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社會保障制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02:51:00
導語:民族自治社會保障制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
論文摘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實現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長治久安和各族人民的健康致富,其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是重中之重。要加快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必須在分析研究現存問題的基礎上,采取如下有力措施:加快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經濟發展;構建具有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制度;加快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擺正政府在發展社會保障事業中的地位;挖掘民族傳統文化動力,以推動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進人20世紀80年代,我國積極探索并大力推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從總體來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如果進行橫向比較,如同經濟發展存在著地區差異一樣,社會保障水平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社會保障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一‘個撰踢馬環節,是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形勢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事業現狀分析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社會保障建設依賴于國家社會保障建設的大環境,經歷了從建立到不斷完善的艱難歷程。目前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城鎮建立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陽‘三條保障線”制度;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農村牧區部分地區也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農村牧區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這些社會保障方法在促進經濟增長、縮小地區貧富差距、增強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因歷史、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影響,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問題依然嚴峻。
1.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失衡,農牧區社會保障權利嚴重缺失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整體上即是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模式下建立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相對農村發展的速度較決、內容較齊全、實施也較完善,基本上覆蓋了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方面。但在我國廣大的農村,還有7.8億的農民基本沒有社會保障,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嚴重滯后,農民缺醫少藥的狀況還很突出。而此種社會保障權利的嚴重缺失,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農村牧區地區更為明顯。“據統計,2004年全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年末參保人數為5382.6萬人,而五個少數剮矣自治區參保人數為275.5萬人,僅占全國的5.12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農村牧區地區,社會保障側奴蹄蜷澎臍、救災和優扶安置、五保贍養等方面有所體現,且也主要是基于刊蒯敞區和農業、牧業的特點而有鏘雄腳喇定的。
2.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保障能力低,社會保障資金缺口較大
社會保障主要有兩大系統,即資金保障系統和服務保障系統,而當前制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發展的瓶頸是資金保障系統。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大都處于“老、少、邊、窮”地區,區域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有些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剛剛不久,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社會集資能力低,個人刻寸能力低。地方財政也基本上是“吃飯財政,,,面對龐大、沉重的社會保障,地方政府基本上處于力不從心的境地,見表i0
可以看出,除廣西外,其他四個自治區拐沛血和社會福利救濟費、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和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均已接近或超過當年財政收人的一半,西藏更是達到92%。近幾年各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雖在發展,財政收人也在增長,但相對脆弱的財政狀況要提供支持社會保障需要的大量資金還有困難。
3.社會保障事業建設的地方立法滯后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社會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有一整套法律法規來加以規范,用法律來對社會保障所涉及的各種關系進行調整。這幾年,國務院雖然先后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人大也頒布了《勞動法》等一系列與社保有關的法律。但是目前,我國整體上還沒有形成專門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基本法律,有關社會保障的規定是由勞動、人事、衛生等部門有關職能制定的。而國家專門社會保障法的缺失直接導致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立法失去了應有的參考與根據。加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本身發展的落后性也導致其地方社會保障立法與我國較發達的東部地區相比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社會保障工作在許多方面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圈To公務員之家
4政府系統內社會保障職責劃分不明確,多元利益主體多頭管理
當前,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社會保障基本制度框架雖已形成,但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仍處于政策選擇和制度完善之中,對各參與主體的責任劃分缺乏明確界定。中央政府與各自治地方政府職責劃分不甚清晰,仍存在著“統放不分”的現象。2001年國家便正式在遼寧啟動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卻仍未能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的省級統籌。目前養老保險僅在吉林、遼寧等幾個省份實行省級統籌,全國近2000個統籌單位內基本形成的是各自為政、區域自治的無法連接、協調和共濟的分割格局。我國的勞動、民政、衛生、工會、人事以及保險公司等多部門參與到社會保障領域,也形成了多頭管理、業務之間互相重疊、制定標準五花八門、部門之間相互掣肘的現象。在多j研吐益主體的多頭管理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基本上是政府行為,民力漢組處于被動地位,他們}}i亥體系月纖勾的影響力很小(王思斌認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至今還稱不上是一個系統,而只是各部門社會保障制度的機械聚合。這種特點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亦有呈現。
二、加快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事業的特殊性、重要性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作為我國一布川待殊的行政單元,其在自然地理、人文背景、經濟基礎、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使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各個方面的發展呈現出自己的特點。很多在內地發達地區很容易實施的社會保障措施和政策,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由于受諸多特殊因素的影響,難于有效實施。探索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的特殊性、重要性,對建立適合于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具體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社會經濟生活、促進各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祖國邊疆的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的穩定與社會保障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事業是社會的穩定器。目前全國80%的少數民族是聚居在了全國最為貧困的西部地區、祖國邊疆地區。在國家確定的592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中,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不含西藏)就有267個。在甘肅20個民族縣中被國家和省列為貧困縣的就有12個。如果這一群體的合法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得不到一定的滿足,就會引發少數民族群眾的不滿,影響整個社會的正常秩序。社會的穩定、人類的安全有賴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社會保障事業是最大的積德事業,是并}J國利民的基礎。西部大開發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在聚精會神搞經濟建設這種意識形態的指導下,民族地區穩定被置于十5}重要的地位。這樣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社會保障事業的穩定功能也就被合理地凸顯出來。公務員之家
2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落后的經濟與杜會保障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事業是加快其經濟發展的需要.雖然歷史上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各民族創造和發展了各自頗具特色的經濟生活,但因受政治、自然條件等的制約,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生產力水平較低,且發展極不平衡。經濟發展是政府社會保障功能得以加強的堅實物質握茹出,經濟發展的落后,對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政府社會保障服務的影響最大:社會保障資金短缺、需救助人口多、災害抵御能力差、應保項目多等等。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有充足的財力支持政府社會保障;同時,只有政府提供了充足優質的社會保障服務,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補關系。
3.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落后的社會發展水平與杜會保障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在教育、科學技術、醫療衛生和公共管理等社會發展水平方面比較落后。"2002年,西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有312個縣尚未實現‘‘兩基,,,占西部未實現‘兩基,縣總數372)個縣的84線。2003年少數民族特困地區,傳染病、地方病發病16.95萬例,占總人口的1%。K200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對區域科技能力的剎略新疆(26)、西藏<31)、寧夏<23)、內蒙<27)、廣西(24)、青海(29)、四川(17),5個民族自治區和幾個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省份禾限實力體處于劣勢。‑}z]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缺少管理人才,觀念落后,導致其社會化服務和社會化管理的能力很低。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落后的社會發展水平要求其更要加弓晏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4生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特殊的自然環境與社會保障
自然環境對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政府社會保障服務的影響非常明顯。一般來說,經濟社會發展愈滯后,政府社會保障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就愈大。從自然環境來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大多地處邊睡并多以山區為主,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多,自然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暴雨、雪災、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自然環境嚴酷,使其生產效益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大,不確定性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說明,其對社會保障的需求要大于其他地區,尤其瀏寸牧區社會保障是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社會保障的重點,在社會保障中不能缺少}f%衣牧業災害的保險。公務員之家
5.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特殊的宗教文化與社會保障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有好多民族是全民信教,信仰宗教的人數較多。作為宗教文化不管是叨附宗教,都教化州門棄惡揚善、幫助危灘之人。例如,伊斯蘭教就有人們繳納“費杜熱”來資助貧困之人的教義。宗教方面的這些意識對提高民族地區社會保障能力,擴大保障范圍有積極作用,應該加以發揚和利用;同時,民族地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質導致民族地區內部團結抵御風險的群眾基礎較好,應該加強內部的互助合作,共同應對風窿3]。
- 上一篇:冠心病臨床診治措施探究論文
- 下一篇:新課程下語文興趣培養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