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艱苦奮斗精神價值意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6 03:33:00
導語:堅持艱苦奮斗精神價值意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艱苦奮斗優良傳統價值意義
論文摘要: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價值意義。
艱苦奮斗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傳統美德,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快地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繼續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價值意義。
一、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據統計,在1996年到2000年的5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8.3%,2000年更是躍上了1萬億美元的新臺階。此外,2000年末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1655.74億美元,成為繼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儲備國。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小康社會。到2003底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并且,從現有情況預測,我國今后10年仍將保持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到2010年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將進人世界前幾位。但是,在勝利面前,我們絕不能驕傲自滿。正如同志指出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必須長時期艱苦奮斗的要求。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發展不平衡的小康,這僅僅是邁進了小康社會的門檻,而且還偏重于物質消費水平,與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還有很大差距。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別之大,是世界其他國家所少有的,少數地區人口溫飽問題甚至還沒有完全解決。以經濟收人為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標準,人均收人不到2000美元為低收人水平;人均收人不到300美元的為絕對貧困狀態。1995年7月17日,世界銀行公布人均財富統計的192個國家中,我國被列在第162位,處于貧困國家不丹與老撾之間。我國還屬于低收人國家。2003年3月19日總理對記者們說:“中國13億人口有9億農民,目前沒有擺脫貧困的有3000萬人左右,這是按每年人均收人625元標準計算的”,“如果再增加200元,農村貧困人口就是9000萬”。這說明絕對貧困狀態仍然未能消除,建設小康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目前人均收入狀況來看,已經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否還需要繼續艱苦奮斗呢?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時就明確指出:“越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要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即使將來我們國家發達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也不能丟”。從各國現代化的歷史經驗表明,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美元至3000美元左右的時期,往往是風險最大的時期。這個時期,人們的利益需求已被完全喚醒,但能夠滿足人們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又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利益差距產生效率,但差距過大,社會階層、群體和地區之間分配上的不平衡,又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的穩定。在這樣的基礎上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沒有謙虛謹慎、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就難以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所以說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仍然需要靠艱苦奮斗來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
再者,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黨中央再次強調“兩個務必”,是因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任務還很艱巨,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還很多。激烈的國際競爭給我們帶來了嚴峻挑戰,國際反華勢力對我們進行分化、西化的圖謀一刻也沒有放松過,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國內經濟形勢雖然很好,但勞動再就業的形勢不容樂觀。社會上各種思潮交錯,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仍然在侵蝕著我們黨員干部的思想。因此,在歷史發展的今天,為了能更好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二、只有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才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艱苦奮斗要經常講,要年年講,月月講。因為它是我們黨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的法寶。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們的看家本領,是我們時刻都要堅持和發揚的。只有艱苦奮斗,心中裝著人民群眾,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保持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增強抵御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才能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對我們每個黨員干部來講,艱苦奮斗,既能鍛煉一個人的意志品質、增長才干,又可起到警示作用,讓人自強不息,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當我們的事業順利發展的時候,想一想艱苦奮斗,心里會更加平衡,意志會更加堅強。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黨中央強調“兩個務必”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起來,在行動上要真正體現“兩個務必”的精神,以保證我們黨的政治本質。任何時候,只有始終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一出發點和歸宿,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心里時刻裝著人民群眾的疾苦,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甘愿做人民的公仆,時刻不忘黨的宗旨,我們才能擺正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人民才能相信我們,依靠我們,才能愿意和我們心連心,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才能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永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在部分黨員特別是少數領導干部中形式主義嚴重,強調奴性統治;不講科學,好大喜功,生活奢侈糜爛;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現象嚴重。所有這些,都嚴重地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與時展背道而馳的。同志曾經指出:“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發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克服一些黨員干部存在的問題,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繼續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對黨的期望。
三、艱苦奮斗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動力
回顧歷史,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正是在堅持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的情況下發展壯大的。可以說,沒有艱苦奮斗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就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沒有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早在建國前夕,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建國后,我國進行了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靠的是艱苦奮斗。而且我們的開國領袖同志依據我國當時的國情一再強調,要使我們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要使我國更快地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為此提出了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方針。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到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和提高。鄧小平同志敏銳地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的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技、文化都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堅持黨的作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在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以后,新形勢新階段,艱苦奮斗的精神也得到了繼續發揚。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所面臨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人民總體已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來說是低水平的;相對于我國東西部人均收人狀況來說是不平衡的,甚至是不全面.的。我們的一些黨員干部開始出現了脫離群眾,急功近利,鋪張浪費的現象;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有滋生蔓延之勢。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在西柏坡講話時指出:“必須看到我們取得的成就只是在偉大征途上邁出的堅實的一步”,“我們要走的路還長得很,我們肩負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很多,我們必須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把艱苦奮斗上升到關系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因此,可以說,艱苦奮斗是能夠保證我國長遠發展的原動力,是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的決定力量。
縱觀歷史可以看出,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為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在極其艱難困苦的環境下英勇奮斗,譜寫了一曲艱苦奮斗的壯麗篇章。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的艱苦奮斗,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更應該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光榮傳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只有繼續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發揚光大這一優良傳統,才能繼續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才能永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也才能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只有繼續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才能使我們的各項事業取得進步,從而進一步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價值意義。
- 上一篇:學院英語系畢業生思想匯報
- 下一篇:高二團員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