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睦鄰外交論文
時間:2022-10-01 05:33:00
導語:我國睦鄰外交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在國際風云變幻中經受住了考驗,成為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睦鄰、安鄰、富鄰”是現階段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對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實踐的經典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一如既往地堅持睦鄰外交政策,努力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地推進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與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經濟交融、安全對話等進一步加深,中國的睦鄰外交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關鍵詞]中國睦鄰外交;成果;深化
冷戰結束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更加突出,總體趨于緩和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穩定周邊提供了良好機遇。中國的周邊外交歷來在整個中國外交戰略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國家安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乃至國際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歷史表明,中國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在國際風云變幻中經受住了考驗,成為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取得了更加豐碩的成果。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睦鄰外交政策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有睦鄰友好、親仁善鄰的民族傳統美德。新中國成立后積極開展周邊外交,將“安定四邦”作為其指導原則,奠定了中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首先針對周邊國家提出的國際關系原則,構成了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核心,已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此后,“求同存異”、“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等主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共同構成中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繼續堅持睦鄰外交政策,從周邊人手,排除干擾,打破西方發達國家的制裁,與周邊國家增強政治互信,深化經濟合作,使睦鄰外交政策不斷深化。1992年黨的十四大與1997年十五大重申并發展了我國一貫堅持的睦鄰外交政策,把堅持睦鄰友好放在重要位置。十四大報告認為,我們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處于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十五大報告堅持睦鄰友好不改變,對中國與鄰國之間存在的爭議問題,著眼于維護和平與穩定的大局,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解決,一時解決不了,暫時擱置,求同存異。進入21世紀,中國的周邊政策更為全面和成熟。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外交政策;十七大報告則強調指出:“我們將繼續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這一方針繼承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睦鄰思想,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深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睦鄰外交政策,為新世紀中國周邊外交確定了方向。
對“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的深入闡述,則集中體現在2003年10月總理《中國的發展和亞洲的振興》演講中,其中提出的“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則是現階段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對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實踐的經典總結,它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的睦鄰外交思想。
“睦鄰”就是在政治上與周邊國家和平共處、互諒互信。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導下,與周邊國家共同構筑地區穩定、和諧的國家關系結構,堅持不論國家大小、貧富、強弱,各國應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中國與文萊、尼泊爾等國的關系與中俄、中日關系就是平等的;堅持不論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如何,各國都應互諒互信、互不干涉內政,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這一味則的成功實踐。“富鄰”就是經濟上與周邊國家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在雙邊與多邊兩個渠道,擴大相互貿易和投資,深化利益交融,逐步形成優勢互補,加強與鄰國的互利合作,深化區域和次區域合作,積極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與亞洲各國實現共同發展。“安鄰”就是同周邊國家共同營造和平穩定的刷邊環境,堅持通過對話增進互信,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分歧與爭端。中國反對“霸權安全”與“同盟安全”,主張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為基礎,通過對話與合作實現共同安全。
新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是一脈相承的,是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應有之義,是中國周邊復雜地緣環境與國內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中國以“和”為貴的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它的實施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有利于有力駁斥“中國威脅論”、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有利于中國以周邊為依托走向世界、創造和平穩定的周邊及國際環境。
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睦鄰外交的豐碩成果
冷戰結束后,中國的周邊外交既有不少挑戰也面臨難得的機遇。中國一如既往地堅持睦鄰外交政策,努力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地推進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與鄰國的政治互信、經濟交融、安全對話、人文交流等進一步加深,中國的睦鄰外交取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
1、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不斷增強
國家關系不斷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朝鮮、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傳統友好國家保持著持續友好;同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老撾、蒙古等國家的關系實現了正常化并不斷加深;同韓國、新加坡、文萊等一直未與之建交的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1992年中韓建交,標志著中國同周邊國家全面建交;同絕大多數鄰國,尤其是周邊大國、地區集團確立了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如中俄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日確定構筑面向21世紀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而目前又在努力發展戰略互惠關系,中國與東盟確定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等等。
高層互訪更加頻繁。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領導人頻頻出訪周邊國家;與此同時,為數眾多的周邊國家領導人也前來中國訪問,尋求改善和加強與華關系。2003年5月,主席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進行了國事訪問,并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第三次會晤;6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華,使兩國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簽署的《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中,印度首次正式明確承認西藏是中國的領土,標志著中印關系進入新階段。2004年6月,主席訪問烏茲別克斯坦;7月,泰國和緬甸的總理來華訪問。2005年4月,總理訪問巴基斯坦、印度等國;7月,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訪華并在北京與中國簽署聯合聲明。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此舉被稱為中日關系的“破冰之旅”。2007年主席訪俄,總理訪問韓國和日本……頻繁地走動、面對面地交談,使中國與周邊國家間的關系更加緊密,相互了解與信任不斷加深。
邊界問題取得積極進展。目前,我國已同絕大多數鄰國簽署了陸地邊界劃分條約,陸地疆界基本穩定。中國與哈薩克斯坦1782公里的邊界線通過1994年《中哈邊界協議》、1997年《中哈國界補充協定》、1998年《中哈國界第二補充協定》及2002年《中哈國界線勘界議定書》已全部解決;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于2004年簽署《中吉國界線勘界議定書》,1096公里的邊界劃定已經完成;中國與塔吉克斯坦500公里的邊界線于2002年通過簽署《中塔國界的補充協定》已經解決;2004年中國與俄羅斯簽署的《中俄東段邊界補充協定》使中俄之間4300多公里長的邊界問題經過十余年的談判終于解決;就連存在問題的中印東部邊界,自1993年9月中印兩國正式簽署《關于在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以來,也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目前中印邊界局勢比較穩定。海上疆界方面,2000年12月25日,中越正式簽署《中越關于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和《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2004年6月30日,在經過批準后,兩協定同時生效,至此,中越兩國終于解決了在北部灣劃界問題上雙方長期存在的爭議。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是中國與鄰國的第一個海上劃界協定,協定的實施,“充分體現了中國希望通過和平協商和談判解決與鄰國存在的領土邊界問題和邊界地區各種糾紛的誠意,反映了中國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愿望”,“為中國與其他國家通過談判劃分海上邊界線提供了可資參考和借鑒的經驗”,是中國與鄰國解決邊界問題的又一重大成果。
2、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交融不斷深化
在夯實政治基礎的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這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
貿易額不斷攀升,經濟合作迅速展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在2002年分別達到1019.05億、440.71億、547.6億美元,同90年代初期相比分別增長了6倍、7倍、11.5倍,2006年已分別升至2073億、1343億、1608億美元。中國在東盟各國的貿易額已占該地區貿易額的60%以上,東盟已成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中俄兩國正式建交以來,經濟交流不斷加深,貿易額逐年上升:1992年雙邊貿易額僅為46億美元,2000年升至80億美元,至2006年突破300億美元,經貿合作的擴大為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中國與日本的雙邊貿易額連續11年位居各個貿易伙伴國之首,雖然2004年日本降至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但雙邊貿易額仍高達1679億美元,2006年更是高達2073億美元,日本仍是中國大陸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資來源國。“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美歐日市場需求難以進一步擴大的背景下,我國與周邊國家貿易卻呈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日韓等國的制造業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加緊向中國轉移生產和研發基地。中國對亞洲國家的投資也從無到有,迅速發展。”截止2006年,已有4萬多家中國企業參與跨國經營,比如中巴瓜達爾港項目、中越太原鋼鐵廠等項目,這不僅給雙方帶來經濟效益,也是中國同周邊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例證。
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中,中國與亞洲各國的區域合作日益展開并取得積極進展。1997年12月,首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0+3)舉行,“10+3”合作進程啟動,并確定雙方領導人在每年“10+3”領導人會議期間定期以“10+1”形式舉行會議;在2001年第5次中國一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11月,雙方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10年計劃全面啟動;2003年1月開始進行實質性關稅談判,并達成“早期收獲”重要減稅協議;2004年啟動第一批零關稅計劃;2005年7月1日,中國一東盟“10+1”自由貿易區建設正式啟動。2002年和2005年,中國兩次《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國家報告》,與老撾、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五國共同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開發……中國積極參與亞洲的區域合作,為雙邊乃至多邊經濟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3、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對話取得積極成果
安全問題是中國周邊政策中的重要環節。中國以新安全觀為理論基礎,強調多邊安全和綜合安全,謀求共同發展,表現出新的特色和思維,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安全領域的成功合作,進一步增強了雙方之間的互信。
積極促成朝核會談。在中國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舉行的中美朝三方會談和中美朝韓俄日六方會談,啟動了通過對話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進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也維護了我國的根本利益。盡管六方會談過程困難重重,但中國仍然不輕言放棄。2007年3月19日,經過中國和有關各方的積極努力,朝核問題第六輪會談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為和平解決朝核問題進行外交努力的結果,從長遠看,它有利于東北亞的安全穩定并最終有利于形成東北亞安全機制。而且朝核六方會談取得了積極進展,7月14日,朝鮮關閉寧邊核設施,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對此進行“監督驗證”,9月27日,會議制定并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文件,人們有理由相信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最終實現。
積極倡導并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與發展。在1996年“上海五國機制”的基礎上,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元首在2001年6月14日的上海峰會上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成立了以不結盟、開放、不針對第三國為特征的上海合作組織,這是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探索新型國家關系、新型安全觀、新型區域合作模式的有益嘗試,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地區合作機制。2002年《上海合作組織憲章》《關于地區反恐機構的協定》及《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宣言》的簽署,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反恐機制的建立及2004年1月15日其常設機構“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在北京的正式成立,說明這一區域合作組織在機制化、制度化方面取得明顯進步,已經成為具有實質意義和有吸引力的地區安全組織。這一區域合作組織正在不斷擴大,2004年接納蒙古為準成員、2005年接納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為準成員。“上海合作組織為反恐斗爭建立了一個堅實的合作平臺,為推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對于區域內各國進一步增進了解與合作,維護地區穩定與安寧意義重大。”
對周邊國家的軍事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疆土海域和多個周邊國家的軍隊頻頻舉行不同內容的聯合軍事演習,從而使中國軍事外交格外引人注目。2003年8月6日至12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軍隊舉行“聯合-2003”反恐演習,這是中國首次參加多邊聯合軍事演習,也是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成員國軍隊首次舉行的多邊跨境聯合反恐演習;2003年10月22日,中國和巴基斯坦海軍在中國東海長江口水域舉行海上聯合搜救演習,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與外國海軍舉行的首次聯合演習。此后,中國和不同國家的不同內容的聯合軍事演習持續不斷,尤其2007年8月的“和平使命-2007”反恐軍事演習,對于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意義重大。另外,中國與俄羅斯、朝鮮、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等國軍隊高級將領互訪不斷,進一步密切了相互關系,特別是印度國防部長、日本防衛廳長官訪華以及在中俄國家年框架內的中俄軍事交流,使中國同周邊國家軍事關系出現新局面。
4、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日益加強
在教育、文化、衛牛、體育、旅游等領域,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不斷拓寬,民間交流與人員往來日益頻繁。比如,中印兩國于2005年4月在印度舉行中國文化月;中緬兩國于2005年6月在緬甸舉行了中國文化月;中俄之間在1997年底成立中俄兩國政府支持的國家間社會組織“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每年有數以百計的研究生和科技人員到對方的高等院校接受不同門類和學科的教育和進修,雙方各自在對方建立了文化中心,俄羅斯每年有80~90個文藝團體來華巡回演出,我國也有大體相當的文藝團組訪俄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俄羅斯在中國成功舉辦“俄羅斯國家年”,2007年中國在俄羅斯成功舉辦“中國國家年”,這是中俄兩國人文交流的集中表現。中國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樣性,與周邊國家保持著程度不同的人文交流,在多領域的交往中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總之,中國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籌建及“10+3”進程;率先與東盟確立建立自由貿易區;率先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鞏固與東盟關系的政治法律基礎;率先提出開展非傳統安全合作,拓展了東亞合作的范圍和內涵;率先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提升了本地區各國合作的水平;與日韓協商,發表了第一份中日韓合作聯合宣言……這些積極主動的措施,增進了中國與域內各國的相互信任,緩解了周邊鄰國對中國的疑慮,進一步樹立了中國和平、進步、開放、合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也表明中國的睦鄰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面臨的問題
雖然中國的睦鄰外交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中國和周邊國家之間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慎重對待。
海洋國土與資源的爭奪。隨著各國海權意識的覺醒和提高,蘊藏豐富資源的海洋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有關國家紛紛主張自己的海洋國土,海洋領土與資源的爭奪在所難免。對中國而言,南中國海問題與釣魚島問題相對棘手,但我們可以“先不談主權,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先不談主權”絕不是不談主權,而是要正確選擇談主權的時機。小平同志這一主張對于今天和今后有關爭議問題的解決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這個問題上,中國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睦鄰外交政策,樹立和平的國際形象,只有立場堅定而又策略得當才能有所進展。
邊界爭端。如前所述,在我國陸地疆界中,中印部分邊界尚存糾紛,大部分海上疆界也尚未劃定。對于邊界糾紛,我們主張用和平的方法相互妥協達成協議;“在和平解決邊界糾紛之前,維持邊界現狀,避免武裝沖突”;“一時解決不了的,可以維持現狀,使其不致影響正常的國家關系”。中印在劃界遇到困難時保持兩國邊界和平現狀的做法是明智的,中越北部灣協定對于中國與鄰國之間海上邊界爭議的解決也是值得借鑒的。
安全機制不健全。上海合作組織為各國在安全領域的合作提供了范例,但它卻只是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對于亞洲來說,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安全合作機制保障彼此的安全對話。許多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需要臨時啟動合作對話程序才能進行協商。要改變現狀,中國應和其他國家一起采取措施,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擴大,推動亞洲安全合作機制的建立,堅持以對話、協商解決爭端和分歧。
經貿往來上的局限。盡管中國與周邊國家在經濟上的交融日益加深,但總體看來,雙方經濟交往與合作還沒有充分展開。雙方貿易額不高且經濟合作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不盡如人意。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交流的領域有待進一步拓寬,交流的程度也有待進一步深化,這需要有關各國付諸切實努力。
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華僑國籍問題、歷史恩怨問題等,但是只要我們從宏觀把握問題,堅持“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睦鄰外交政策,一切面向未來,通過和平談判,用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妥善解決存在的政治分歧、貿易矛盾,就一定能夠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深化與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睦鄰外交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 上一篇:我國政治社會化研究論文
- 下一篇:蘇洵政治思想研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