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現代化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6 04:09:00
導語:政黨現代化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政黨現代化與蘇聯共產黨興亡的關系這個重大課題,我們采取二人問答對話的方式來進行遞進剝筍式的剖析。▲號代表后者,●號代表前者。
一、現代政黨政治的由來和特性
▲政黨已經成為現代化國家政治生活的中樞。當今世界五大洲共有194個國家,無黨制國家已經寥寥無幾,只限于一些教權統治傳統極深的小國。在有黨制國家,總有各種政黨不斷起落浮沉。凡是能促進社會協調穩定發展、造福最大多數人民大眾的政黨,就能贏得民心,上臺執政,甚至連續執政,否則就要下臺、衰落,甚至滅亡。可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執政黨下臺甚至滅亡,并不會造成社會制度劇變;而在蘇聯和東歐這樣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共產黨一旦下臺,為什么就要亡黨亡國(改變國號和國體)亡制(社會主義制度)?亡黨和亡國、亡制之間有什么必然的內在聯系呢?你從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創辦起,就教蘇共黨史這門課,可以說對蘇共黨史深有研究,能否用最簡明的語言對此作出透徹的回答呢?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又非常重大。我們理論工作者的確應該追本溯源,破解這個難題。這不僅對于徹底弄清蘇共亡黨、蘇聯亡國亡制這個歷史大課題大有好處,而且對于我們如何以史為鑒,切實加強和改善執政黨的建設,防止重蹈蘇共覆轍,建設成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直接的指導意義。蘇共亡黨導致亡國亡制,最根本的一條原因,從政黨制度這個角度來看,就在于蘇聯長期以來是共產黨執政的一黨制國家,黨內又缺少自由與民主,權力過度集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旦出錯,無法自我及時調整和改正。蘇共執政74年時間,大約60年之久都是急于求成,推行過左路線,積重難返,最后四年急劇轉向右傾路線,先“左”后“右”,合葬了社會主義。蘇共又培植了一個黨政軍高薪特權官僚集團,嚴重脫離人民群眾。黨的極權化、官僚化、特權化,終于使蘇共被廣大人民群眾拋棄了。蘇共這個頂梁柱一旦垮臺,蘇共所締造的蘇聯社會主義大廈也就必然坍塌瓦解。其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你所提出的“追本溯源”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很有好處。這樣便于人們從源頭上考察事物的來龍去脈,進而從發展進程來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據我所知,政黨本是政治現代化的產物。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是如何形成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國家呢?
●這就要追本溯源,從現代政黨政治的由來說起。
政治指社會的公共權威和發展大局。人類社會自從脫離原始公社,產生私有制、階級和國家以來,政治就與國家政權機關密切相關,亦即要通過國家政權機關作為社會的公共權威,并用以解決社會發展的大局問題。自古以來,國家政權機關大體上分為專制政治與民主政治兩大類型。專制政治是由君主個人或少數寡頭作主,它并不絕對壞,遇有昭君圣主、賢明寡頭也能把國家社會治理得較好。專制政治是與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社會基礎相適應的。民主政治是人民大眾當家作主,它并不絕對好,如果缺少正確的思想指導,或者受人蒙蔽,多數人自己也會盲目決策,盲動妄為。民主政治是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的。古希臘、羅馬出現過民主制、共和制政體。那時的民主政治還不是政黨政治。那時雖然已有法利賽黨、貴族黨、等說法,那只是指不同利益和主張的政治集團,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到現代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得到較大發展以后,才形成了現代政黨。所謂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旨在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以實現其政綱的政治組織。政黨不僅是現代階級斗爭的產物,而且是現代商品市場經濟競爭的產物。古代已有階級斗爭,但是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政黨政治是人類有史以來民主政治的高級形式,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典型形式,是人類政治文明的積極成果。
▲這么說來,現代政黨政治是伴隨著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貴族階級的斗爭、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市場經濟的競爭而出現的。你能否更具體地說明現代政黨政治是怎樣產生的?
●現代政黨政治首先形成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它通常有兩種產生方式。其一,在最先發展資本主義商品市場經濟的國家,如英、法、美等國,新興資產階級起先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中形成不同的政派,進而通過革命斗爭奪取政權,取得政權之后才在議會斗爭中逐步組成正式的政黨,再經由多黨競爭,選民投票,實現輪流執政或聯合執政,形成政黨政治。其二,后發資本主義國家,如德、意、俄等國以及廣大被壓迫民族國家,則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之前,先組成各類政黨,由政黨領導或推進革命斗爭,到革命斗爭取得勝利后才形成完全的政黨政治。
▲那么,現代政黨政治都有哪些特性呢?它是如何區別于古代的家族政治或暗中拉幫結派的“朋黨”政治呢?
●政黨政治不論通過何種方式產生,依據長期實踐經驗,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五個主要特性。第一,公開性。任何政黨都要把它制定的黨綱、路線、方針、政策等政治主張公諸于世。政黨還要公開它的組織章程、組織機構、領導成員和普通黨員。政黨還要從事公開的政治活動。總之,黨內都有公開性問題,當然黨內公開性與黨外公開性是有區別的,但是都要有公開性。即使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某些政黨的政治主張、政治組織和政治活動具有保密性,但是終究大都要逐步公開化,這樣才有利于爭取群眾。第二,群眾性。任何政黨要想成為國內政治生活中有影響的政治組織,都要發展黨員,擴大黨的隊伍,增強黨的群眾基礎。同時要把黨的各種政治主張公諸于眾,爭取廣大群眾的了解、認同和支持。黨還要密切聯系群眾,聽取群眾意見和呼聲,反映群眾要求和利益。總之,黨內外都有群眾性問題。一個政黨要取得政權并且執掌好政權,都要反映黨內外廣大群眾的要求,代表他們的利益,得到他們的擁護。人心的向背是政黨成敗的關鍵。第三,競爭性。政黨既然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和集團利益的政治組織,因此不可能由一個政黨來代表所有階層人民的利益;政黨既然是商品市場經濟競爭的政治產物,因此政黨政治必然是平等競爭的民主政治。這種競爭性表現在內外兩方面。在政黨內部,由于對許多社會問題的認識和解決辦法有不同的看法,必然形成不同的思想派別。對選舉哪些人作為黨的領導人也時常會有分歧意見。一個民主政黨在決策和產生領導人這樣重大問題上應該有黨內民主自由,有競爭意識和競爭程序,通過正常公開競爭,遵照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原則作出決定。在政黨之間,按照法律規定,通過定期的公開競選,依得票多少、多贏少敗的原則,決定由哪個政黨執政或者哪幾個政黨聯合執政。第四,選擇性。民主政黨在黨內黨外都具有選擇性。黨內選擇性指黨的重大決策和領導人選,要由作為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的黨代表大會在各種不同意見自由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比較,作出選擇。而不能由個別或少數領導人按照自己的意見,強加給代表大會,把代表大會變成橡皮圖章或表決機器。各黨之間的選擇性指各黨在定期民主選舉中要提出自己的政綱和候選人,在自由平等的競選中,按照法律程序,由選民選擇由何黨執政。而不能由某一個政黨壟斷民主選舉,把它提出的政綱和候選人,強加給廣大選民,硬要選民畫圈認可。第五,輪替性。民主政黨在黨內黨外都要不斷輪換更新更替。黨的政綱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變化;黨的領導人要有任期,要一屆一屆一任一任地更新,不能搞終身制。這樣才能使黨永葆生機與活力,不斷增強戰斗力、競爭力、領導力與執政力。政黨政治既然具有競爭性與選擇性,那么在幾年一度的競選中就必定有難以預測的勝負,不可能由某個政黨永遠壟斷政權。所以在多黨制國家(兩黨制也是多黨制的一種特定形式,即在多黨制中只有某兩黨輪流執政),執政黨必然時常輪換更新更替,這完全是正常的積極的現象。只有時常輪替,才能不斷調整政策,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防止社會動亂與危機加深。一黨制國家由于缺乏黨與黨之間的競爭性、選擇性和輪替性,一黨容易趨于保守、僵化、專斷。一黨制國家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必然演變為多黨制。多黨制國家在經濟政治危機嚴重的特定時期,也可能又蛻變為一黨制,如20世紀30—40年代的德、意等法西斯國家。但是一黨制終遭覆滅,還是要再回到多黨制。這是現代政黨政治的標準模式。
▲你所總結的現代政黨政治的這五個特性,既符合客觀實際,又很有新意。不過看來它們只是適合資本主義國家,對于像蘇聯那樣一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就不適用。領導執政的蘇聯共產黨固然具有公開性和群眾性前兩個特性,但是在一黨制條件下它不具有競爭性、選擇性和輪替性這后三個特性。那么像蘇聯這樣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是否也屬于政黨政治呢?
●上述政黨政治的五個特性,我是從資本主義國家的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我自己綜合大量史料獨立思考的結果,并不是簡單照搬照抄別人的研究成果。政黨政治的這五個特性就是政黨現代化的標志,也可以說是現代政黨政治區別于古代家族政治或“朋黨”政治的優越性所在,是現代人類政治文明的新成果。它比起古代家族政治或“朋黨”政治那種黑箱操作、暗中背地巧施陰謀詭計、搞宮庭傾軋、軍事政變等等要光明磊落得多,要高明文明得多。當然,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仍然有其陰暗面和局限性。各種資產階級政客和政治投機家善于利用政黨政治,拉攏、愚弄、欺騙選民,以達到維護、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目的。無產階級理應全面繼承資產階級政黨現代化、政黨政治的文明成果,又克服其弊病,在揚棄資本主義政黨現代化、政黨政治的基礎上,創造出更高類型的社會主義政黨現代化、社會主義政黨政治。即便在當年蘇聯一黨制的條件下,如果有充分的黨內自由和黨內民主,仍然可以保留并開創出黨內的競爭性、選擇性和輪替性。所以我認為上述政黨現代化,政黨政治的這五個特性同樣適用于可供蘇聯那樣一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借鑒。即便是一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屬于現代政黨政治。可是至今我國理論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仍然有很大分歧。我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我應聘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編委會編委兼政黨部分主編,在討論“政黨政治”這個條目時,組內有的專家曾經認為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都是一黨制,即便存在多黨的社會主義國家也都是由一個共產黨長期穩定領導,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輪替大不一樣,因此政黨政治只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獨有現象,對社會主義國家不適用。我則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理應也是政黨政治,它要揚棄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成果,即揚其精華,棄其糟粕。“政黨政治”這個條目是由華東師大施鵬飛教授撰寫的。他的看法基本上同我一致,所以這個條目把“政黨政治”定義為“通常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廣義包括政黨為實現其政綱而展開的一切政治活動和斗爭。”又說:“政黨政治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隨著現代國家民主政治和政黨的發展,政黨政治已成為普遍的現象。”“在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政黨處于執政地位,政黨政治表現為無產階級政黨對國家政權和社會團體實行政治領導。”為了反映理論界還有不同看法,這個條目最后寫上“但也有的學者認為政黨政治這一概念屬于資產階級政黨學說范疇,不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和無產階級政黨。”(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477頁)。坦率地說,這種觀點我認為實在過于保守,太背離實際。社會主義國家既有政黨,又有政治,如果我們在理論上否認社會主義國家是政黨政治,豈不是有悖常規常理,滑天下之大稽?我們只能說,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具有區別于資本主義國家政黨政治的新特點,決不能說社會主義國家不是政黨政治。我認為蘇聯共產黨起先是注意繼承資本主義國家政黨政治的特性,遵循政黨政治的準則,從而很快取得政權并且鞏固政權,贏得很大成功。可惜后來越來越背離政黨政治的常規,使蘇聯的政黨政治產生重大缺陷,而且長期無法自我改革,自我改正,實現政治體制轉軌,蘇共終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拋棄,遭到覆滅!其教訓非常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殷鑒不遠。我們切不可以為這只是蘇聯一國一黨之事。因為蘇聯模式是有普遍國際影響的。
二、蘇共是怎樣遵循現代政黨政治特性而成為執政黨的
▲俄國比之英、法、美等國,屬于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關于俄國在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前的政黨和政黨活動、政黨之間斗爭的情況,沒有專門學過俄國近現代歷史的廣大青年是不清楚的。你能否作個簡要介紹呢?
●可以。沙皇俄國自1861年自上而下廢除了農奴制度后,加快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到19世紀90年代已經形成現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但是俄國資產階級軟弱無能,很大程度上依附沙皇專制制度,遲遲沒有成立自己的政黨。倒是無產階級茁壯成長,捷足先登,緊跟西歐先進國家,于1898年率先建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但當即遭到沙皇政府取締。到1903年重新建黨后,因政見不同,黨內出現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與孟什維克(意為少數派)兩派。1902年成立主要代表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社會革命黨,1906年其右翼又從中分出另立人民社會黨。1905年形成資產階級的立憲和大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的十月黨。在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各政黨紛紛登上政治舞臺,公開亮出自己的政綱,各自開展政治活動,爭取群眾的支持,初次出現政治競爭的局面。到1907年革命失敗后,各政黨還繼續在沙皇專制政府被迫虛設的國家杜馬(意即議會)中進行政治角逐。參加第一屆國家杜馬(1906年4月至7月)的有立憲、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等。到第二屆國家杜馬時(1907年2月至6月),布爾什維克認識到這時革命已轉入低潮,于是改變抵制杜馬的策略,決定參加到杜馬中去揭露沙皇專制政府,用自己的革命綱領努力爭取群眾。第一、二屆國家杜馬都猶如曇花一現,只露頭幾個月就被沙皇專制政府借故解散了。然而俄國民主的潮流勢不可擋。第三屆和第四屆國家杜馬都存在五年之久,即1907~1912年和1912~1917年。布爾什維克都繼續推出代表參加競選,并在杜馬中成立獨立的黨團,利用公開的合法斗爭,堅持不懈地喚起民眾。到1917年2月,俄國爆發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人民大眾終于奮起斗爭,推翻了沙皇專制政府。然而卻由第四屆國家杜馬于3月間建立了一個臨時政府。這時臨時政府大權落到了資產階級立憲手中。該黨宣布準備召開立憲會議,正式成立民主共和國,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立憲民主的道路。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原本也是主張社會主義的政黨,然而他們都認為俄國經濟落后,不具備實現社會主義的客觀條件,因此決定支持立憲的臨時政府走資本主義之路。二月革命后俄國曾經出現過兩個政權并存的奇特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另一個是由二月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的廣大工人和革命士兵的代表組成的各地工兵代表蘇維埃組織(蘇維埃意為代表會議)。臨時政府是全國性的正式的中央政權,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也是全國性的非正式的民間政權。這兩個實際存在的政權按其階級本質來說本來是完全對立的。可是由于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占據了蘇維埃中的多數席位和領導地位,推行與臨時政府妥協的路線,因此這兩個政權和平并存,臨時政府因得到蘇維埃政權的支持而顯出暫時的穩固。然而由于臨時政府拒不退出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繼續推行戰爭政策,拒不滿足廣大農民渴望得到土地的要求,物資匱乏、物價飛漲、食難果腹的現象日益嚴重,引起廣大人民嚴重不滿,連續不斷紛紛上街示威游行抗議,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造成臨時政府三次危機,逼使它進行三次改組。5月間第一次改組為第一屆聯合政府,其成員除立憲、十月黨人外還吸收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入閣。7月間第二次改組為第二屆聯合政府,9月間第三次改組為第三屆聯合政府,這兩屆聯合政府都由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擔任總理。但是三變不離其宗,臨時政府始終推行戰爭政策,使人民愈益陷入苦難深淵。看來俄國的唯一出路在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這樣才能解救人民疾苦。當時最大的難點在于臨時政府受到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這些社會主義政黨的大力支持,甚至由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掛帥。為此,布爾什維克黨就要善于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那么,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黨究竟是怎樣按照現代政黨政治的特性、通過政黨現代化之路取得了政權、變成為執政黨呢?
●二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即于4月初從西歐趕回俄國親自領導黨開展政治斗爭。4月底召開了布爾什維克黨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又稱四月代表會議。列寧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進一步發揮了他先前在著名的《四月提綱》中所提出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他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現在俄國的政權已經轉到資產階級手中,這表明俄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下一步是要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把政權交給在蘇維埃中聯合起來的工人和貧農。列寧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作為黨的最近任務。四月代表會議在決議中強調:“必須在工兵代表蘇維埃中進行全面的工作,增加蘇維埃的數目,加強蘇維埃的力量,在蘇維埃內部團結我們黨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分子。”(注:《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1分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56頁。)會后布爾什維克黨通過報刊、集會等各種渠道向廣大群眾公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6月上旬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在首都彼得格勒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在822名代表中,社會革命黨人285名,孟什維克248名,布爾什維克只占105名,其余代表屬其他小派別。列寧雖然出席發表揭露臨時政府本質的演說,但是由于妥協黨的代表占絕對多數,因此“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要求被否決。俄國是個小資產階級占絕大多數的國家,這個階級必然動搖于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妥協黨正是反映了這個階級的目前狀況。因此只有耐心地繼續爭取群眾,提高群眾的認識與覺悟。這只靠宣傳鼓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和耐心的教育。果然7月間臨時政府因在前線進攻失敗,惱羞成怒,瘋狂鎮壓了舉行反戰示威游行的人民大眾,嚴厲取締布爾什維克的政治活動,封閉黨的報刊,逮捕黨的活動家。布爾什維克被迫轉入地下,決定采取武裝起義的方針。8月間前線總司令科爾尼洛夫將軍調兵遣將,舉行叛亂,妄圖徹底消滅蘇維埃。結果遭到工人和士兵奮起反擊。于是蘇維埃又重新復蘇。布爾什維克鮮明地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的口號來爭取群眾,這是當時俄國最廣大人民最迫切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于是參加各地蘇維埃組織的工、兵、農群眾開始紛紛轉向布爾什維克方面。這時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中盡管仍然是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占居多數,終于被迫定于10月下旬召開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于9月底在《工人之路報》發表的《革命的任務》一文中指出:“如果蘇維埃掌握全部政權,現在還能夠(看來這是最后一次機會)保證革命的和平發展,保證人民和平地選舉自己的代表,保證各政黨在蘇維埃內部進行和平的斗爭,保證通過實踐來考驗各政黨的綱領,保證政權由一個政黨和平地轉到另一個政黨手里。”(注:《列寧選集》第3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231頁。)即是說,布爾什維克黨還是力爭在蘇維埃內部通過各黨之間的競爭,爭取得到大多數群眾擁護,來實現政黨的輪換更替執政。這時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已發生分化,出現了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國際主義者等。后來盡管布爾什維黨抓緊時機于10月25日凌晨在首都舉行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逮捕立憲頭目,但是在起義勝利的當天晚上立即召開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全部政權已經歸蘇維埃。出會的代表645名,代表全國各地400多個蘇維埃組織。其中布爾什維克390名,占60%多,社會革命黨人153名,孟什維克72名,孟什維克國際主義者14名,左派社會革命黨人7名,還有一些是更小黨派的代表。很多農民蘇維埃的代表也出席了大會。大會在26日晚選出了由15個布爾什維克組成的工農政府,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即政府總理)。大會還選舉產生了由101人組成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作為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國家最高立法、號令和監督機關。其中布爾什維克62名,左派社會革命黨人20名,社會國際主義統一派6名,烏克蘭社會主義者3名,社會革命黨最高綱領派1名,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為布爾什維克加米涅夫。到1917年12月初,布爾什維克黨進而吸收7個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參加中央工農政府,分別擔任司法、農業、城市、郵政、國有資產、城市自治等部人民委員(即部長),實現了兩黨聯合執政,即建立了共產黨領導執政、左派社會革命黨參與執政的聯合政府。1918年1月中旬召開全俄工農兵代表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出席代表起初有707名,其中布爾什維克441名,占62%多。大會宣布俄國為工兵農蘇維埃共和國,是各蘇維埃民族共和國的聯邦。同年3月,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因不同意蘇俄政府同德國簽訂布列斯特條約而退出政府。然而該黨一部分左翼革命者于9月間又另建民粹主義共產黨和革命共產黨,繼續參加政府,擔任全俄肅反委員會副主席、交通人民委員部部務委員等,實現俄共(布)領導的三個共產黨聯合執政。從上述可見,布爾什維克黨正是遵循政黨政治所具有的公開性、群眾性、競爭性、選擇性和輪替性的原則,以公開的政綱和政治活動,爭取到廣大工兵農群眾的擁護,在競爭中打倒了資產階級立憲,擊敗了并且取代了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妥協黨(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成為蘇維埃政權的執政黨,而且成為執政黨后還注意聯合同盟者,實現共產黨領導的兩黨或三黨聯合執政,對資本主義政黨政治進行了必要的揚棄,實現了政治體制轉軌,在歷史上第一次創立了社會主義政黨政治的雛形。列寧在1918年1月總結布爾什維克黨如何在蘇維埃內部通過公開的爭奪群眾的競爭而取代妥協黨成為執政黨的歷史經驗時,還強調指出:“蘇維埃政權既不是遵照誰的指令,也不是根據哪個政黨的決議建立的,因為它高于各政黨,它是根據革命的經驗,根據千百萬人的經驗建立的;蘇維埃在1905年誕生,而在1917年成長起來,建立了新型的共和國,這決不是偶然的。”“蘇維埃共和國一定會在各個國家取得勝利”。蘇維埃政權“使勞動者在不滿意自己政黨的時候,可以改選自己的代表,把政權交給另一個政黨,不必進行任何革命就可以改組政府。”(注:《列寧全集》第33卷,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5、306頁。)可見列寧在奪取政權、成為執政黨后,仍然承認在蘇維埃政權內部存在各社會主義政黨之間的公開性、群眾性、競爭性、選擇性和輪替性,仍然強調蘇維埃政權是高于各社會主義政黨的工農大眾當家作主的群眾性政權組織。可以說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正是俄國共產黨現代化斗爭的政治成果。可惜此后列寧的思想和蘇共的實踐發生了很大變化。
三、蘇共是怎樣逐步背離政黨政治的特性而亡黨亡國亡制的
▲看來俄國共產黨是第一個通過政黨現代化之路,采取非法武裝斗爭與合法政治斗爭相結合的方式,公開爭取到多數工兵農大眾,聯合多數革命派,共同執掌了政權。這是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的。可是后來列寧的思想和革命的實踐又如何發生了變化呢?為什么有這些變化呢?
●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雖然在創建社會主義政黨政治方面有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但是有四個問題還需要列寧等人加以解決。可惜列寧晚年有的解決錯了,有的沒有解決好,有的他從來沒有考慮到。這些很值得我們重新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第一個問題是社會主義國家能否長期實行兩三個共產黨聯合執政的政黨政治體制。如前所述,從1918年9月起俄共(布)同民粹主義共產黨和革命共產黨實行三黨聯合執政。可是僅隔兩個月時間,民粹主義共產黨因人數很少,于11月間決定自行解散,其成員全部加入俄共(布)。至此俄國還保留俄共(布)與革命共產黨兩黨聯合執政。到1919年3月建立了作為各國共產黨的國際組織——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之后,又出現新問題,即一個國家成立了兩個共產黨,如美國于1919年8月新建了美國共產主義工人黨,9月又另建有美國共產黨。那么凡是一個國家出現兩個共產黨的是允許其并行發展,還是必須合并為一個共產黨呢?為此,1920年7月舉行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明文規定:“每個國家只應有一個統一的共產黨。”(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文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708頁。)列寧等共產國際領導人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顯然是考慮到統一為一個共產黨便于統一各國工人階級的力量與行動。依此,9月間俄國革命共產黨就宣布并入俄共(布)。如果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人對政黨政治的特性有充分、深刻的認識,就應該從俄國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俄國既然是農民占絕大多數的欠發達國家,保留一個與民粹主義有傳統聯系、代表農民利益、反映農民要求的俄國革命共產黨,放手讓它在農民中發展黨員,逐步壯大隊伍,這樣對于鞏固工農聯盟、協助俄共(布)領導執政理應大有好處。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真誠合作,聯合執政,這將是社會主義政黨政治的新創造。為了不與共產國際二大的決定相違背,可以建議俄國革命共產黨改名為俄國革命農民黨或農民革命黨。可惜當時由于思想認識的局限,并沒有這樣做。這是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提出的新看法。我們當然不能自以為高明,苛求前人。事實上為了貫徹共產國際的決定,俄國從1920年9月起就開始形成的政治體制,俄共(布)已經自行砍去黨外合作與競爭的政治伙伴。俄共(布)不僅結束了政府中的兩黨合作,而且在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中也清除了孟什維克和其他各派社會主義者。當然,在不具備充分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政黨民主尚無先例可循的歷史背景下,如此作法,也不失為一種嘗試。但其后的關鍵問題是,黨內民主是否能獲得充分保證。
▲社會主義既然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新型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又正開始在蘇俄大地上試驗創建,眾人難免對社會主義有各種不同的認識。布爾什維克這樣唯我獨革、唯我獨社,顯然是自行斬除了社會主義統一戰線,自行砍殺了多黨合作制,更為嚴重的是蘇聯在一黨制條件下還形成了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政治體制。這方面的具體情況是怎么樣呢?
●列寧考慮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解決以黨代政。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在1918~1920年三年內戰和外戰(反對國內反革命叛亂和外國帝國主義武裝入侵)期間,由于黨剛剛奪取政權,政權機關還很不完善,為了加強黨的領導,不得不由布爾什維克黨直接發號施令,由黨的機關和領導人直接處理該由政權機關管轄的事情,于是形成了以黨代政、黨政不分、黨權高于政權的政治體制。這樣是背離政黨政治的常規的。政黨政治固然要求由政黨來執掌政權,但是政黨不是政權機關,所以不能以黨代政,黨政不分。資本主義政黨政治的運作模式和具體機制通常是由在競選中獲勝的政黨領袖代表該黨執掌政府領導權,按照該黨的競選綱領由執政黨領袖決定政府的內外政策,黨組織、黨中央從不干預政府決策,所以不可能出現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問題。1921年戰爭結束以后,列寧已經發現以黨代政體制的弊病非改不可。他于1922年3月23日在寫給中央全會的信中提出:“必須十分明確地劃分黨(及其中央)和蘇維埃政權的職責……黨的任務則是對所有國家機關的工作進行總的領導,不是象目前那樣進行過分頻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瑣碎的干預。”(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頁。)既然要實現黨政分開,又還要黨對所有國家機關的工作進行總的領導,進行干預,只是要求不要過份頻繁、瑣碎的干預。這樣黨政豈不是難以分開嗎?可見列寧只是提出了解決黨政分開問題的總原則,并沒有真正解決好這個大難題。
▲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問題之所以很難解決,原因出在哪里呢?
●這恐怕難有簡單的答案。不過,由此便涉及到列寧考慮的第三個問題,即如何發揚黨內民主。在一黨制條件下,缺少其他政黨的制約和制衡,發揚黨內民主是使黨在執政中盡量減少失誤的主要途徑。黨內民主的主要之點是要重視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作用,因為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黨的中央委員會只是黨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列寧在十月革命后領導黨的工作六年之中,以身作則,召開了六次黨代表大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在黨執政之后確立了黨代表大會年會制,做到每年重新審議、調整黨的重大決策。這是列寧對共產黨現代化、對社會主義政黨政治的重要貢獻。然而在黨代表大會召開前和在黨代表大會上,對于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來進行決策,黨內難免時常發生分歧,由此形成不同派別。十月革命后俄共(布)黨內曾經出現過:“左派”共產主義者集團、軍事反對派、工人反對派、民主集中派等等。通過黨內思想斗爭和自由討論,終于都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統一到黨代表大會的決議上來。為了保持黨的隊伍的統一和團結,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決議。其中指出:“任何派別活動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許的”,因為派別活動必然會削弱齊心協力的工作,加深黨的分裂”;同時又強調“黨將繼續不斷地采取一切手段并試驗各種新的辦法,來反對官僚主義,擴大民主,發揚自主精神,檢舉、揭發和驅逐混進黨內來的分子,如此等等。”(注:《列寧選集》第4卷,中文第3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9、471頁。)然而,既要反對派別活動,又要擴大黨內民主自由,兩者是很難嚴格劃清界限的。因為在擴大黨內民主自由中,持有不同思想觀點的同志很自然要互相溝通,交換意見,商議對策,進行活動。正如中國人所說:“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思想觀點上的不同派別有時因有串連活動就很容易被黨的主要領導人扣上派別活動的帽子,從而限制、扼殺黨內民主自由。而且列寧已經看到黨的總書記斯大林“掌握了無限的權力”,“太粗暴”,“是最殘忍的黨員”,擔心黨會發生分裂。可見在如何發揚黨內民主問題上,列寧已發現存在不少矛盾,但是也沒有解決好。實踐證明,后來蘇共終因缺少黨內民主而滅亡。
▲政黨本來是民主政治的產物,而且是民主政治的高級形式,既是政黨就必須有黨內民主。可以說任何政黨都應該是民主政黨,固然其民主的性質和程度有所區別。例如有資產階級民主政黨、無產階級民主政黨;黨處于地下秘密斗爭環境民主不免少些,黨處于合法執政地位民主就要更充分。如果窒息了黨內民主,豈不變成為專制政黨?這是違背政黨的民主本性的。如果共產黨變成為專制政黨那該怎么辦呢?會招致什么樣的后果呢?
●還有一個更加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第四個問題,即共產黨奪取政權成為執政黨后還會不會下臺再被其他政黨取而代之。從馬克思、恩格斯以來,直到列寧等人,一直都認為:只要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了政權之后能夠鞏固政權,而不像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那樣只維持七十二天就被顛覆了,那么經過一個不太長的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就可以很快地增加生產力總量,改造各種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階級,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一國帶頭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后會發生連鎖反應,引起世界革命。世界革命成功后各國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那時國家和政黨都逐步消亡。“自由人聯合體”將在全世界普遍建立,那就是世界共產主義的勝境。列寧的設想比馬克思、恩格斯更加具體。他于1921~1923年間認為,贏得三年內戰外戰勝利之后,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已經站穩了腳根。俄共今后對內要領導各民族人民加快社會主義建設,對外要領導社會主義世界革命。他認為俄國工兵農創造的蘇維埃就是當年馬克思所贊揚的巴黎公社式的“世界共和國”的再現和進一步發展。所以遵照列寧的意見,1922年底,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改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文簡稱蘇聯。采取這樣一個既無民族標志又無任何其他標志的異常奇特的國名,對內是為了不突出俄羅斯,有利于克服大俄羅斯主義,對外是為了表明其國際主義、世界主義性質,便于未來各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共和國,都可以加入蘇聯,蘇聯將成為未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聯合國。但這只是對黨內團結和社會主義前景的一個美好預期,并基于如下假設:共產黨執政后永遠不會下臺,直到國家和政權消亡,世界共產主義普遍實現。沒有根據十月革命前的經濟土壤、民主條件、集權傳統,對黨內派別關系和社會主義在一國突破后的艱巨性、復雜性,作出充分的考慮。于是事與愿違。1924年列寧逝世后蘇聯和蘇共黨內長期大俄羅斯主義難以消除,世界革命雖然有所進展,但是遠沒有實現。如果蘇共體制的弊病和決策的失誤長期改正不了,世界資本主義依然還有相當強的生命力,那么蘇共是否允許黨內不同政派的平等競爭,以保住并且更新社會主義的天下呢?或者是否可能由于受西方影響在蘇聯國內形成另外一些反共的資本主義政黨來取代蘇共執政,實現顛覆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政黨輪替,使蘇聯又退回到資本主義社會呢?后者列寧等人可能想到,前者大概是他們想象不到的。
▲列寧想到和沒有想到的以上這四大問題,在列寧之后是如何發展變化呢?
●列寧之后斯大林執政30年之久。斯大林不僅在消滅了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之后還要捕風捉影地清查各種反革命政黨,而且進一步加強了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體制,加強了他個人集權。到1941年斯大林以黨的總書記兼任人民委員會主席和國防委員會主席,個人獨攬黨政軍三大權力。他還搞個人崇拜制、領導職務終身制、指定接班人制。他破壞黨代表大會年會制,相隔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甚至十三年之久才開代表大會。在1952年他參加的最后一次黨代表大會即上,在黨章中規定每四年才開一次代表大會。而且在代表大會上只能歌頌他,不許不同意見發表出來,搞一言堂。他把黨內在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同他持有不同觀點者先后打成托洛茨基派—季諾維也夫派聯盟和布哈林—李可夫集團,不僅把他們都開除出黨,而且用逼供信等手段定案,都當作敵特、暗害分子和賣國賊加以處決或長期監禁。如果能夠像列寧那樣允許黨內在決策方面可以自由爭論,甚至在黨刊上開辟“爭論專頁”,不輕易把持有不同政見者定性為集團,蘇共就不至于長期執迷不悟,積重難返。即便硬把持不同政見者定性為集團,黨內的最高處分是開除黨籍。如果允許托、季和布、李作為黨內的少數派而合法存在,并借此警示、制約、消解一派獨大、個人專制的潛在威脅,從而充實黨內民主制,砥勵、激活、保存黨的適應力、創造力與生命活力,形成和而不同的黨內民主機制與文化氛圍,也許蘇共體制的弊端和決策的失誤還能及早得到改正。如果說在列寧時期清除了或合并了其他社會主義政黨,變社會主義多黨制為一黨制,但是還擁有黨內民主自由的話,那么在斯大林時期則進而消滅了反對派,取消了黨內民主自由大搞個人崇拜和個人專制。斯大林的悲劇在于他自以為是受億萬人民群眾擁護、代表億萬人民利益的領袖,他是無產階級民主自由集中的化身。歷史上有過古羅馬愷撒的個人專制,那是奴隸主階級的專制,第一個沙皇的個人專制是封建主階級的專制,這固然是古代農業社會自然經濟基礎的產物,都難以持久存在。希特勒的個人專制是現代資產階級的專制,斯大林的個人專制是現代無產階級的專制。現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現代工業社會商品市場經濟競爭的產物,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需要有自己的民主政治、政黨政治,不能允許有人開倒車再搞個人專制。所以法西斯主義的希特勒式的個人專制很快就被人民消滅了,德、意等國都回歸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比資本主義民主更高類型的民主。斯大林晚年搞的個人專制已嚴重背離社會主義民主制,把現代化的無產階級政黨變成專制政黨,使社會主義政黨政治的基本特性大受損害,甚至蕩然無存。
▲那么,在斯大林過世后的幾十年間,蘇聯共產黨和蘇聯的政黨政治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為什么蘇共拖到1991年悄然“自行解散”,蘇聯自行解體呢?
●斯大林于1953年73歲謝世后,蘇聯經過38年的改革,更換了五任領導人,依然改不掉斯大林帶頭確立的個人崇拜制、個人集權制、領導職務終身制、指定接班人制、以黨代政制、干部特權制等等固有弊端,不能回到社會主義民主制,不能認同現代社會主義政黨政治的特性,致使億萬人民群眾對蘇共失望了。斯大林從1922年擔任總書記達31年之久,為蘇共第一代終身制領導人。他本來指定曾擔任過他的秘書的馬林科夫破天荒第一次取代斯大林來做中央工作總結報告可以看出。可是他最后嫌馬林科夫太軟弱,又想換馬。還來不及安排好后事,他就突然中風于3月5日身亡。馬林科夫只繼任九天,就辭去蘇共中央書記,并成立以赫魯曉夫為首的書記處。赫氏擔任黨中央第一書記之后,又搞新的個人崇拜和個人集權,在經濟方面亂改一氣,引起中央內部很多人不滿,于1964年10月逼迫他辭職。如果他不是被攆下臺,肯定也是搞終身制死在任上(他死于1971年77歲)。赫氏執政十一年,勉強可以算作第二代。第三代是勃列日涅夫,從1964年到1982年,執政長達十八年之久。新的個人崇拜和個人集權搞得更厲害。勃列日涅夫自己不斷給自己授勛章。76歲死在任上。隨后由68歲的安德羅波夫接任總書記,只有一年零三個月就病故。再由73歲的契爾年科接任總書記,只有一年零一個月又病故。隨即于1985年3月推選出54歲的戈爾巴喬夫為總書記。終身制與老人政治使蘇共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三易其主。到第六任領導人戈氏上任時,較為年輕,大家對他曾經寄以厚望。可是幾十年來社會矛盾重重,問題堆積如山,戈氏依然獨斷專權。頭兩年多,他照樣推行“左”的路線方針,要加速發展。然后在國內外黨內外各種壓力之處,急劇轉向右傾方面。從1988年召開蘇共第19次代表會議起指導思想發生重大變化。他不再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在社會主義體制內去尋求一條發展黨內民主與蘇維埃民主的體制更新的改革新路,而是轉向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為指導,亦即要改向去走西歐社會的改良主義舊路。更為嚴重的是這次黨代表會議竟同意實行“社會團體多元化”,實際上是開始開放黨禁。如果嚴格控制在按法律程序內,可以成立其他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政黨,那還不失為一種新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驗。可是不加限制地允許成立各種非社會主義、反社會主義政黨,只能是制造混亂,使政局失控。可以說到這時蘇聯社會嚴重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思想文化危機已集中表現為政黨危機。如何尋求出路,黨內主要形成了三派,即以戈氏為首的社會民主主義派,以利加喬夫為首的保守主義派,和以葉利欽為首的自由主義派。這三派指導思想雖然有區別,但是都一致同意轉去實現西方那種多黨制。到1990年5月居然建立了立憲,它公開表明繼承1918年被取締的立憲。甚至連主張恢復沙皇制度的君主立憲黨也出籠了。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在堅持一黨制長達近七十年之久的蘇維埃大地上一下子冒出了一百多個烏七八糟的政黨。蘇共既然無力主動地自覺地從社會主義一黨制轉軌到社會主義多黨制,就只能被動地被迫轉軌到資本主義多黨制。民主政治、政黨政治、多黨政治的歷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戈爾巴喬夫在1990年2月蘇共中央全會上同意推行西方那種多黨制,從此蘇聯多黨激烈競爭,政局急劇動蕩。到1991年發生8·19事變,顯然這是蘇共中央以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保守派企圖力挽狂瀾的重大舉措。可是廣大蘇聯人民非常擔心此舉如果成功,蘇聯又將回到原先一黨制個人專斷嚴酷統治的舊體制。保守派由于得不到人民群眾甚至軍隊和克格勃的支持,所以8·19事變迅即失敗。同年6月剛當選俄羅斯第一任民選總統的葉利欽(他原是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因思想上完全轉向自由主義方面于1990年7月退黨,另外組織反對派向蘇共奪權)則在8·19事變后的8月23日停止俄共活動和限制蘇共活動的決定。8月24日戈爾巴喬夫眼看蘇共大勢已去,他為保住自己總統地位竟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并建議蘇共自行解散,此時尚有近1500萬黨員的蘇共就這樣悄然消失,沒有多少人出面去保衛蘇共。到12月21日葉利欽又暗中聯絡蘇聯十一個加盟共和國首腦宣布各自獨立并成立獨聯體,完全脫離蘇聯。至此蘇共亡黨之后又進而亡國亡制(社會主義制度)。蘇共既然無力自我改革,實現共產黨的現代化,回到社會主義政黨政治的正軌,最終必然滑到資本主義政黨政治的老路。
四、蘇共興亡的最基本經驗教訓:共產黨要站在時代最前列實現現代化
▲從蘇共興亡的全過程可以看出,它同政黨的現代化、同政黨政治的特性是緊密相關的。最后能否請你再談一談蘇共的興亡給我們提供的最基本經驗教訓是什么。
●蘇共是繼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創建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之后,20世紀的第一個共產黨,又是在20世紀第一個執政長達74年之久的最強大的共產黨。20世紀有100多個國家的共產黨都是按照蘇共模式建立起來的。所以能否正確吸取蘇共失敗和滅亡的經驗教訓,能否真正改革掉蘇共的種種弊端,使共產黨自身徹底現代化,這是涉及各國共產黨命運和前途的頭等重要大事,我們切不可等閑視之。我認為蘇共興亡的最基本經驗教訓,集中到一點,就是共產黨要始終站在時代最前列,首先使共產黨自身徹底現代化,這樣才能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全面成功,逐步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從前面所講可以看出,政黨是政治現代化的產物,共產黨本身也是政治現代化的產物。你為什么又提出共產黨應該站在時代最前列實現自身徹底現代化的問題?
●這有兩方面原因。第一,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概念,是一個長達數百年時間的歷史進程,其內容是不斷創新、更新的;第二,蘇聯共產黨從指導思想、基本路線到組織制度、工作作風,有好多是背離共產主義理論、背離政黨現代化軌道的。
▲怎樣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來看共產黨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列實現自身的徹底現代化呢?
●世界現代化是世界各國從古代以個體分散手工勞動的農業社會改變為現代機器大生產的工業社會的歷史進程。現代化至少包括十個“化”的內容,即勞動社會化、國家工業化、生產機械化、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法治化、文化多元化、鄉村城市化、大眾知識化和思想自由化。其中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內容就是由現代化的民主政黨來領導國家政權。現代化起源于英國。英文“現代化”一詞作為動詞(modernize)出現于1748年,作為名詞(modernization)產生于1770年。二百多年來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約三十個,即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余約一百五十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正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世界現代化經歷了18世紀末的蒸汽化、19世紀末的電氣化和20世紀末的信息化三次大浪潮。現代化的資產階級政黨形成于蒸汽化的年代,也就是資產階級剛取得革命勝利不久的年代,如英國保守黨建于1833年(其前身為1679年出現的托利黨),它代表新貴族階級;英國自由黨建于1839年(其前身的1679年成立的輝格黨),代表工業資產階級。這兩黨都有自己獨立的組織和政綱,較長期輪流執政。為了發揚黨內民主、及時調整政策,這兩黨每年都舉行一次年會,作出決策建議,供黨的領袖參考,黨的領袖掌握最高決策權與領導權。無產階級要建立自己的政黨來領導奪取政權的斗爭,是從資產階級那里學習來的。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參與創建了第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它明確按照民主制原則建立,規定黨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央委員會為執行機關。吸取英國資產階級政黨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民主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參與起草的盟章明文規定每年8月舉行黨代表大會。當然在黨尚未奪取政權前很難做到年會制。到現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即電氣化階段,資產階級政黨、小資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政黨幾乎已遍布資本主義各國。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俄共成為執政黨后,在列寧領導的頭六年,每年都舉行一次黨代表大會,充分發揚黨內民主自由,來進行民主決策并民主選舉黨的領導人。眾望所歸的黨的領袖列寧,在中央委員會中只有一票表決權,他多次處于孤立少數地位,也無法改變多數人的決定,而只能耐心地反復地說服別人。1922年4月俄共(布)中央處理日常工作的書記處才開始設立總書記一職,選舉斯大林為總書記。這是書記處首腦的稱呼,中文也可譯為秘書處的秘書長。總書記并非黨的領袖的職稱,蘇共中央從未設過主席一職,黨的領袖列寧也只是政治局委員之一。共產黨設政治局也始于俄共(布)。它成為大國執政黨后肩負重擔,從1919年起黨中央才設立三個機構,即政治局、組織局和書記處,分管政治、組織和日常工作。政治局與組織局各設幾名委員,書記處設幾名書記。這體現了黨的集體領導與分工負責。各國共產黨大體上是模仿蘇共模式建立的。這些是共產黨現代化和現代化共產黨的主要體現。到當代,迎來現代化的第三次浪潮,即信息化浪潮之后,整個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面貌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變化,現代化已推進到空前未有高水平、新階段。共產黨理應與時俱進,站在時代的最前列,自覺改革,進一步徹底現代化。信息化使腦力勞動者的比重愈益增多,作用越來越大,傳統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愈益減少,白領、灰領、金領、粉領、綠領(環保工作者)等五顏六色衣領的腦力勞動者越來越多。因此共產黨應該轉向大量吸收腦力勞動者入黨,還要接納中間階級和私營企業主中的先進分子入黨,以壯大黨的隊伍,主要依靠腦力勞動者為主力軍去進行掌握政權的斗爭和開展現代化建設。當今現代化社會涌現了眾多社會主義派別,不少國家有好幾個共產黨,而且除共產黨以外還有社會黨、綠黨、民族社會主義政黨、托洛茨基主義政黨等等。共產黨要善于求同存異,通過多黨競爭與合作,形成廣泛統一戰線,在多黨制條件下致力于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宏偉事業。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有所緩和,難以激化到爆發暴力革命的程度,同時議會民主、經濟民主、社會主義民主又有所發展。現代化的共產黨要善于探索一條比較和平地逐步發展到社會主義、實現世界大同的新路。現代化的共產黨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由年會制的代表大會來進行民主決策并民主選舉黨的主要領導人;黨的領導人要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要通過電視與網絡定期同黨員和群眾對話并解答人民關心的各種問題。……
▲現代化的新發展,信息化社會的來臨,的確給共產黨的徹底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那么,從吸取蘇共滅亡教訓、克服蘇共弊病這個角度,共產黨應該怎樣加快自身的改革呢?
●蘇共是深受教條主義、封建專制主義、實用主義三害而亡黨亡國亡制的。因此從黨的指導思想到組織結構和思想作風都要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才能使共產黨徹底現代化。共產黨,顧名思義應該以共產主義科學為指導,關鍵是各國共產黨要徹底現代化就要善于把共產主義科學同當今信息時代各國的實際相結合,來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探索各國通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路,而不要停留在蒸汽時代形成的馬克思主義、電氣時代出現的列寧主義之上,更不能教條式地照搬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列寧在1920年發表的《青年團的任務》中指出:“共產主義者是個拉丁詞,communis是‘公共’的意思。”⑦中文“共產黨”、“共產主義”都是從日文移植照搬過來的。這種譯法容易引起誤解,使人以為共產黨的宗旨就是要把私人財產共有化。如果改譯為公共黨、公共主義,這樣就更準確、更符合原意。公共黨,以公共主義為指導思想,立黨為公,旨在建立公共權力,發展公共生產,增加公共設施,弘揚公共精神,推行公共道德,增進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成就公共事業,這樣必定會受到公眾擁戴,共同實現共有共享理想。當然公共與私人并非截然對立,公共要組織私人合作,涵蓋私人權益,協調公私關系,化解公私矛盾。既然信息化的浪潮已經使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重大的新變化,現代化的共產黨就要改變傳統蘇聯模式對待世界資本主義的那種錯誤路線方針:即社會主義國家對外封閉,同資本主義國家對立、對峙、對抗,推動世界革命,推翻世界資本主義。實踐證明,資本主義既然還能帶頭掀起作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信息化浪潮,足見資本主義還有相當強的生命力。因此社會主義國家要在對外開放中同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既交往、合作,又競爭、斗爭,善于借鑒、吸收當代資本主義的各種文明成果,逐步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做到共同生存,共同發展,共榮共贏。各國的革命留待各國的黨和人民獨立自主地去探索。共產黨的徹底現代化更要著力清除滲透到蘇聯模式中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傳統影響,改革權力過度集中的領導體制。首先,要杜絕個人崇拜、個人集權,限制領導人年齡與任期,切實加強集體領導,分工負責,促進領導人年輕化。其次,自下而上民主選舉各級黨委領導人,并且隨時可以罷免,鏟除等級制、特權制,防止形成特殊利益集團,真正實現1871年巴黎公社工人民主的兩大原則(選舉制與低薪制)。要牢記蘇聯因采取干部任命制和高薪特權制而培植了一個官僚集團而遭致覆滅的深切教訓。再次,要把黨的權力中心從黨中央委員會及其政治局和常委轉歸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要確認黨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要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與年會制,中央委員會只是黨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政治局及其常委只是中央委員會的常設機構,而不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要把“全黨服從中央”的傳統提法改變為“全黨服從黨的代表大會,地方和部門服從中央”。要由各級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同各級黨委平行并且專門監督各級黨委成員的監察委員會。最后,要實現黨政分開。黨的總書記和各級書記要集中精力管好黨的思想建設、理論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抓黨員的培訓和考察工作,不斷大力提高黨員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使每個黨員在各個崗位不僅起螺絲釘作用,而且起發動機作用。這樣就會極大地增強黨的戰斗力、競爭力、領導力和執政力。在政權機關作領導工作的黨員要遵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依法獨立自主地管好立法、司法和行政工作,接受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這樣黨政在職務、職權、職責、職能四個方面都分開,豈不是對黨和政雙方都大有好處嗎?共產黨的徹底現代化還要在思想作風方面克服蘇共長期難改的實用主義痼疾。黨的各級領導人不能以保密為借口對黨員和人民群眾隱瞞真相,或者報喜不報憂,甚至弄虛作假。黨內民主、黨際民主和人民民主首先是知情權。不全面知曉真實情況,就難以正確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質詢、民主建議等權利。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這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思想作風。可是在蘇共歷史上,時常教條式地照搬馬克思主義理論,或者庸俗地從蘇聯一國和俄羅斯狹隘民族利益實際出發背離馬克思主義理論;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橫行,嚴重脫離群眾,甚至愚弄群眾、欺壓群眾;以領袖至高無上原則,隨意批評下級和群眾,從大國主義、大黨主義立場,隨意批判別國別黨。這些惡劣思想作風極大地敗壞了蘇聯共產黨的聲譽。自從1923年斯大林在蘇共十二大上代表中央委員會作工作總結報告起,只講中央的成績與正確,不講或者極少講中央的缺點和錯誤,這已成為各國共產黨的傳統。共產黨中央所犯的錯誤大多是由下一任中央甚至下一代中央領導人來加以揭發和糾正。這樣勢必要付出重大代價,造成重大損失,也有損黨的聲譽。要實現共產黨的現代化就應該由黨中央帶頭善于作自我批評。在黨代表大會年會上既講成績與正確,又講缺點與錯誤。如果中央工作總結報告未講到缺點和錯誤,就應該由代表們暢所欲言。有不同看法就要展開爭鳴,這樣黨代表大會才能開得生動活潑,做到激濁揚清,集思廣益,眾志成城,循序漸進。現代化的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球化的盡頭使“自由人聯合體”遍布全球,像《共產黨宣言》所指明的:“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你對共產黨的現代化看來是費盡心思,頗有研究。不過可能一時很難做到,甚至還有些想法別人未必同意。
●我個人的一孔之見只是管窺蠡測,難免有偏頗之處。不同看法歡迎展開爭鳴。我的某些設想雖然一時很難做到,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喚起民眾、喚起青年、喚起黨員、喚起領導,我想是能夠促進共產黨徹底現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