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重要優勢論文
時間:2022-08-12 04:51:00
導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重要優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5·31”講話中指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性,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優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這一論斷,精辟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對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近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特色
民主政治是近代以來與救亡圖存相伴相隨,無數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孫中山以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為榜樣,擎“三民主義”綱領,以建立共和、實施民主憲政為其政治革命目標,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民主共和新制度,但緊隨而來的北洋軍閥統治使“民國”招牌下的民主政治有其名無其實。中國共產黨破天荒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綱領,把創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的民族國家,重樹民族的尊嚴與自信,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作為中國民主政治進步的首要任務,為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國共產黨雖然置身于復雜多變的斗爭中,仍力倡民主政治,在革命根據地建設中力行民主,贏得了根據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贏得了進步民主力量的支持和信賴,逐步成為近現代中國民主政治力量的中堅,為中國民主政治的進步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新中國誕生后,為了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新型的民主政治體制,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造就和鞏固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長期的、多方面的探索。盡管探索過程中曾出現過一些偏差乃至錯誤,但中國共產黨追求民主政治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政治的地位和作用不曾動搖。改革開放新時期,特別是近13年來,中國共產黨多方面探索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要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并舉,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借鑒吸收西方民主政治建設中的有益成分,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在既發展民主政治又保持政治穩定,既擴大民主參與又避免無序、失范等方面,已經或正在展現社會主義新型政治文明的中國特色。
現代民主政治離不開政黨政治。資本主義的政黨政治在形式上以輪流執政的兩黨制為典型,也有多黨制、一黨制,各個政黨主張不一,但彼此間在為一黨私利相互攻訐、不擇手段地玩弄權術、賄選欺騙選民等方面不分伯仲,民主政治因之黯然失色。社會主義政黨政治與資本主義政黨政治有本質的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個制度首先突出的是“一黨領導”,即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和領導。在一個人口眾多,發展相對滯后的大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正是這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除了自身的堅強有力和團結穩固之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強烈的現代化取向、明確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目標、巨大的政治凝聚力,都是其成為中國民主政治進步中堅力量和領導核心的充分條件。削弱或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只能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覆滅”(《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1頁)。這個制度強調中國共產黨與各參政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在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為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共同理想,不辱使命,民主參與國家管理。“一黨執政,多黨參政”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政黨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特色。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進民主政治進程,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決定性因素。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優勢,首要的是堅持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政治主張,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根本所在
民主是近現代政治的核心觀念,其基本原則是人民意志的表達和體現。然而,民主不是抽象的,在現實社會中,作為實際政治內容的民主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平等、自由、人權是近代西方社會民主的前提,反帝的民族獨立和反封建的人民解放則是近代中國社會民主的前提,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必要前提。由于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建立根據地實行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始終是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土地革命時期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到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以及解放區的人民代表會議……,根據地民主政治順民意、得人心,作為新中國民主政治的雛形,它同革命戰爭的勝利一起,造就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選集》第4卷,第1480頁)在從“革命為民”到“執政為民”的轉變關頭,對中國共產黨已經擁有的民主政治優勢成竹在胸。
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中,社會主義民主從一開始就在人民性、廣泛性、真實性等方面被賦予比資本主義民主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新型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經過人民共和國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政治體制改革,無論在民主政治框架的發展和完善方面,還是在建設基層民主、優化民主機制方面,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勢進一步擴大。
我國民主政體的發展和完善表現為:以國體民主為基石,以政體民主為支柱,實行民主集中制,建設和發展日趨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專政是國體民主的本質體現,在人民民主專政國體中,工人階級的領導歸根到底是共產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領導,工農聯盟不僅是“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聯盟”(《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89頁),還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最大限度地團結“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同上,第187頁)的聯盟。在人民民主專政國體中,階級基礎的日益穩固和社會基礎的不斷擴大,是實行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政體民主的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它由人民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與西方“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相比,“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把人民內部不同階級、階層的共同利益集中起來,充分反映和協調各方面的根本利益,無論是下情上達、反映民意、科學決策,還是上情下達、統一步調、將科學決策付諸實施,都在保證國家機器高效率運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優勢。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40頁)。國體和政體的制度構建,在宏觀上充分顯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的優勢。同樣,“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們的優越性”(同上,第257頁)。
與民主政體優勢相適應的是,在建設基層民主、優化民主運作機制、引導民主政治參與方面,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優勢也日益顯現。村民自治、社區民主建設、政務公開制、決策聽證制、領導干部公開選拔……,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基層民主政治的制度創新,將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具體化,使民主的運作既有生機、活力又有秩序、規范,既有目標、原則又有便于操作的形式和程序。置身于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億萬基層群眾從切身利益的表達、實現和保障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與此同時,通過基層民主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引導,人民群眾參與民主管理逐步有序化,有效地發揮了民主的教育功能,使人們在民主政治參與的實踐中不僅學習了民主政治的規范和運作規則,還有助于塑造適應現代化需要的主體意識和理性人格,為民主權利的實現創造條件。
整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優勢,人民當家作主不可或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無疑也深刻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要求。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的重大進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國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法治的堅定不移和執著:民主立國要依法,執政興邦更要依法。依法治國是推進民主政治之必須,是當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人民共和國初建的頭七年,法制建設與民主政治互為促進,成效顯著。七年間,法制在民主立國方面發揮了開創性的作用。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擔當著“偉大的建國責任”(《統一戰線文選》,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頁),是全國范圍內建立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初依據。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進一步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同時,賦予公民政治、人身和信仰自由,社會經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宗旨。七年間,先后頒行《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等重要法律法規,將民主政治具體化,人民民主的主張深入人心。雖然在隨后的20年間法制發展的道路曲折,但是,新中國頭七年法制建設對民主政治的作用依然影響深遠,民主國體政體、民主集中制原則以及公民民主權利的實現是改革開放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法制化進程,實現法治的最基本、最可靠的條件。
鄧小平法制建設理論重新確立了黨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原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近年來,已經建立起來的法治基本框架對民主政治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如果說棄“人治”立“法治”是民主進步的一般規律,那么,確立廣大人民群眾是法治主體的基本觀點,強調廣大人民群眾要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去管理國家,將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相統一構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優勢,則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大進步。
將“依法治國”納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之中,并不意味著在依法治國的實施方面已經令人滿意,而是要強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共產黨執政、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狀態,強調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統一:至高無上的憲法原則,在確立共產黨領導的政黨政治,賦予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同時,要求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要求黨增強領導意識,改善領導方法,提高執政水平,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民主政治的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既是制度和體制合規律性所要求的,也是國家權力合理構架、規范運行、健全監督機制的要求。依法治國還將改變中國人民政治生活的模式,只講義務不言權利的絕對服從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是合法權利、權益的有效實現。
綜上所述,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目標。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整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重要優勢的三大要素,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之間是統一的,也是相互滲透的。“黨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最本質的內容就是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見《人民日報》1990年3月18日)。在法治狀態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才能體現執政黨受民之托、執政為民的本質,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步驟、有秩序地向前推進,引導人民從有序的民主政治參與中,從維護自身權益,實現自身利益中切實感受當家作主。由此可見,“三位一體”地整合優勢、發揮優勢、增強優勢,是開啟民主政治新航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