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執政理念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3:00:00
導語:黨的執政理念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執政理念是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對自身執政活動的總的勾畫和設計,是執政黨用以指導整個執政活動的根本原則,直接反映的是執政黨的執政宗旨、奮斗方向和終極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在選擇上更為科學,在內容上更為豐富,并隨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深入推進不斷得到發展。梳理這一過程,研究這一理念的轉變,對于現階段完善黨的執政理念、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意義都很重大。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科學選擇;豐富發展
執政理念是一個執政黨全部執政活動的價值取向,直接反映的是這個執政黨的執政宗旨、奮斗方向和終極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在選擇上更為科學,在內容上更為豐富,并隨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深入推進不斷得到發展。
一、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黨對自身執政理念的艱辛探索: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1949.10-1978.11)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還處在局部執政的條件下就對自身執政的理念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民主新路就是當時條件下相對比較成熟的最初構想。這一構想以人民享有民主為取向,以人民民主參與為途徑,以人民民主監督為機制,以形成人人負責、具有活力、富有效率的政治局面為目的。它的提出為我們黨取得全國執政地位后采取什么樣的執政方式執好政、服務好人民、建設好新中國創設了理論前提。
自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前,代表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認真分析了我們黨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及我們黨的執政宗旨、奮斗方向和終極目標,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即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的理念,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型政權。由于這一政權以人民為主體,主要考慮的是人民的需求,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使我們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三大改造”的可喜成績和“一五”計劃超前完成的輝煌成就,建立起強大的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創設了良好條件,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之后,我們黨在探索適合我國的建設道路時,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看來不正常的現象。為了糾正錯誤,消除隱患,提早解決和消除這些現象,永遠保持黨和國家政權的純潔性,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大民主”思想,即廣泛發動人民群眾,采用“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形式來達到上述目的。由于“大民主”思想直接排斥了我們黨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領導,嚴重沖擊與破壞了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迫害了一大批熱心于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的知識分子和寶貴人才,扭曲了國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它的形成及其在現實中的實踐,使我們黨的執政理念發生了重大失誤,并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沒有轉變過來,沒有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最終導致了“”十年內亂的發生,對我們黨、國家及社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二、真正民主思想的回歸及充分發揚民主理念的確立:改革開放到黨的十五大之前
(1978.12-1997.8)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黨領導和支持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這次討論,沖破了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為“”的結束奠定了思想基礎,也重新確立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實現重大轉變與良性發展提供了條件。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1]。他說:“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因為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彼€提出創造民主條件需要重申“三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民主的具體范疇,鄧小平指出,不但要發揚政治民主,還要發揚經濟民主;不但要講集體民主,還要講個人民主;不但要講民主形式,還要講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最后他強調說:“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2]可見,鄧小平在這里談的民主,就是讓黨員干部、人民群眾享有真正的民主。鄧小平通過多方位、多層次的闡述和在推行民主過程中的“撥亂反正”,使民主的本位角色實現了回歸,使民主的重要性得到了彰顯,使民主的作用得到了加強,這為真正的民主在實踐中實現健康發展拓寬了道路。
1979年3月,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又一次強調了民主的重要性:“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盵3]在這里鄧小平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的極端重要性,闡明了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實際上也是指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前提。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首先和主要表現在經濟上,即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同時也表現在政治上,即充分發揚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4]因此,他一再強調指出,繼續努力發揚民主是我們黨今后一個長時期堅定不移的目標,這個目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也指出:“高度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之一,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5]以鄧小平的這些思想為指導,民主就作為黨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線中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總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確定下來了。在這一理念創設的良好的社會氛圍之下,我們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路線,并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執政任務方面,提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在執政內容方面,把發動群眾停產鬧革命的“大民主”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執政思路方面,實現了從“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到講團結、求穩定、謀發展的轉變。黨的執政理念的這一歷史性飛躍迅速帶來了黨執政事業的新局面,黨的執政能力也因此實現了新的飛躍。
在黨的十四大上,黨中央再次強調要發展好民主,實現好民主。但是,如何實現與發展這個目標呢?我們黨順承鄧小平的思路,提出了發展民主必須加強法制的方針,這為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的方略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不斷推進:黨的十五大到十六屆四中全
會之前(1997.9-2004.8)
黨的十五大在重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的同時,明確提出了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黨中央已深刻地認識到,“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6]。
十五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實行依法治國,就是要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項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實行依法治國,就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總結我們黨的執政經驗,明確提出執政黨建設要解決的兩大歷史性課題是提高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不斷增強拒腐防變、抵御風險的能力,并強調這是長期執政的黨應有的最基本意識。后來,他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時,突出強調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強調要加強執政黨建設,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積極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這說明我們黨對自身的執政規律有了準確把握,對自身的執政理念有了切合時代要求的發展。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代表黨中央又一次強調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們黨一定要“發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盵7]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制定一切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依法治國既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的基本方略,又是黨的重要執政理念。它的提出,是對人治和黨治等不合理治國方式、治國理念的摒棄,表明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實現了根本性轉變。這一理念的提出和實踐,既使人民享有充分民主有了可靠的保證,又使我們黨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有了重要保證。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推動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增強了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四、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三位一體執政理念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三大規律”
有了準確的把握: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2004.9—)
以十五大確立的思想為指導,我們黨對如何執政、為誰執政、怎樣執好政等問題的認識越來越科學、理性、深刻。在十六大報告繼續強調依法治國方略的基礎上,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共產黨執政的規律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其執政理念也隨之由依法執政單向度思考向追求高水平、超效能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多維度轉變,標志我們黨在執政理念上實現這一深刻飛躍的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
2004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主要探討了如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問題。全會指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要通過全黨共同努力,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成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執政黨,歸根到底要成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永遠保持先進性、經得住各種風浪考驗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8]這次全會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三位一體的新型執政理念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根本目標第一次被明確提出來了。
在黨的十七大上,代表黨中央又一次重申了這一理念。他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為了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9]。
科學執政強調了執政的合規律性,解決了如何執好政的問題;民主執政強調執政的人民性,解決了為誰執政、依靠誰執政的問題;依法執政強調了執政的規范性,實質上是解決了按什么程序、以什么為保障執政的問題。三者的統一就是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茖W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目標的確立標志著黨對于新形勢下的執政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使我們黨對在新的歷史時期怎樣執政的重大命題有了更加明確而準確的把握,在執政方式上實現了質的飛躍。
五、思考與啟示
通過上述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豐富和發展過程的梳理歸納和評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其一,執政理念的演變是與中國共產黨對“三大規律”認識、把握的科學程度、準確程度同步推進的。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闡釋,到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我們黨對其有了科學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但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對社會主義應該怎樣去建設,我們黨如何執好政,其規律是什么,我們黨認識并不是很清晰,或者說我們黨還沒有從把握規律性的高度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失誤,以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一些國家執政多年的黨下臺的慘痛教訓使我們黨認識到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共產黨執政的規律比弄清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更為重要,因為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是一種必然,而由誰領導推動其發展就是一種偶然。對我們黨來說,怎樣把偶然變為必然——由我們黨引領我國人民走向共產主義,而不是別的黨或別的組織,就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其關鍵就是搞清楚怎樣執政、為誰執政等一系列問題。
其二,執政理念直接決定執政方式及其績效。執政理念屬于意識的范疇,是執政方式的內化形式;執政方式屬于行為的層面,是執政理念的外在表現。執政理念是否科學、理性,直接決定了執政方式是否合理、正確,而其衡量、測評的標準就是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執政理念的發展和豐富歷經了一條“理性回歸——單向度思考——多維度發展”的軌跡;與之相隨,執政方式也經歷了“發揚民主集體決策——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演化過程。
其三,執政理念的創新必須圍繞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而進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盡管是黨中央以制定政策、文件的形式提出來的,但是都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不管是解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之間矛盾判斷的重新提出,還是集中力量盡快地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任務的制定,抑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確認,都是如此。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就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10]。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也是圍繞實現這一宏大目標來確定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再犯錯誤,才能保證始終不偏離當前的主體任務,不做無謂之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促使我們既定的各種目標早日變成現實。
其四,執政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是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對自身執政活動的總的觀點和看法,是執政黨用以指導整個執政活動的根本原則。不管其表述方式怎樣,但是其核心思想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即解決好為誰執政、靠誰執政、怎樣執政等根本性問題。對于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是我們黨全部奮斗的最高目的,始終是我們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原則。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盵11]切實把人民群眾的愿望、需要、利益放在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關注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作為黨執政的根本宗旨、最高目的和最大價值追求,才能贏得人心,凝聚人氣,齊聚人力,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使社會和諧的宏大理想和國強民富業興的宏偉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1][2][3]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44,146,168.
[4]劉序明.從民主新路到民主執政[J].攀登,2006(4).
[5]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下):1183.
[6]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上):31.
[7].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02-11-14.
[8]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2004,8.
[9][10].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16.
[11].在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3-12-26.
- 上一篇: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輔導報告
- 下一篇:十七屆四中全會的學習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