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發展思路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1 05:13:00
導語:農村改革發展思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新形勢下推進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特別是其中提出的“三個作為”,是今后我國農村改革總體思路的一個新概括、新論述。
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
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就是要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獲得新發展、取得新成就、邁上新臺階。
一是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要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氣力、用更多的力量,在制度、政策、投入方面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促進農業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在目前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和嚴峻挑戰的形勢下,必須加大惠農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拓展農村非農產業增收渠道,積極開辟外出就業增收空間,著力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增收機會,努力形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合力。
二是發揮主體作用,培養新型農民。讓農民參與進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原則。針對農村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偏低的現狀,必須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儲備人力資本。政府部門必須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規模培訓農民,不斷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要通過村民自治、政策扶持和社會支持,激發農民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參與合力。改革創新始終是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動力。要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要積極鼓勵社會各界的人才、智力、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建設新農村的濃厚氛圍,開創全社會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局面。
二、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
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就是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加大保護力度,強化農業基礎。農業既是基礎產業,又是比較效益低的產業,面臨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進一步加大農業投入和各項補貼的力度,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提高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構建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要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盡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
二是加快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效益。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進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切實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實施,加強農業科研聯合、協同攻關,力爭在農業重大領域、前沿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上取得突破;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強化公益性服務,健全機構和隊伍,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廣泛開展農民培訓,提高農民接受和運用科技的能力。
三是構建服務體系,發展農業產業。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密切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加大對農戶的經濟和技術服務,幫助農戶增強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
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就是要在保持城鄉各自特色的同時,保持城鄉經濟社會制度、機制的統一,從經濟、社會、空間布局等方面融合城鄉發展,實現城鄉統一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一是打破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要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中統籌部署,把農村社會事業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統籌安排,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重點建立城鄉統一的產權制度、價格制度、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福利保障、教育制度和財稅金融制度等。從而,打破以二元結構為基本特征的城鄉分治格局,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最終建立起城市和農村互補互促、共同進步、平等和諧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二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城鎮戰略。縣域經濟是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平臺。要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促進財力分配向縣鄉傾斜,繼續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要堅持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區塊集中、農業向集約化集中的原則,加快城鄉二元化不合理格局的改造,推進城鎮化進程。堅持城鄉統籌和小城鎮合理布局,走小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
三是加大惠農力度,改善農村民生。要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財力增強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把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推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化。要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包括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農民收入、教育衛生、困難家庭住房、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我國農村公共事業快速發展和農村民生加快改善,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 上一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研究論文
- 下一篇:盧梭政治思想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