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民工政治文化與當代政治發展
時間:2022-09-02 11:14:00
導語:透析民工政治文化與當代政治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農民工現象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一個特殊的政治現象。在農民工歷史的和現實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反映他們精神世界的農民工政治文化直接影響著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進程。源于農民的農民工政治文化具有雙重性,對政治發展的影響也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當前要努力消除農民工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消極影響,塑造農民工現代政治文化,推動我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上個世紀8O年代后期以來,農民工及其大規模流動成為當代中國令人矚目的社會現象。農民工是中國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村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農民工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國家經濟建設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以及相關制度安排,使農民工問題成為當代中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農民工群體和農民工問題的產生影響并改變著他們原有的政治文化,影響著我國政治發展的進程。
一農民工問題的由來
(一)農民工:一個帶有歧視性的尷尬的稱謂
農民工是指具有農村戶口,有承包土地,但不從事農業生產,主要在非農產業就業,依靠工資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員。其中,“農民”是指其戶籍和社會身份,“工”是指他們從事的職業,可見,農民工既是農民又是工人,既不是農民又不是工人。由于農民的身份,他們履行著農民的各種義務,雖然職業是工人,卻享受不到真正的工人享有的各種保障與權利;他們生活在城市,戶籍在農村,身份是農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和權利;他們是現代城市的建設者,國民財富的創造者,卻承受著城市居民的歧視和與他們的收入不相符合的城市生活成本。
(二)農民工的產生以及農民工問題
1.“農民工”的產生
農民工的產生淵源于中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建國后,我國制定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型發展戰略,為了為工業化積累資金,出于對過度城市化的擔憂以及控制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需要,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并建立了制度以及統購統銷制度,由此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先后出臺的一系列相關制度,固化了這種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中,“農民”不僅是一種職業身份,還是一種經濟身份、政治身份、法律身份和社會身份。
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使我國的農民階級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大的分化。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了改善自己的經濟生活狀況,開始向城市轉移。可見,農民工是傳統的戶籍制度與自由的市場制度相結合的產物,沒有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就沒有農民工;沒有傳統的舊體制束縛,同樣沒有農民工,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農民工,淵源于中國傳統的城鄉分割體制。
2.農民工問題
凡勃倫認為,“制度是以往過程的產物,是適合過去的環境的,因而也決不會同現在的要求完全一致。”作為在建國初特定歷史條件下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與市場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產物,農民工特殊的社會身份、建國初特定制度安排的慣性以及心理觀念上的慣性相互影響和作用,便產生了農民工問題。一些文章中稱農民工為“城市邊緣人”、“兩棲人”、“弱勢群體”、“沉默的大多數”,這些稱謂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即農民工的生活處境及在一些方面遇到的不平等待遇。農民工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們所得到的回報卻與他們作出的貢獻之間有著太大的差距。首先,在物質生活方面,他們承擔著城市最危險、最臟最累的工作,卻只拿到甚至拿不到自己微薄的報酬。據深圳市勞動局企業員工收入分配課題組1995年對114家國有企業的調查顯示,在相同崗位上,外來工工資每月800元左右,而有深圳戶籍的員工每月工資2500元左右;除了工資待遇的巨大差距,拖欠農民工工資引起農民工極端行為的事件也屢現報端;另外,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的缺失,也使他們處于弱勢地位。其次,在政治上,由于二元戶籍、身份的限制,他們不能參與城市政治生活,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加上農民工自身維權的意識和能力有限,致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由于我國是屬地管理體制,農民工的流動性也使他們基本的政治權利無法行使,處于政治冷漠甚至“無政治”的狀態。第三,在社會生活方面,由于戶籍限制,他們始終是城市的邊緣群體。背井離鄉,精神上也遭受著苦悶、無依無靠和心理失衡之苦。他們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弱勢地位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他們的政治文化。
二農民工政治文化及其對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中所形成的。人們在過去的經濟中形成的態度類型對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強制作用。政治文化影響著各個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映。”本是農民的農民工群體,隨著他們面對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的變遷,其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一)農民工政治文化
農民工的政治文化是農民工在歷史和現實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中形成的,是歷史傳承和現實生活在農民工精神世界的反映。農民工的政治文化包括農民工傳統政治文化和農民工現代政治文化。
首先,農民工傳統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其隨社會環境的演進也需要一個過程。農民工來自于農民,是農民身份和工人職業的統一體身在城市卻難以融入城市生活,所以農民工傳統政治文化也就是農民傳統政治文化。徐勇教授認為,農民是一個特殊的具有雙重性特點的階級,其傳統政治文化也具有雙重性,概括起來就是“對皇權無限崇拜而又極力疏遠的二元情感;逆來順受與官逼民反的矛盾心態;均平與特權觀念共存一體的雙重人格。”這種農民傳統政治文化也可以稱作臣民文化。進城的農民工仍然沿襲著這種傳統的政治情感、矛盾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人格。但是隨著生活環境和處境的變化,會有兩種不同的政治文化表現出來并指導他們的政治實踐,或者是“敬而遠之”的基本政治態度,或者表現為極端、暴力方式的政治行為。其次,農民工現代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的萌芽。農民工是一個流動性很強的過渡性群體,他們從農村進入城市,不僅僅是居住地的遷移,職業的變更,更是思想文化的飛躍。“城市改造著人性,……城市生活所特有的勞動分工和細密的職業劃分,同時帶來了全新的思想方法和全新的習俗姿態,這些新變化在不多幾代人的時間內就使人們產生了巨大的改變。”進城的農民因為流動增長了見識,獲得了豐富的社會閱歷,降低了他們的保守性和封閉型,其小農意識和分散性也逐漸為分工協作的生產方式所改變,對新事物的接受性和對社會變遷的適應性增強。在都市文明和先進文化的熏染下,他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傳統性削弱,現代性不斷增強。“農民流動本身就是一所培養農民現代性的大學校。”在流動過程中,農民工不斷受到城市現代公民文化和思想的熏陶,公民意識和公民文化不斷提升。公民意識的強化和公民文化的形成,是農民工積極參與政治社會生活的關鍵因素。
(二)農民工政治文化對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
首先,農民工傳統政治文化對政治發展的影響。農民傳統政治文化是一種地域性的“臣民文化”,它所形成的是逆來順受、政治冷漠、沒有獨立人格的“臣民意識”和“敬而遠之”的政治態度。這種臣民文化使農民工成為城市中“沉默的大多數”,加之他們“兩棲人”的實際生活狀態,造成對政治的冷漠和政治參與水平的低下。當社會矛盾壓抑到一定程度時又會以一種非制度化方式、激烈的極端行為表現出來,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這種“敬而遠之”的政治態度、“臣民意識”、矛盾積聚到一定程度后產生的極端、暴力的政治行為、非制度化的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不但影響政治穩定和政治參與水平,而且造成農民工對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和認同危機。
其次,農民工現代政治文化對政治發展的影響。農民工現代政治文化即農民工公民文化,是人的主體性和獨立性的回歸,是理性的加強和自信的建立。“公民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保持民主政體有效運行的一般動力來源”。人們的政治主體意識的增強,政治價值觀念日益世俗化,政治心態日趨理性化,表現在政治參與方面則是主動、理性的參與,有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從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穩定。但是,實現農民工政治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塑造農民工的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識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農民工公民文化的塑造
推動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的變革,加速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消解,是塑造農民工公民文化的制度根本。
首先,改革我國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促進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消解。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消解的最終目標是農民的解放。取消戶籍壁壘,才能消除農民工身份的尷尬與社會地位的低下,才能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和公民權,從身份符號上體現平等與公正。其次,建立健全利益表達渠道和訴求機制,引導農民工理性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減少社會矛盾的激化和集聚。再次,健全分配、社會保障以及社會福利制度,關注農民工的政治權利及切身利益,切實維護農民工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權利,給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和享受改革成果的機會,逐漸縮小貧富差距,最大程度地體現社會公平與公正,培養和增強農民工的主體精神和法律意識,增強自信心及社會認同感。
第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為培育公民文化提供良好政治環境。按一般發達國家的經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發展與公民文化的形成存在一種正相關關系。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開放性、自主性、競爭性以及契約精神。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過程,必然是一個促進我國社會從“身份制”向“契約型”的轉變的過程;是一個形成并增強公民的平等性、開放性、競爭意識以及獨立自主性的過程;是一個利益多元化,公民政治心理不斷理性化的過程。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形成的農民工群體,其平等意識、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自主參與意識等必然得到加強。另外,“民主”一詞內含著主權在民、權力制約、公民參政等思想,“法制”的目的在于維護公民權利,實現公平與正義。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為培育公民文化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第三,推進政治社會化進程,培養具備現代公民基本政治人格特征的人,是形成公民文化的重要途徑。政治社會化是指一個社會內政治取向和社會模式的學習、融合、傳播、繼承的過程。對于農民工,首先要進行系統的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識、公德意識、權利意識以及法制觀念等,提高他們的政治法律素質。其次要進行職業技能教育和崗位培訓,這是實現對農民工公民教育目標的經濟基礎。通過教育使他們有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能力和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從而提升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意識。在這種先進公民文化的推動下,公民現代性的提升必將促進當代中國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穩定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