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頓與現代法治論文

時間:2022-09-18 06:09:00

導語:克林頓與現代法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克林頓與現代法治論文

〔論文關鍵詞〕克林頓排聞彈勒現代法治

論文摘要要〕被人們稱之為“歷史性審判”的克林頓排聞案或彈助案早已落下了帷幕,但值得人們回味的卻很多,尤其是時現代法治的思考。本文認為此案中體現出的權力制衡、程序的完備、媒體的監督、人民利益至上、人性假設及黨派政治等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現代法治的合理性或局限。這對正在進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我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案情簡介

1998年初,24歲的前白宮女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在一個酒吧里把她和克林頓的性關系及克林頓指使她作偽證的經過從頭到尾和盤托出。這不僅被女友特蓋里偷錄了音,而且事先在酒吧周圍布有六名聯邦特工人員監聽。隨之新聞媒體大炒。

為“白水”案和瓊斯案而勞命傷財的獨立檢察官肯尼斯·斯塔爾聞訊后如獲至寶,立即著手調查和傳喚等,1998年8月17日大陪審團對克林頓進行了訊問,9月9日斯塔爾將一份詳細調查報告交給國會,經國會同意,該報告于9月H日上了因特網,9月21日國會公布了克林頓接受大陪審團調查的錄像。

接著國會啟動了彈劫程序。12月19日眾議院全體會議以簡單多數票通過了彈幼克林頓的兩項條款,即克林頓在絆聞案中“作偽證”和“妨礙司法”。最后審判始于1999年1月7日,在最高法院的首法官倫奎斯特的主持下,先是13名眾議員作為公訴人和白宮律師作為辯護人分別對克林頓進行彈幼指控和辯護。接著參議員作為陪審員通過倫奎斯特提問、傳喚證人和進行秘密辯論。2月12日參議院在對此案的最后表決中,由于議員在參議院的比例較高,彈幼克林頓的贊成票無法達到法定的2乃多數票。故克林頓最終沒有被彈勸。

思考之一:權力的制衡-現代法治的精位

美國是權力分立最為典型的國家,現展趨勢是總統權居優勢地位,但無論優勢怎樣,權力的制衡始終存在。在克林頓啡聞案中,總統、法院(大陪審團)、國會三者權力的制衡,尤其是總統與國會二者之間的權力制衡非常明晰,也正是在權力制衡機制中,才能演繹出總統排聞案的故事。

總統絆聞案中,總統權還受獨立檢察官的監管。這又不得不讓人追思獨立檢察官法的由來。獨立檢察官法的產生與“水門”案密切相關。獨立檢察官(原為特別檢察官)的設立是為了制約政府權力、防止政府高級官員的違法,但由于特別檢察官最初的任命權歸政府中的司法部,這樣就會產生沖突:特別是當總統或司法部長本人成為特別檢察官調查對象時.容易出現“水門”案中的“星期六之夜的大屠殺”,即總統指使司法部長罷免特別檢察官的現象。為了避免類似沖突和更好地對涉嫌實施了犯罪活動的高級政府官員進行調查和提起公訴,頒布了獨立檢察官法,獨立檢察官由處于司法部之外的一特別法庭來任命,并且只能在有限的情況下可以被司法部長解職。這既有助于保持民眾對政府和司法部長的信任,又能保證公眾對高層官員可能的非法行為的知情權。這就有效地達到了對政府權力的監控。在克林頓排聞案中,獨立檢察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沒有獨立檢察官法,總統啡聞很難成為絆聞案;如果沒有獨立檢察官法,國會難以承擔民眾依靠國會對總統的非法行為的知情的重任。

現代法治中的權力的制衡理論上似乎好理解,但如何去落實確實是關鍵。中國在法治化的過程中,首要的是重視權力的制衡。要根據中國的國情,擺好立法權為頂點的行政權和司法權為荃點的等邊三角形的關系,使司法切實擺脫行政的干預而獨立起來,完善行政內部的監察和審計制度,完善立法權對行政權和司法權的監管制度.使行政和司法都步人依法行使的軌道上來。

思考之二:程序的完備—現代法治的保障

克林頓排聞案中,主要有兩大程序。一是總的程序:獨立檢察官的調查—大陪審團的訊問—眾議院的討論—參議院的表決。二是獨立檢察官活動程序: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獨立檢察官處任命斯塔爾為獨立檢察官—獨立檢察官的調查取證—召集大陪審團—向國會提交調查報告。

總統絆聞案中的程序有兩大特點:一是在該案中美國權力制衡機制中的三大權力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都正式進人,二是由獨立檢察官的活動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權力連接起來。從總統排聞案中,可以看出程序的功用:一是沖突的雙方或多方都是通過程序來陳述情況進行論爭和提出期望的;二是利益集團的沖突是通過程序進行平等對話而得以緩解和歸于結束的;三是整個案情的進展通過程序幾乎避免了暗箱操作,給人以透明感和信賴感;四是程序的作繭自縛效應與限制態意發生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權力象征的總統在程序面前只能按部就班,面對斯塔爾只有惱怒而束手無策。

程序的完備是現代法治國家一個顯著的標志。中國在法治化的進程中必須要改變重實體輕程序的局面,在法律程序建設中,要注重程序的體系化、精細化、正當性和保障性.特別對高層官員的違法犯罪的審判必須公開化。

思考之三:新聞媒體的有力監督—現代法治的陽光

克林頓啡聞案從頭到尾,新聞媒體表現出特有的興趣,雖然新聞媒體的聲譽也因為它們愈來愈熱衷于報道丑聞而受到損害,但其在現代法治中的角色和功能是不可忽視和低估的。一是通過新聞媒體,民眾得知總統也會干出錯事,提醒和催促人們對權力擁有者及權力運行的防范和監督;二是通過新聞媒體,民眾得知總統后悔的心理世界、總統為民服務的宏偉志向和決心后,從而表達出對為民謀利者的支持的呼聲;三是通過新聞媒體,民眾熟悉了憲法、國會的表決方式和彈幼程序,這不僅是法律基本知識的宣傳,更是法律至上權威的樹立和法律理念的感知;四是通過新聞媒體,讓案內與案外的人都參與進這一重大的法律實踐和法治實踐中來,同時說明了法治是眾人參與的一項偉大工程和正義事業;五是新聞媒體的監督和權力運作的同步,有力地遏制了腐敗的蔓延和增生,這尤如防霉的陽光。

中國法治化的進程中.必須改變新聞媒體的監督滯后和乏力的現狀,使新聞媒體呈獨立和超然狀態,并及時制定出新聞法以規制新聞媒體權利的行使。這樣,即可望在新聞媒體監督的陽光普照之下,出現現代法治的綠洲。

思考之四:人民利益至上—現代法治的基石

克林頓絆聞案至始至終.民眾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克林頓的內心變化離不開民眾,國會也離不開民眾,即使別有用心的共和黨派考慮到2000年的大選對彈劫的進程也作了一定的調整,最后的結果與民眾的愿望也是一致的。

絆聞開始傳出,輿論嘩然,克林頓內心震動很大,輿論吁“總統指使別人作偽證,那就應該下臺”。當克林頓拋出擋箭牌即在他的領導下,美國經濟連續多年持續增長,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之后,民眾的看法起了很大變化,支持率開始回升,。特別耐人尋味的是,國會同意將獨立檢察官的調查報告上了因特網、并公布了克林頓接受大陪審團的調查錄像之后.民眾對克林頓的支持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到歷史的最高點。這點說明了,能為民眾帶來幸福和好處的人是受民眾歡迎和擁戴的人.民眾能寬容他的缺點和瑕疵。更值得注意的是克林頓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表示,向家人、萊溫斯墓和美國人民道歉,請求民眾給他一次機會,決心為民眾做更多的好事,并表示他的去留完全取決于民眾。這使人回味起西方啟蒙時期中的人民主權說和社會契約說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及這些學說在現代法治中的重要性,從中可以看出這背后的最為核心的東西—人民利益至高無上。離開了民眾的利益,法治就失去了根基。當然,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些都具有欺騙性。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人民的利益是一切結構安排和制度設計的目的。今天只有認真地檢討和反思我們的現實,不僅僅要把人民大寫進法律之中,更重要的是把其利益落實到實處,這才是我們法治建設的最佳定位。

思考之五:人性惡假設—現代法治的哲學基礎

關于人性的學說是很多的,主要觀點有三種一是認為人性善,二是人性惡,三是人性中,即既不性善,也不性惡,或者說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惡?;谶@三種人性假設,產生了三種社會治理的模式,它們分別是以道德來治理、以法律來治理、以遨德和法律等多種手段共同治理。

現代法治中法律具有最高權威,通過社會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主要通過法律來調整。因為法律是公意的產物,法律的內在品性能夠較好地排除個人的好惡,即法律是人性惡的天敵。克林頓緯聞案中,總統這樣的大人物也會干錯事,更讓人清醒地認識到任何權力的行使都有可能越過正常軌道,即任何權力都可能會腐敗,絕對的權力會絕對的腐敗。所以人性惡假設具有111當的合理性。

中國的歷史中也有人性惡的假設,但占主流的是人性善的假設。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主張以道德來進行治理社會和國家.而同時又認為最高統治者都是圣人、賢人,是道德的化身,所以以道德來治理實質就是以人來治理,即德治和人治。所以法律在社會和國家中的權威總是處于較低位階的。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在推崇法律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法治的哲學基礎—人性惡假設或人性不完全是善的假設,徹底破除德治和人治的哲學叢礎—人性善假設。

思考之六:黨派政治—現代法治之局限

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各政黨是利益集團在政治上的代表,所以利益多元化常表現為政黨和政治的多元化。政治的多元化使政治領域呈現競爭性,按常規理解.這本是現代法治的應有內容,但政黨政治出現的黨派之爭又給現代法治涂上了一層暗淡之光。這在克林頓維聞案中就是一個驗證。眾所周知,共和黨要彈幼克林頓,并非是囚維聞,而是因其奉行的政策??肆诸D自上臺以來,大力奉行有利于所代表的中下階層的中左政策,如啟動或實施教育、福利、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等體制的改革.采取降低失業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救濟撥款等措施改善貧困人日生活,和通過加強環保、削減軍費、平衡預算等舉措使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等等??肆诸D政府的這些政策措施自然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但卻傷害了共和黨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大財團尤其是傳統工業和軍事工業財團。結果,克林頓的政策越是傾向于中下層的老百姓,共和黨保守派就越想早點把他趕下臺。

在彈劫克林頓的進程中,眾議員們投票時幾乎完全按黨派劃線:在對第一項彈幼條款的表決中,共和黨和克林頓所屬的各只有5名議員跨黨派投了票;在對第三項彈劫條款表決時,也只有12名共和黨議員和5名議員跨黨派投票。投票前進行的兩天共約16小時的辯論也是陣線分明,黨派色彩濃厚,明眼人一看就知這是一場黨派之爭。在參議院的審訊中,投票情形雷同與眾議院,其中方面則是“鐵板一塊”,沒有一名加人共和黨陣營。參眾兩院與其說是維護憲法不如說是黨派政治。

中國是共產黨黨執政多黨參政的政治格局,我們完全有理山根據中國國情繼續保持這個政治格局。在法治化的進程中,關鍵不是要學習西方的多元化,而是完善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嚴格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瞥,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從而呈現穩定的政治格局和活躍的政治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