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新社會財富觀論文

時間:2022-08-12 04:24:00

導語:城市居民新社會財富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居民新社會財富觀論文

在社會告別20世紀,進入21世紀之時,人們的觀念變化在日新月異。一種全新的社會財富觀念正在漫延:擁有充足的閑暇時間和高質量的閑暇生活是人真正富有的重要標志。

從1995年5月1日中國開始實行周雙休日制度開始,人們的自由時間和閑暇時間擁有量增加了,它為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提供了客觀條件。在1998年進行的“中國大城市居民閑暇生活狀況”調查中,在問到:“假定您現在每周工作五天(即使您實際上不是每周工作五天,也作這樣的假定),根據您目前的工資待遇,您愿意選擇下列哪種情況?”時,在天津、上海和哈爾濱得到的回答分別是(見表1):

表1

天津上海哈爾濱

人數%人數%人數%

1.每周多干一天工作,9134.98327.727732.9

同時多掙一天工資

2.每周少干一天工作,83.1186.0273.2

同時少掙一天工資

3.保持現狀不變10540.212240.732338.3

4.不好說5721.87725.721625.6

5.合計261100300100843100

(注:各城市按有效回答人數統計)

從上述統計數字中我們看到三大城市回答的人數分布是相似的,同時也看到了其他幾個主要的事實,以天津的數字為例:其一,有40.2%的人表示“保持現狀不變”,說明對因雙休日制度的實行,增加了個人自由時間和閑暇時間的認可,把增加的時間和得到工資看成同等重要。其二,有21.8%的人對兩者孰輕孰重持拿不準的態度,回答“不好說”,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兩者同等重要。其三,有3.1%的人認為時間比錢還重要,為多要一天時間而少要一天工資。其四,有34.9%的人認為錢比時間重要,希望多干一天活,多掙一天錢。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屬于個人支配的時間是十分重要的,和工資一樣,甚至比工資還要重要。對今天的人來說,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已經是個人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財富。

一、閑暇時間的概念和測量指標

對于閑暇時間,存在著不同理解。有的人把閑暇時間理解為“業余時間”或“非工作時間”,這樣“家務勞動時間”和“滿足生理需要時間”都可以包括在內。這顯然失之過寬。因為今天人們理念中的閑暇時間不是要用它去從事家務勞動,當然也不是拉長滿足生理需要時間,而是另有他意。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定義閑暇時間呢?我們認為,馬克思提出的“自由時間”概念可以作為確定“閑暇時間”概念的基礎。馬克思說:自由時間“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他又說:“但是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一部分用于消費產品,一部分用于從事自由活動,而這種自由活動不象勞動那樣是在必須實現的外在目的的壓力下決定的,而這種外在目的的實現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說社會義務……怎么說都行。”(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頁。)

從馬克思的議論中我們得到三點啟示:第一,自由時間所從事的活動不是來自任何外在壓力、目的和義務,而是出于自我,為了自我之目的;第二,自由時間所從事的活動內容主要是娛樂和休息;第三,自由時間的使用是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雖然馬克思在這里說的是“自由時間”,而不是“閑暇時間”,但他把自由時間同人們日常生活的其他基本方面明確區分開來,這對于確定閑暇時間概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地界定閑暇時間這一概念,有必要為閑暇時間確定具體的指標體系。這種指標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助于我們確定和理解閑暇時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而且使我們能夠以科學的方式測量分析閑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作為決定改善閑暇生活狀況方法的基礎。建立閑暇時間指標體系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閑暇生活同勞動(工作)、滿足生理需求及家務勞動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確定閑暇時間指標必須和確定日常生活的其他時間測量指標密切聯系在一起。其次,在聯系其他活動時間去研究閑暇時間時,應有利于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并通過這些理解和分析去影響社會生活和社會政策。

聯合國《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把人們每天的時間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習、掙錢、上下班途中、買東西和家務勞動等;第二部分為睡覺吃飯等;第三部分為個人可以支配的時間。這種分法基本合理,但過于籠統。而前蘇聯及英美等國的社會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所作的關于閑暇時間的社會學研究更為細致,他們把每天24小時劃分為7個部分:1.工作時間,即用于勞動和其他職業活動時間;2.上下班往返時間,即用于上下班路程及班前準備時間;3.家務勞動和個人副業勞動時間,如做飯、洗衣、購物、打掃房間,以及為照顧老人和病人所進行的各種勞動等;4.照料孩子和教育孩子時間;5.滿足生理需要時間,即用于吃飯、睡覺、個人洗漱等時間;6.空閑時間(閑暇時間)主要包括:(1)學習和自學;(2)看報紙、雜志、聽廣播、看電視和電影;(3)戶內、戶外交往、交談;(4)觀看演出、比賽;(5)體育和運動;(6)創作活動;(7)無事休息;以上活動可以概括為4大項:“娛樂”、“休息”、“學習”和“交往”。在有些國家還把參與一定的“社會工作”以及“舉行宗教儀式”也歸入這一類。7.與空閑時間內各種活動有關的往返。(注:聯合國《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委員會:《社會學與現時代》第1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第306-309頁。)

從這7個方面看,“工作時間”、“上下班往返時間”、“家務勞動時間”、“教育子女時間”、“滿足生理需要時間”與閑暇的目的不相吻,因此,不應包括于閑暇時間之內,只有空閑時間中的各種活動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往返所占的時間,才應包括在“閑暇時間”之中。當然,任何測量社會現象的社會指標只具有相對合理性,就時間分配來說也是如此。這說明判斷行為的性質時,人們的主觀動機也是不能忽視的。

二、閑暇時間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財富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在《以李嘉圖理論為依據反對政治經濟學家的無產階級反對派》一文中說:“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的本身。”(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頁。)他又說:“這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及對別人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東西的享受,都表現為真正的財富。

”(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頁。)在評價《國民困難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時,他指出:“顯然,小冊子的作者本人對這一點是不清楚的。不過下面這段話無論如何仍不失為一個精彩的命題:一個國家只有在勞動6個小時而不是勞動12個小時的時候,才是真正富裕的。財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如此而已。”(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頁。)馬克思的論述精辟地概括了自由時間(即閑暇時間)的真實含意和價值,指出閑暇時間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財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閑暇時間是社會財富這一觀點。

首先,閑暇時間是勞動創造的。從歷史上看,人類的閑暇時間和社會財富是同步增長的。在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很低,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終日辛苦勞動,天天都要為獲得食物而奔波,那時是很少有閑暇時間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能用較少的時間生產較多的食物及其他產品,為勞動時間的縮短和閑暇時間的產生提供了可能,這時人們才談得上休息、娛樂及其他。生產力越發展,人們就越能用較少的時間創造較多的財富,得到閑暇的時間也越多。在階級社會里,除去物質財富分配的不平等,也存在閑暇時間分配上的不平等。馬克思在談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一部分人為另一部分人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閑暇時間時指出:“……這種奴隸勞動為其他人,為社會的另一部分,從而也為(整個)雇傭工人的社會創造余暇,創造自由時間。”“如果把資本創造的生產力發展也考慮在內,那么,社會在6小時內將生產出必要的豐富產品,這6小時生產的將比現在12小時生產的還多,同時所有的人都會有6小時‘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頁。)現代社會的發展證明,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為閑暇時間的增多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比如當今一些發達國家(包括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內)的閑暇時間已經有了較大的增長,實行每周5天,每天7小時工作制的比較普遍。在社會上除去有物質財富分配上的不平等,也有閑暇時間財富上的不平等,包括不同性別、年齡、不同職業者之間擁有不等的閑暇時間。同時我們還能看到,人們盡情的休閑、享樂是以緊張的,有時甚至是精疲力竭的工作為代價的。

其次,閑暇時間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閑暇時間作為一種社會財富與其他社會財富有著不同點,即它不被直接的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只擁的物質財富(有錢),而沒有閑暇時間的人(或個人)并非是真正富有的人。閑暇對于我們如何安排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家庭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多的影響。在西方國家,人們開始把閑暇本身看作是一種目的,看作是一種新的、有利于自我實現,并使自己感到愉快的社會需要。從企業的要求來說,這種社會需要過去經常被認為是虛度時光,而現在被說成是人的尊嚴所在;從對家庭的要求來說,這種社會需要過去經常被稱作是自私的表現,而現在卻被認為是尊重他本人及其家庭成員人格的表現。這種需要的一部分過去經常被宗教組織認為是邪惡的,而現在卻被認為是生活的藝術。前蘇聯學者列昂尼德·戈爾頓在談到社會主義條件下閑暇生活的意義時指出:“保證社會主義全體公民享有同等的工作之余的自由時間這一事實本身,就具有根本性的意義。這使得早先不但同文化和教育無緣而且連識字這一最起碼的可能都沒有的千百萬勞動群眾,在社會生活、文化和閑暇消遣等各個不同領域里發揮了被革命所激起的獨立自主精神,居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人們在不同程度上開始享用文化財富。結果,閑暇消遣的形式也就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在社會主義的早期發展階段,經濟上還沒有可能去著手解決同合理利用自由時間有關的一切問題。馬克思的論斷在當時還只不過是一種理想,是一個遙遠的目標,而現在,這已成為社會主義今天日程上的主要問題之一。”(注:[蘇聯]列昂尼德·戈爾頓:《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5年第3期,第51頁。)列昂尼德的論述對今天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是有現實意義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在于極大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中國,人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一部分人邁向或已經進入小康,“休閑”、“娛樂”、“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等問題已被當作第一需要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今天人們談論較多的是生活質量。在多數人那里,生活質量的內涵越來越多地被閑暇時間和閑暇生活所占領。一些人已經把閑暇時間和閑暇生活質量作為生活質量的代名詞。

第三,閑暇時間是發展才能,激發人們去創造新的社會財富的有效途徑。聯合國《消遣憲章》對“消遣時間”(即閑暇時間)的這種作用有過很好的說明:“消遣和娛樂……通過身體放松,競技、欣賞藝術、科學和大自然,為豐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無論在城市和農村,消遣都是重要的,消遣為人們提供了激發基本才能的變化條件(意志、知識、責任感和創造能力的自由發展),消遣時間是一種自由的時間,但在這個時間里,人們能掌握作為人和作為社會有意義成員的價值。”聯合國憲章的這一闡述,表達了現代人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一種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的人本位的表述。

還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一些學者在研究閑暇時間時就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生產率越高,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短,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就越高。為此,人們就需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進行學習和發展各種技能,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在閑暇時間里可以從事各種精神文化的創造性活動,可以得到愉快娛樂和休息,可以學習各種自己愛好的技能,發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可以自由自在進行社會交往,可以學習各種知識,參加各項體育活動,以求得智力、體力和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發展。對于社會來說,人們在閑暇時間中得到的‘補償’和發展,將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注:[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11月18日。)今天,我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閑暇問題會顯得更加突出。可以認為,今天測量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指標必須包含閑暇時間和閑暇生活的有關指標,沒有這些指標是不可思議的。因此,閑暇時間已經是被越來越多人公認的寶貴的社會財富,并想盡可能多地擁有它,利用它。

三、新的社會財富和財富觀

也許直到今天人們還沒有從理性上把閑暇時間和財富這兩個概念聯系起來,等同起來,但在實際上,隨著人們物質財富的增長,人們擁有的閑暇時間也在同步增長,社會在發展生產力,創造日益增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同時創造不斷增多的閑暇時間財富。而伴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人們對閑暇時間的要求越來越多,一種新的社會財富觀正在逐步形成。

1.新的社會財富——閑暇時間擁有量。自從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開始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一些單位還實行每天7小時工作制,從這兩個指標上看,人們的閑暇時間擁有量得到了增長,是無疑的。每周5天工作日,每年就可增加50天左右由個人支配的時間,其中自然包含了閑暇時間。

另外,部分單位還有“帶薪休假”制,這種帶薪休假日從7天到30天不等,這是人們得到閑暇時間的又一渠道。在“中國大城市居民閑暇生活狀況調查”中,得到的天津方面的資料是(見表2):

表2帶薪假日狀況

人數%

完全沒有17257.3

1-10天3712.3

11-20天62.0

30天以上72.3

無效回答7826.0

合計300100

從上述統計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現在享受帶薪休假的人還不占多數,但一部分人確實從這條渠道得到了更多的閑暇時間。1995年實施的勞動法明文規定:國家實行帶薪休假制度,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享有帶薪年假。而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政策建議如下:全國工薪階層每年平均可享受兩周的帶薪假期,工作1至3年、3至5年和5至10年的勞動者分別可享受6天、10天和14天的帶薪假期。工作10年以上每年增加一天,最多可達30天。此外,國家還打算推行獎勵旅游制度等政策(注:[天津]《今晚報》2001年9月1日。)。

無論如何,今天人們擁有的閑暇時間有了較大的增長,下面我們比較一下1985年在天津進行的“千戶居民戶卷調查資料”和1998年在天津進行的“中國大城市居民閑暇生活狀況調查”資料。1985年得到的資料是:人們擁有的閑暇時間,工作日平均每天為212.99分鐘;休息日為平均每天375.21分鐘;用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平均每周內任何一天(包括周日和平日)享有閑暇時間為236.16分鐘,約占每天每人擁有時間量的16.4%(注:天津市“千戶居民戶卷調查”課題組:《天津市千戶居民戶卷調查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第211頁。);1998年得到的資料是:人們擁的閑暇時間,工作日平均每天為273.63分鐘,比1985年多60.64分鐘;休息日為平均每天403.76分鐘,比1985年多28.55分鐘;用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平均每周內任何一天(包括周日和平日)享有的閑暇時間為310.81分鐘,占全天擁有量的21.5%,比1985年多74.65分鐘。這些數字表明,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里,人們擁有的閑暇時間有了較多的增長。

調查數據還反映了人們在時間分配方面的其他變化,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今天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比如1985年資料用加權平均數得出的計算結果是,平均每人每天的工作時間是372.87分鐘,占全天的25.89%,1998年為282.15分鐘,占全天的19.6%;1985年的家務勞動時間為平均每人每天241.72分鐘,占全天時間的16.79%,而1998年為198.39分鐘,占全天時間的13.8%;1985年的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為平均每人每天490.14分鐘,占全天的34.03%,而1998年為631.43分鐘,占全天的43.8%。數字說明,在近10多年時間里,人們不僅閑暇時間增多了,而且工作時間減少了,平均每人每天減少90分鐘;家務勞動時間也減少了人均43分鐘/天;滿足生理需要時間增加了人均約141分鐘/天。工作和家務勞動時間的減少,表明人的家庭內外負擔的減輕,而閑暇時間和滿足生理需要時間的增加,則是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變化的重要標志。今天,當我們說人們富裕了,不僅應看到他們比過去有錢了,吃、喝、住、穿、行等生活條件改善了,而且應看到他們比過去有了更多的屬于自己的時間,有了更多的用于滿足享受、休息、娛樂和自我發展的時間。這種新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也促使了新的社會財富觀的形成。

2.新的社會財富觀念——閑暇時間觀。今天,當人們擁有的閑暇時間增長,閑暇生活改善,閑暇生活在人們的整個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的時候,人們的閑暇時間觀念也在變化之中,一種新的社會財富觀念正在逐步形成。當然,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閑暇時間的財富觀念還不是用“財富”兩字來抽象表達的,而是包含在對閑暇時間的認識和追求之中的,其中包括要不要閑暇時間,閑暇時間與物質財富之間的關系,以及怎樣使用閑暇時間等許多方面。

(1)對閑暇時間的需求。從人們意識到時間問題是閑暇生活的首要問題時,到人們擁有了比較充足的閑暇時間,閑暇生活的改善、提高和豐富才得以實現。在1985年進行的天津市千戶居民戶卷調查中,當問到被調查者在目前的情況下您認為參加社會娛樂活動的主要困難是什么時,有78.3%的戶回答說是因為“沒有時間”,與“經濟上不允許”等各種原因相比居首位。在1998年“中國大城市居民閑暇生活狀況調查”中在回答“目前妨礙您參加娛樂活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時”,回答“工作忙,沒有時間”的也居首位,為44.9%。并有56人表示對自己的“總的閑暇生活”“很不滿意”,或“不太滿意”,然而人們是否因此就把取得更多的閑暇時間放在第一位呢?也不是。在前面我們列舉的有關調查情況中(見表1),曾問到過“假定您現在每周工作5天”的選擇時,表示愿意“每周少干一天工作,同時少掙一天的工資”時,只有8人(占2.7%),表示贊同,相反有91人,占30.3%的人認為“每周多干一天的工作,同時多掙一天的工資”,當然,大多數人還是認為“保持現狀不變”。這些數字說明,人們已經有了閑暇時間的觀念和需求,而且是一種不斷增長的需要。在前面列舉的關于三大城市調查資料的比較中,我們看到上海要求“每周少干一天工作,同時少掙一天工資”的人數的百分比比天津、哈爾濱要高,這和上海的經濟發展較快,人民的平均收入較高相關的。

(2)閑暇時間觀念的形成。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看,把閑暇時間當成一種寶貴的財富,是有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的。它首先要依賴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長,其次要依賴于人與社會關系的變化,即人與社會關系的重新定位,第三還要有人們對閑暇時間價值的認識和利用程度,在閑暇生活中的收益。

首先,閑暇時間是由勞動創造的。人們通過勞動在創造日益增長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閑暇時間。沒有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即使人們有許多富余時間,也表現不出閑暇時間的價值。人類學家曾對印度阿薩母邦的原始部落拉克爾人的生活進行考察。拉克爾人一天的生活可劃分為15個時間段,從早晨4時左右被地板下私養的家畜弄醒直到晚上,整個生活都以勞動作為中心,而且十分繁忙,一個時段接一個時段不斷變換形式地從事各種勞作,無閑暇可言(注:[日]石川榮志主編:《現代文化人類學》第二章,周星等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年版。)。擺脫了原始狀態,進入了農業社會后,人們的勞動仍依賴于自然資源和條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多少閑暇時間而言。換句話說,真正意義上的閑暇時間只有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物質財富總量有一定水平

,才能出現,才能表現。

其次,今天人與社會的關系有了重新定位。人類社會有了閑暇時間觀念和普遍的閑暇時間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形成的。資本主義的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此時,閑暇時間也被創造出來了。這點我們可以從美國1850-1970年工作時間逐步縮短的變化中得到說明。美國的全部產業周工時在120年間從周69.7小時,減少到37.6小時,共減少了32.1小時,即將近一半的工時(注:王雅林、董鴻陽編:《閑暇社會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頁。)。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憑借巨大的生產力在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卻又出現了另一種忽視人的自身價值的傾向,于是出現了為不斷增長的金錢拚命,以及以工作為中心,為樂趣的“工作狂”。在資本主義社會有“時間就是金錢”的指導原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以工作為中心的,其他活動都是為了輔助提高工作效率。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還是勞動的奴隸,金錢的奴隸,社會的奴隸,這是因為人的社會主體地位還沒有完全形成,人的自我價值還沒有被全部認知。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的社會主體地位逐漸形成,人的自我價值逐步被認知,閑暇時間的價值,特別是它做為社會財富的價值才被社會和人們所接受。D·里斯曼所著的《孤獨的人群》一書認為現代人的社會性格經歷了兩次革命,第一次是從文藝復興開始,其社會性格由“受傳統觀念支配”變成“有獨立見解的不隨流俗的人”;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中期,已進入大眾消費和大眾文化階段的國家中,在大眾傳播媒介與同伴群體的規范和價值控制下,人們又重新變成了“受外力支配者”(注:王雅林、董鴻陽編:《閑暇社會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頁。)。其時,就在上述議論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社會性格的第三次革命發生了,這就是G·佛里德曼所說的,在受技術支配的文明中,閑暇有使人“重新定位”的作用(注:[日]池田大作、[意]奧銳里歐:《二十一世紀的警鐘》,[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頁。)。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興起了調整之風,他們的調整就包含著對建立人文秩序、注重生活質量、注重閑暇時間的調整。而這種調整是和人的社會地位的認知,人的價值實現被肯定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目標的確立相關的,是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關的。

第三,今天人們有了對閑暇時間的價值意識。現代社會的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了一系列令人們思考的問題,其中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是什么,怎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心議題離不開人。沒有人的目標,發展就失去了方向,沒有人的素質提高,發展就失去了保障。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意識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標在于人,在于人的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因而致力于高社會福利、高社會保障建設。越來越多的人們在要求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要求精神生活條件,要求愉悅、享受,要求緊張勞動后的輕松,要求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而閑暇時間和閑暇生活為實現這些目標提供了條件和保證。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最積極的因素,勞動者在緊張工作之后精力的恢復、素質的提高是很重要的。閑暇時間具有平衡補償功能和休養生息功能,在閑暇中可以實現勞逸結合,恢復在勞動中消耗掉的體力和精力。人們還可以利用閑暇時間接受繼續教育和不斷社會化,以提高素質。因此,今天社會人們對閑暇生活和閑暇時間的認識越來越高,越來越把閑暇時間當成自己所擁有的一種財富。

從以上三個方面我們可以分析我國人民今天的閑暇時間觀念是符合實際的。首先中國自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以來,迅速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創造日益增多的物質財富,人們的溫飽基本解決了,部分人進入了小康,此時的物質條件為人們的閑暇時間觀念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其次,今天的中國已經把極大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在為人們群眾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日益增多的閑暇時間,它促進了人們閑暇時間觀念的形成。因此,人們對閑暇時間有了普遍的認識,普遍抱怨閑暇時間少,表現了對閑暇時間的需求。當然也有一些人的物質生活條件還有限,收入也還不高,因此要求“多干一天工作,多掙一天工資”。另外,人們今天對閑暇時間的認識還與人們的閑暇生活狀況有關。在1985年的天津市千戶居民戶卷調查中就發現人們在閑暇中活動單調,除去看電視,其他活動較少;無事休息時間過長,而學習和自學時間較少等問題,但在1998年進行的調查發現這一情況有些變化,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比如,1985年看電視、聽廣播、看報紙時間平日為人均94.01分鐘,周日為人均130.14分鐘,1998年為平日人均139.59分鐘,周末為183.21分鐘;1985年無事休息時間為平日人均48.77分鐘,周日為98.62分鐘,而1998年分別為17.54分鐘和26.53分鐘;1985年學習與自學的時間平日為人均21.45分鐘,周日為27.55分鐘,而1998年分別為17.54和26.53分鐘。1998年看電視等占的時間仍然過多,無事休息時間減少了,但比發達國家還是多(美國為7.1分鐘,前蘇聯是9.3分鐘,前西德是12.6分鐘,前東德是9.2分鐘)學習和自學時間仍然很少。以看電視為閑暇生活的主要內容,占用時間過多,不僅過于單調,而且有損于身心健康;在有了足夠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的前提下,無事休息時間過長,顯然也是浪費。另外,學習和自修所占的時間仍然很少,這對于提高自身素質也是不利的。總之,從人們的行為上可以理解人們觀念的成因,即今天人們對閑暇的意義和作用的認識才剛剛開始,很多人還不知怎樣利用閑暇時間。可以預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隨著人的自身價值進一步被社會認知,隨著人的閑暇生活的豐富與改善,人們的閑暇觀念也會改變,人們將更明確地知道怎樣科學合理地利用閑暇時間,使閑暇生活更有意義,而對閑暇時間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財富必將有更廣泛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