止惡念積聚、釋放釀成對社會對他人的傷害,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創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實質是構建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
民主自由必須由法制來保障,民主政治也就是法治化的政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6頁。)。法治意味著確立法律在社會生活、國家生活的一切重要領域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實現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在給人的行為提供一整套明晰的“所能為”、“所不能為”的信息的同時,又充分展示法律的功能作用:一是當法律所禁止的違法行為出現以后,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用一種強制性命令對逆向行為進行制裁,來規定某種人類行為;二是在違法行為尚未出現之前,對相應的行為主體規定一定的前置義務,以監督和控制其行為,禁止違法現象出現。法律為個人的行為劃清了一個明確的選擇空間,人的欲望釋放就是在這只既有形又無形的手的指導下完成了理性選擇,并逐步內化為對法律規范遵行自覺自律,從而為人的素質拓展和提升提供健康的欲望導向。
二、通過廣泛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強化社會責任感,提升人格層面
人格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化而形成的觀念、態度、性格與習慣等,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生理、心理素質和行為特征的總和。人格是社會的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人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一種資格和品格,它內省為精神素質,外顯為行為實踐,共同表現著自覺的有組織的“自我”。人格水平和人格成熟程度是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人”是一個知、情、意、行的活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對真、善、美的追求,就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理想人格的內核是求真、向善、尚美,它體現道德生活中各種現實的完善人格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普通人格的升華。就主體而言,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就是使每個主體從自在自發的不成熟狀態,轉化為自為自覺的成熟狀態的過程,也就是人的主體特征充分展開,即人的素質的提升達到合目的、合規律的發展、完善的過程,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理想人格的追求塑造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可以通過教育與修養不斷接近。但是,加強政治文明建設所創造的文明的政治生活環境,對促進真、善、美的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推進“真”。“真”是指客觀世界在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規律性。體現主體對客體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強調主體應具有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膽識和態度,依據對客觀世界的發展趨勢或規律的認識確立價值理想,實現客觀規律和人類利益的統一。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體現人民本位的價值觀。健全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顯示了人民群眾的認識一致、心理平衡、感情趨向和理性傾向,是開放的,參與式的,與人民群眾合為一體的,因而,也在事實上提供了一個讓社會成員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感情,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社會舞臺。其作用的展開,一方面,通過廣泛地實現群眾參與、民主監督的妥善結合,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充分表達民意,引發群眾的積極信息并形成責任領導的民意壓力,推動領導行為符合“真”。另一方面,民主參與、民主監督滿足了社會成員被尊重和發揮創造力的需要,既激勵社會成員開動腦筋想問題,講真話,發揮個人的智能優勢;又通過廣泛民主參與激發群體活力,借助知識互補、信息刺激和情緒鼓動,實現知識、經驗和專長的創造性交流,揭示真理,修正錯誤,達到對“真”的科學駕馭。況且,廣泛的民主參與增強了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感,強化了社會成員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狀態,激勵社會成員以積極探索、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為現實源泉,在更深的層面上揭示“真”,使思想符合實際,從而使人格更完善,在更高的層面上更廣闊地展示人的價值。
其次,促進“善”。“善”是指合乎一定社會發展趨勢的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強調個人正當利益的追求應符合社會進步需要和人類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對善的促進,主要是通過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職能作用的發揮顯現的。社會主義法律是公平正義的象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著社會成員相互承認為有尊嚴的人格。它既保障民眾的民主權利,又防止少數人利用權利把他人當作欺詐掠奪對象而損害多數人的利益。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是要從整體上發揮法律的職能作用,使社會主義法律能保護社會成員以獨立、平等的身份在參與各種社會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合法權益,排除各種影響和阻礙他們實現自己合法權益的不法因素。同時,又作為社會關系的規范、調整和控制手段,以特有的功能使不同利益主體和個人從各自的利益和職責出發,正確處理好自己利益與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以此增強他們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融通,實現利益共識,這又必然強化社會成員參與各種社會事務和活動的理性選擇,并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選擇所產生的社會責任,從而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兼容,在追求、實現個人利益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
再次,完善“美”。“美”是人的完美性或完滿性,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感性顯現。當人在真的基礎上,有目的地進行創造活動并取得成功的時候,這一活動就是美的。美是具體的、能感知的,它使人的心地正直、精神純潔、情感高尚和信念端正,使人充滿創造力和進取精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以其特有的社會功能作用凈化社會風氣,讓社會成員直接感悟美,進而內化為美的品格,外顯為美的行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各種權力都在法律所確定的軌道上行使,使國家機關的行政行為都有法律上的授權并承擔法律上的責任,通過依法行政實現行政公正。同時,以法律為依據,通過更多的民主參與和有效的民主監督端正政府行為,防止腐敗的滋生和權力的濫用。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各種權力運行規范,行政公正所展示的人格力量,可以激發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強化社會成員的正義感,增強其認識和感受善惡的敏感性,發展正直、熱情、嫉惡如仇、富有獻身精神等個性特征,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敢于堅持真理,并依法以公道正派的美德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形成奮發向上的社會氛圍,激發出追求卓越,創造全優的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完善美的塑造,實現人格美。
三、通過攀比效應強化個人感,激發求知欲望提升人的文化素質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實際上創造了一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文化氛圍。民主參與、民主監督在客觀上又帶來了比成績、比貢獻、比創造的攀比效應,無形中營造出一個平等競爭、推陳出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社會環境。一方面,在廣泛的民主參與中,社會成員把個人的智慧和才能、理想奉獻出來,供他人和社會選擇。當一個人的智慧的才能受到他人或社會的認同肯定時,這個人勢必產生一種角色感知和滿足感,由此內心受到一種激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內在能力與這種能力的發揮并不總是一致的,其中起影響作用的因素之一在于他的主觀精神狀態,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由此而來的精神狀態可以促進他能力的發揮。當行為主體因其高尚的行為或品質而受到社會肯定時,就意味著他獲得了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的滿足,這一滿足又會轉而成為巨大的行為動因,激勵和推動其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挖掘潛力,發揮能力向更高的追求層次攀登。
另一方面,人的價值評價的本質是社會的,要在人際關系中通過他人與自己的相互評價中才能實現比較鑒別。廣泛的民主參與就是一種社會成員智慧和才能的公平的比較鑒別,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壓迫性和誘導性。民主參與意味著個人感的提高,它進一步激發了社會成員不甘落后的自尊心,促使人們的心理達到一種興奮狀況,重視自我認識,關注社會對自己的評價,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判斷,不斷地在內心世界重建自我形象,不停地自我更新,并從其中感悟“知識就是力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知識是人們思維的產物,但它一旦形成又成為人們進一步思考問題的背景,影響著人們對新問題的研究,決定著解放思想的廣度和深度。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思維就必然或者表現為僵化、保守,或者表現為空想、瞎想,就必然不可能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真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多一門知識,就多一條思路。每一門知識,都給人們提供一種視野,一種看法,一種思想框架。知識背景決定著人們觀察到什么,并由此想到什么。民主參與無形中營造出的攀比效應,勢必促成尊重知識和愿意接受新的知識的社會風氣,激勵著社會成員奮發進取,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學會學習并堅持學習,盡可能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精神文化,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使自己的思維充滿生機,成為富有創造性的常新的過程。
- 上一篇:民主政治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論文
- 下一篇:閱讀理解能力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