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10-01 05:58:00

導語: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現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現。科學發展現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要以科學發展現為指導,把以人為本作為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內涵要求,把統籌兼顧作為方法要求。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政治體制改革;以人為本;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新世紀新階段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導方針,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它要深刻調整人們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政治體系、政治結構、政治機制的變革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要使政治體制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健康順利進行,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一、以人為本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價值取向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就是要為這一崇高目標的實現不斷創造條件。以人為本,促進入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追求。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合理吸收了西方人本主義理論和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這是社會主義發展觀的飛躍。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促進入的全面發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為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政治體制改革要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以造福于人民。政治權益是公民不可缺少的極其重要的權益,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之一。為此,必須進一步擴大民主,健全法制,保護公民的政治權益,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礎。政治體制改革要充分體現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及社會發展的要求,改革使少數人不正當得利的體制弊端。政治體制改革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廣泛征求意見,集思廣益,讓改革成為人民群眾對國家機關的改革,而不是國家機關自己給自己的改革,政治體制一些方面的改革之所以沒有大的進展,就是因為沒有體現出改革的民主性。政治體制改革要建設廉潔高效、嚴受監督、為民服務的國家機構。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二、全面協調可持續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行動指南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個大系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構成了這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子系統中包含更小的系統,小系統中包含著各種環節和要素。各種環節和要素之間、環節和要素與系統之間、小系統和大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聯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這個子系統中又包含著很多小系統、環節和要素。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使得各種環節和要素之間、環節和要素與系統之間、小系統和大系統之間相互適應、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一)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體制改革協調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現實的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鄧小平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經濟為政治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文化的繁榮對政治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由于我國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封建意識和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將長期存在,大多數人缺乏民主知識、民主意識和民主習慣,這就必然影響民主制度的制定、人民實際參政議政的能力。而創造使民主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條件,需要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積極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可以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使人們樹立起公平意識、民主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這是發展民主尤其需要的。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能夠形成民主發展的文化環境。進行社會體制方面的改革,社會管理有序、就業充分、社會公正、社會和諧能夠為政治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良好的生態意識、生態環境,嚴格的生態標準和要求,也會激發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執政、為民執政、依法執政。社會整體協調發展,政治體制改革才能順利進行。

(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利益的廣泛性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復雜性、艱巨性,必然要求有一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堅強的政治核心來廣泛地動員、領導和組織人民掌握好國家權力,依法管理好國家、社會事務和各項事業。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發揚人民民主,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礎,人民當家作主,才能保證人民依法治國的主體地位。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國堅持依法治國的實質,就是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依法治國從法律上、制度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和黨的執政地位。我們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于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之中。

(三)民主意識、民主權利、民主活動、民主制度和機制要全面協調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公民具有正確的民主意識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前提,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我國很多公民缺乏民主意識,因此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公民行使管理、監督權力要有法律依據,因此憲法和法律要把公民應當享有的民主權利規定下來。由于我國封建傳統的影響,很多公民缺少民主習慣,因此黨和政府要加大力度組織公民參加民主活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特別是組織公民參加基層民主管理,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公民參加民主活動后就會企盼民主的長期性、穩定性,因而就必須加強民主制度和機制建設,使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民主意識、民主權利、民主活動、民主制度和機制建設全面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環環相扣,才能加快社會主義民主進程。(四)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可持續原則。政治體制改革的可持續原則,是指政治體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他還指出:“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體的、相對的,而不是抽象的、絕對的。”我們的民主必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必須是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體制改革的可持續性是指政治體制改革要符合我國在具體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規律。

三、統籌兼顧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法論指導

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復雜、艱巨、龐大的工程,必須照應到方方面面,使各方面互相適應、互相配合、互相促進,才能推動整個工程的順利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強調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這就為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一)要統籌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在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之間,制度決定和制約著體制的發展走向,而體制作為制度的具體體現,又制約和影響著制度優越性的發揮。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建立起來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歷史的選擇,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必須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政治體制改革是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絕不能背離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背離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改革就離開了正確的政治方向而失敗。我們要改革我國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

(二)要統籌局部與全局、個別與一般的關系。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人口眾多,由56個民族構成,情況復雜。雖然經過30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地區的經濟狀況、生活水平、文化教育和民主意識等方面有較大提高,但各地方建設民主的條件和因素依然相距甚遠。同樣一個改革舉措,在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要求很迫切,很容易推行;而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地區,群眾反應淡漠,缺乏推行的現實基礎。同樣一個改革方案,有的社會階層、群體強烈期待和擁護,而有的社會階層、群體則強烈反對和抵制。因此,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必須嚴格遵循、深刻體現和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統籌兼顧,不斷提高政治體制改革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三)要統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政治體制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穩定是政治體制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需要穩定的環境,穩定是國家的最高利益,穩定壓倒一切。“政治體制改革很復雜,每一個措施都涉及千千萬萬人的利益。所以,政治體制改革要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過程中,自覺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結合起來,以政治穩定保證改革發展,以改革發展促進政治穩定。

(四)要統籌借鑒西方政治文明的積極成果和反對全盤西化的關系。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文化是需要我們學習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包含著人類社會共同的文明成果,因此,它的某些觀念、形式和方法,有我們可以吸收借鑒的地方,但吸收和借鑒應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能簡單模仿、全盤照搬。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民主應該適合自己的國情,“西方民主那一套我們不能照搬,中國的事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辦。”

政治體制改革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實質要求,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得又快又好。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