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三題求解淺談論文
時間:2022-08-11 04:43:00
導語: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三題求解淺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價值教育需要
論文摘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原則有三個重要的問題未能引起應有重視,即結合的價值體認問題、結合的切入點問題、結合的情感保障問題。筆者認為結合的關鍵在于尋找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有賴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動中的激發自我教育的需要,還要以雙方良好的情感情緒為保障,歸根結底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轉化成青年一種生存方式和自我發展的內在需要。二者結合,實現青年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真正得以確證。
如何加強和改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已經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證明,教育者的建構性主導功能要與教育對象的自覺自為、能動積極的自我教育相結合才能使整個教育過程富有成效。近年來,從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向度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既符合現代教育理論,又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應該對這一原則進行理論上的挖掘,充分揭示該原則的全面價值意蘊所在,闡明它的操作意向,使它充分科學化、明確化。在此,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活動,我們傾向于將教育者的教育活動視為他人教育而展開下面的論述。
一、“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價值體認問題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結合的價值是什么呢?明確這一問題具有恒久性的意義。
人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教育最終要解決的是人的發展問題。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也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實質是在承認任何教育的最終途徑都是通過“自我教育”的基礎上,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對學生的教育變成其內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實現主體自我教育為主體所接受,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實現,教育的價值才得以體現。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發展人的素質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根本價值指向就是不斷提高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并成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會主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達到的結果是青年群體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青年個體的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凸現培養“合格建設者”、“可靠接班人”,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等價值的同時,更強調提升青年的德性和精神境界的精神價值。其價值核心是青年自身內在的價值體現,是青年作為人才體現出的價值,是青年的素質全面發展的價值。
我們知道,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結合其實是一種境遇性的交往式存在方式,尤其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它愈來愈顯示出它的平等性、開放性、對等性、民主性、主體性色彩,舊式的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教育模式已經逐步地轉化為相互辨識、相互交往、平等互動,最終達成一種“視界融合”的教育取向和習慣。
當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針對性較差,實效性不強,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忽視了青年的主體性存在。實際上青年較為成熟的主體意識客觀上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開展主體性教育,而且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未完全成熟,青年的主體性也還有待進一步培養、引導和發展。
所以,“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根本指向在教育對象身上,通過他人教育啟發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意識,他人教育要為自我教育準備必要的客觀條件,使教育對象在開放、多元、變動不居的教育環境中依據教育者所傳遞的價值觀進行自我選擇和自主建構,并對自己的選擇切實地承擔選擇的責任。“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價值應該是:培養教育對象自我教育意識、自我教育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意向和動機,努力培養教育對象的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價值標準,在多元化的開放社會中對自我進行積極負責的精神建構和身心發育,這也是一個人真正實現精神成長、永不衰竭的動力所在。說到底就是.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成長,為了學生的成人成才。
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是行為的根本動因,沒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觀動機,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積極行為。培養青年自我教育意向和動機.關鍵在于培養和激發教育對象思想政治需要。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融求知需要、求證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于一體的一種需要”。在校青年又都具有“青年意識與行為的未定性與二重性”的明顯特點.迫切需要來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解釋和說明的介入,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最佳結合時機,如果教育者抓不住這一時機,或者教育的針對性不強、解釋力不足、說服力不強、作用力度不夠,就會造成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消退和疲軟。
長期以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強制灌輸“宏大敘事”話語體系,忽視從需要中找到與之相一致的契合點;教育活動與學生生活世界隔離,有意無意回避現實問題,造成學校與社會的反差,形成滿足需要的假象;“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缺乏互動;忽視學生自身實踐體驗,把“掌握”等同“認同”;把終極目標作為起點,忽視學生個體差異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泯滅了人的旺盛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使之荒蕪化,同時也使人誤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在“紙面上的”重要性,其實是可有可無的。事實證明“有為才有位”,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長期無所作為,其重要性和地位都會受到損害。
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切人點問題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者的對接時,重心和動力是什么的問題、切入點是什么等問題是一個被長期遮蔽起來了的重要問題。
激發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切入點。現在我們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富有實效性,關鍵在于針對性,即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針對需要的現狀開展教育工作。這就要求,開發和利用一切能夠有效滿足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教育對象需要沖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認知成分和情意成分。只有這樣才能為自我教育準備條件,激發起教育對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因此,只有研究教育對象的需要,支持并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正當合理的需要,豐富和發展他們的健康需要,疏導和轉化他們的不合理需要,力爭與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渴望和訴求在性質上同構并完全契合,才能有效地保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對接和溝通,才能使二者順利地實現教育內在矛盾轉化環節的順利鏈接而不致于“掉鏈子”,才能保證寶貴的教育資源不被浪費掉、糟蹋掉,才能保證教育時機不被延誤。
有學者經過長達2O年調查研究,總結出青年的需要理論(1℃O理論),即青年的需要基本分為三類:成才需要(Needfortalent)包括專業學習、追求真理、榮譽與自尊和道德修養等;成長需要(Needforgrowth)包括充裕物質、藝術欣賞與娛樂、愛情、鍛煉身體和友誼等;服從需要(Needforobey)包括遵守紀律、勞動與衛生和師生感情。這三類需要的相對強度,由強至弱依次為:成才需要、成長需要和服從需要。這說明,青年關注成才、滿足成長、兼顧服從,需要層次向“自我實現型”轉變。針對青年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了被接受的現實可能性,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協同動作。
1.滿足青年成才需要,推進以德育為首位的素質教育。高等教育已從以前單一的重傳授專業知識轉變到今天的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注重提高素質。這正符合青年日益增長的成才需要。“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青年首先要學會做人,因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學校以育人為本,育人以育德為先。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為滿足青年不斷增長的成才需要,我們必須全面實施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幫助學生全面成才。
2.確保青年成長需要,促進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為保證青年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如能正確引導青年對物質需要的滿足方法,則有利于我國目前的經濟建設,更好地引導青年以積極的方式投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潮中。青年對屬于成長需要的愛情和友誼的需要上升,這是人的基本需要,但作為教育者,應當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友誼觀,不能因此耽誤學業,耽誤成才。針對青年對藝術欣賞與娛樂和鍛煉身體的需要下降,我們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下功夫,把高雅藝術引進校園,在積極提高青年思想政治素質的同時,提高青年的身心健康水平。
3.提高青年服從需要,強化對遵紀守法為基礎的法制教育。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教育人們知法、守法、用法。我們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強化法制教育的內容,要使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法制化。遵紀守法是青年的一個基本素質,但我們在強調青年遵紀守法的同時,更要注意保證規章制度的有效性,這是規章制度得以實施的根本。
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保障問題
筆者認為,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雙方的情感問題,是個瓶頸問題,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者能否結合和持續結合的保障。因為,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情感情緒因素,雙方動機方向契合程度,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實現程度和質量都有影響。情感融洽,契合度越高,共識部分越多,教育過程就越積極,結合效果也越好,教育者的教育意圖完成得也越充分,教育對象的教育需要也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也就都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反之,“情感抗拒”,結合會產生隔膜,發生阻斷,使教育質量、教育過程大打折扣。
因此,必須重視交互主體性原則,以引導和服務為載體,構建雙方平等與親和的情感,杜絕“情感抗拒”。
交互主體理論認為,交互主體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單純主體的姿態把其他主體當作單純的客體來取得其他主體的認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達到對其他主體的改造。所謂主體性,就是指作為認識主體在處理外部世界關系時表現自覺性、選擇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德國的胡塞爾認為,主體之間不能是一種因果關系,同時也不應該是一種純粹形式邏輯推理關系,而是一種“同情”關系。嚴格說來,科學的教育行為中并不存在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兩背式主客體關系。因此,我們對待他人不能采取自然主義的態度,而要采取互尊、互愛的人道態度,在交互主體中把自我與他人放在完全獨立平等的地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實際上是教育者與學生之間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過程。只有兩者的積極性都得到充分調動,才能杜絕雙方的“情感抗拒”現象。因此,要創造熱愛、向往、仰慕、親切、和善等有助于教育過程正向運動的情感情緒,避免厭惡、鄙夷、憎恨、提防、生冷、抵觸等不利于教育過程正向運動的情感情緒的出現,使教育過程“喜人”而不是“煩人”。而最主要還是取決于教育者以真誠、飽滿的教育熱情地做好引導和服務。
1.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將社會意識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意識,但教育者不能將其觀點、立場移植給學生。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長期以來都是以教育者的教導、解惑為主,學生缺乏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過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此,作為教育者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自己觀察、比較、思考、判斷和選擇,自主地調節自己的作為,在生活實踐中完善自己的品格。我們要多給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機會。面對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存在一些消極的傾向,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和批評,而應該積極幫助引導。不能板著面孔對其大加訓斥,而應該認真分析學生產生這些認識的社會原因和主觀原因,并努力尋找端正學生思想認識的理論和現實依據;更應該給學生講清正確分析、看待各種社會現象的方法,積極引導學生的自我認識向更深層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越強,其學習的主體性表現就越充分,其探索的欲望就越強烈,學生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教育為自覺探索。公務員之家:
2.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是有選擇的,都會從自己的需要、興趣出發進行選擇。教師要尊重、關心學生的各種需要,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體現國家、社會對學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須把握學生的興奮點,對于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要重點講解和積極引導,即要主動抓住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正面教育學生;要針對社會消極現象,正面引導學生;尋找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如學生的自身發展問題、就業問題,耐心開導學生,幫助學生解答一些疑難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吸引力。
3.在教育方法的選擇上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創造性是學生主體性最顯著、最重要的體現,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往往以教育者自居,把學生推到單純接受教育、聆聽教誨的位置上,缺乏平等相處、平等交流的氣氛。教師經常采用“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方式進行教育,習慣于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強加給學生,容易使學生對教育產生逆反和敬而遠之的心理。因而,就要一改過去教師高高在上,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一種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平等、民主的教學和教育氛圍。教師應允許學生提出質疑,允許進行激烈爭論或心平氣和交換意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愛好、習慣,真誠地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自身思想品德存在的問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馬克思主義觀點和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并使之主動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受熏陶和鍛煉,直接體驗人生和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教師可根據教育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通過了解各行各業取得的偉大成就來感受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正確性,并以客觀、理智的態度來對待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消極、腐敗現象。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提高競爭意識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因此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分析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需要沖突之所在,啟發、催生、鞏固學生的自我教育需要和愿望。“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神韻和氣息就會在感情融洽、情緒平和、互相理解、相互欣賞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朝我們大家走來。
- 上一篇:影響國內學生成績原因論文
- 下一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切入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