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學社會心理效應

時間:2022-06-04 10:57:00

導語:政治心理學社會心理效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心理學社會心理效應

一、激勵機制與統戰工作

統一戰線工作的任務是要實現大團結、大聯合,那么,團結和凝聚社會各階層人士、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調動他們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新的力量,勢必成為我們黨的統戰工作的一項戰略重點和新的增長點。依照心理學的觀點,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就要激發人的動機,從而誘導人的行為,使其發揮內在潛力,為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而努力,也即激勵。激勵理論是政治行為研究的核心問題。激勵,是政治行為的心理動力,它是開啟行為的鑰匙和按鈕。每個按鈕都對應著某種行為,因此,每個人都需要自我激勵,需要得到來自團體、組織和同伴等各個方面的激勵和相互之間的激勵。為了實現統戰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就不能不注意對激勵理論的運用。通常,激勵表現為外界所施加的推動力或吸引力,激發成自身的推動力,使得組織目標變為個人的目標。任何一個個體的行為都必然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或刺激,這種刺激和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消化和吸收,會產生一種自我的內在動力,從而使個體被動接受的“要我做”轉化為積極主動的“我要做”。這種“自動力”越強大,行為也就越發的積極主動,反之亦然。然而,這種自我動力也離不開個體自身的因素。同樣強度的影響或刺激,對于不同的個體所產生的“自動力”很有可能是強弱懸殊的,進而對每個人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人們產生這種“自動力”的基礎就是自身需要的被滿足。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生理需要,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如自尊、地位以及歸屬感的需要。早在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就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將人們的各種強烈程度不同的需要劃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在統戰工作中,想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就要了解各個工作對象的各種需要,并設法去滿足他們的需要,建立各種激勵機制,否則,就很有可能影響最終目標的實現。

(一)目標激勵和獎勵激勵

2007年底,上海市松江區委統戰部在總結統戰工作時就感到,基層統戰工作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統戰工作者缺乏激情。針對這種情況,松江區委統戰部提出了“快樂工作法”[1],注重目標激勵,在實際工作中強調最高目標與最低目標,讓大家在規定的限度內快樂的工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建立健全成果評估體系和獎勵激勵機制,把快樂工作狀態和成效與提級晉職、先進評比、獎金發放、福利待遇等掛鉤,讓大家分享快樂帶來的工作成就感。上述例子是一種目標激勵和獎勵激勵相結合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激勵者確立的目標要因人而異,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這樣才會有吸引力。努力后的成功效應,不僅是來自容易的工作獲得成功,而且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以達到成功的境地,完成政治工作的同時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而獎勵激勵,或者說表彰激勵,可以起到樹立典型、弘揚正氣,積極引導人們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自2010年起,每年都由中央統戰部主辦“民營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優秀案例評選”活動,以深入挖掘并集中宣傳一批率先轉變發展方式并做出突出成績、取得成功經驗的民營企業典型,為黨和政府促進民營經濟和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為民營企業轉變發展方式提供經驗借鑒和輿論支持,引導和幫助民營企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實現更大作為。在上海市社會工作黨委的實踐工作中,也開展了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表彰活動,形成了全國、市、區縣三級表彰機制,鼓勵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新階層人士;在“兩新”組織中評選“黨建之友”,鼓勵支持黨組織開展工作的新階層人士。

(二)榜樣激勵

通過上述評選和表彰,不但可以積極宣傳人們的先進事跡及其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幫助其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擴大社會影響,而且還起榜樣激勵的作用。在戰爭心理學中,榜樣激勵是指以指揮者自身的行為,用表率的作用來激勵人們的斗志和士氣。古代兵家都十分重視榜樣的激勵作用,如《尉繚子》中就說過:“故戰者必本乎率身以勵眾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立則士不死節,是不死劫則眾不戰。”[3]還有“將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也,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利;其心動以疑,則支節必背。夫將不心制,卒不節動,雖勝,幸勝也。非攻全也。”[4]這就是說只有將帥身先士卒,才能使士卒聽從指揮,如同指揮四肢一樣。那么在統戰實踐中,通過樹立典型帶動和引領他人,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近年來,金山區在非公人士中廣泛開展了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建工作者、優秀黨建之友、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勞動模范、領軍人物、杰出青年等推薦評選活動。[5]這些獲得表彰的人能起到示范、引領和帶動的作用,從而發揮從眾效應的優勢,使更多的人向這些典型靠攏,向我們黨所引導鼓勵的方向發展,激勵各方面人士為社會做貢獻的積極性,合理滿足他們的政治訴求。

(三)口號激勵

“一個有力的口號比起一枚重型炮彈的威力有時甚至要大千百倍。”[6]———斯大林曾經深刻地說明了口號激勵在戰爭中的作用。口號激勵,是指通過提出言簡意賅的口號來鼓舞人心,激勵士氣。運用口號激勵士氣,關鍵在于選擇適宜的口號和適當的時機。例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動,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大禍,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向著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賣國賊展開神圣的民族革命戰爭,首先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以后,又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口號,不論什么人,什么派別,什么武裝隊伍,什么階級,只要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都應聯合起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戰爭。1948年4月底,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中國共產黨為動員全國各階層人民實現建立新中國的光榮使命,了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五一口號”得到了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他們發表宣言、通電和談話,并接受邀請奔赴解放區,與中國共商建國大計。在“五一”口號的帶動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這是我國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發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標志著各派和無黨派人士公開、自覺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標志著各派和無黨派人士堅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義的道路,標志著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制度建設揭開了新的一頁。[7]

(四)情感激勵

《孫子兵法》中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論述:“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說明只有將帥對士卒懷有深厚的情感,對他們關懷和厚愛,甚至像父母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才能真正地贏得人心,激勵士氣。《尉繚子》指出:“夫勤勞之師,將必先己。暑不張蓋,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后飲,軍食熟而后飯,軍壘成而后舍,勞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師雖久而不老不弊。”[8]如果指揮者不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不能吃苦在先享樂在后,他們之間就不可能有感人的心理聯系,士兵們也就不可能保持昂揚的斗志。在統戰工作的實踐中也存在著同樣的道理,我們通過各種談心、座談活動、心理疏導、走訪慰問等,搭建人際心理信息的聯系,從而促成了人際心理效應的發揮。此部分將在下一節詳述。

二、人際心理效應與統戰工作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9]“人的本質并不是人的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這里所說的“社會聯系”和一切“生產關系”,歸根到底都表現為建立在生產關系上的人際溝通和人際關系。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揭示了人際關系與人的本質的聯系,提供了正確的人際關系理論。人是需要交往的,每個人都渴望精神上的寄托和組織上的歸屬;人是需要合群的,每個人都想尋求知音,希望被他人所關心、注意和同情。通過交流各自的信息,訴說各自的喜怒哀樂,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人際心理需要。在統戰工作中,人們通過彼此間的人際心理信息溝通,促進相互之間思想感情的交流,產生親密的情感,從而增強統一戰線的凝聚力。

在統一戰線工作中,無論是老年人、中年人或青年人,都有通過溝通來聯絡感情的心理需求。對老年人來說,更是不可忽視的生活動力源泉之一。如果工作中缺乏對老年人的人際溝通和情感交流,或老年人之間缺乏這種溝通與交流,就會使他們倍感空虛、抑郁和寂寞,還會促使腦細胞萎縮。對中年人來說,加強同志間的情感交流,也是促使其事業成功的因素之一。當他們在事業遇到困難而感到苦惱時,同事間一句暖人的話語,一個親切的舉動,都能使他得到情感的滿足,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而受到鼓舞。對青年人來說,積極的人際心理溝通,健康的情感交流,會使身心受到強烈的感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特征。另外,注重心理疏導和心理安撫,及時排憂解難,充分發揮人際心理效應的優勢,還可以促成人們保持良好和平衡的心態。如在少數民族工作中,上海市長寧區程家橋街道黨工委長期堅持四必訪制度,做到社區民族同胞患重病、骨干生病、特困家庭、下待崗必訪。同時對現有52位少數民族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展開了調研,長期堅持關愛老人的“牛奶工程”,讓每位80歲以上的少數民族老人每天免費享受一瓶牛奶。街道發揮校區統戰干部、民族聯分會骨干、樓組長以及少數民族黨員的獨特優勢,相互結對實施關心照顧。他們按照民族工作制度,對新入住民族同胞送去問候和聯系服務卡;每季度都對困難的少數民族同胞予以關心,節假日送上問候;每年制定“一月一活動”計劃,積極開展社區民族活動,特別是每年春節前夕,堅持舉行社區來滬少數民族團拜會活動;同時,街道依靠兩級民族服務網絡,通過定期走訪,召開居代會、少數民族利益訴求座談會,定期發放少數民族問卷調查表,全面了解他們的困難與憂愁。

通過這些活動不僅進行了人際溝通和情感交流,而且還增加了民族之間的聯系與友情。而中共松江區委統戰部則通過心理疏導和心理安撫,在拉近人際心理距離的同時,還提高了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大家在遇到具體問題時能夠保持心態的平衡。如舉辦心理講座、開展談心活動、開設網上心理咨詢等方法,促成大家的健康心態。在此基礎上,注重就事論理解心結,針對金融危機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沖擊,邀請政策專家、政府領導講應對策略,引導統戰工作者認清形勢、樹立信心,從容應對;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了解情況,加強引導,幫助大家樹立信心;深入走訪臺、僑資企業,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針對部分家庭和個人實際問題比較突出的情況,主動進行心理安撫,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針對一些同志渴望進步卻又心存迷茫的情況,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他們克服盲目攀比心理,調整積極工作的心態。此外,如2011年10月1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向各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通報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12]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以梁亮勝為團長的香港廣東客屬社團聯合總會訪京團全體成員。[13]這樣的通報和接見都滿足了被通報、被接見人士的政治訴求和人際心理需求,使他們感到自己是我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再如10月20日,在天津舉行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云林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的第七次會談,延續了兩會協商為兩岸促合作、為民眾謀福祉的基本宗旨。[14]通過深入協商,不僅互通了信息,還加強了兩岸的經貿往來,更重要的是在人際心理上增進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這將有助于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真誠愿望,推動兩會協商取得新的更大成果。人際心理效應還可以帶動合力效應的產生。“合力”在力學上是指若干個力同時作用于一個物體所產生的總的作用。而這里所說的“合力”,是指人的力量、能力的有機結合。我們通常所說的“團結就是力量”,也是這個道理。進行統一戰線的人際心理溝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時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這個總的目標而奮斗,就會產生合力效應,增大整體的力量,使1+1>2。從橫向溝通來看,統戰的各項工作、各部門、各統戰群體以及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理順,內耗消除,變得融洽、親密,創造民主、團結、互助的心理氣氛,就會形成統一戰線的強大內聚力。統一戰線對各方面的吸引力越大,各方面努力進取的力量就越大,這個整體的合力效應就越顯著,整體力量也就會大為增強。否則,各方面之間關系緊張,內耗嚴重,就會產生“負合力”,影響整體效應的發揮。從縱向溝通看,統一戰線工作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上下一致,齊心合力,為這個目標的實現而奮斗;同時,整體的奮斗目標也不排斥各部門、各群體、各成員單個的奮斗目標。事實上,每個成員對各自目標的不懈追求,成了各自人生的動力。關鍵是要盡量使個人的小目標與整體的大目標一致起來,并且使個人能夠自覺地選擇與整體目標相一致的目標。這個問題解決了,就能真正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實現整體效應。

三、社會傳播效應與統戰工作

我們黨的統戰工作的一個關鍵就是轉變統戰各方面的態度。改變態度,是要把設計好的信息傳遞給目標對象,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信息的傳播以產生改變態度的效果,這就涉及社會傳播效應的應用。這里所說的社會傳播效應,包括大眾傳播效應和人際傳播效應。

(一)大眾傳播效應

在傳播學中,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體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專業化的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活動。以電視媒體中主持人傳播為例,其大眾傳播效應使得受眾很容易把主持人和其所在節目及所在媒介自覺地結合在一起來記憶。例如一提到吳小莉,第一反應就是鳳凰衛視,一提到李瑞英,就會想起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這其實就是主持人傳播中的大眾傳播效應所起到的效果。正因為主持人傳播中具有這種傳播效果,在媒介產業化轉型和發展的今天,打造品牌主持人和品牌欄目也就成為各個媒體爭相效仿的手段,特別是自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節目成功之后,各個電視臺爭相模仿這種以打造品牌欄目和品牌主持人為宗旨的營運手段。[15]在統戰工作中,同樣可以以打造品牌產生大眾傳播效應。如上海市長寧區華陽社區綜合黨委就著力于打造黨建工作品牌。其成立的“心靈之約”俱樂部,以“心靈之約”為主題品牌,開展了“心靈之約、情牽華陽”、“心靈之約,牽手長寧———青年拓展訓練”等大型交友類活動。同時,“心靈之約”品牌還參與了區社會工作黨委、區黨員服務中心和街道舉辦的各項大型活動,引領著新社會階層從年初的“歡樂在華陽”———元宵節活動、“三八”婦女節,到年中的科技節、讀書節、社區運動會,至年末的“紅色箴言革命詩歌吟誦會”、“多媒體之夜”等等,在“兩新”領域形成了“活動一次、輻射一片、帶動一批、深入一層”的效應。[16]這種大眾傳播的品牌效應在對新僑人士的統戰工作中也將發揮優勢。上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在探索新時期為代表性人士做好服務工作的新方法的過程中,就試圖以項目化運作加強與僑界代表性人士聯系,為新僑提供事業發展平臺。他們嘗試通過“資源整合、項目動作”的方式,通過“項目帶動型”,逐步形成“項目———品牌———機制”的僑聯工作新的發展模式。通過這種項目化運作,一方面有利于僑聯品牌的建設,提升僑聯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更好地適應新僑人士所具有的實現社會價值的需求,滿足了其一定的心理需要,也能促使僑聯工作更具發散性,活動空間更加廣闊。[17]上述例子中不僅運用了大眾傳播的品牌效應,而且還涉及人際傳播效應,注重對代表性人士的統戰工作,通過他們帶動其所屬群體以及群體之間的統戰聯系。

(二)人際傳播效應

統戰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關鍵是做好其中骨干分子和代表性人士的工作,重視他們作為個人在人際傳播效應的發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思想上、感情上尋找交融點,通過他們與一般社會群體成員之間的人際傳播,關注彼此間的利益訴求、思想傾向,從而正確引導、發揮統戰各方面的積極性作用。如上海市長寧區北新涇街道黨工委在文化團隊建設上,就積極培養統戰代表人士。他們利用一些重大節慶活動的契機,集中舉辦社區文體團隊展示活動,給予各族各界文體骨干以展示的機會,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同時還積極吸納引導少數民族、僑界等統戰人士優秀代表參與到活動中去,形成了文化活動的良好氛圍。由于這些代表人士的帶動和引領,充分發揮了人際傳播效應的優勢,使得更多的統戰人士參與到各種活動中。特別是在世博期間,平安志愿者、交通志愿者、綠化志愿者等隊伍中無不活躍著統戰人士的身影,他們默默為社區、為世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18]針對網絡這種新媒體的出現,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宣傳處也試圖利用人際傳播的效應,打造網絡統戰主力軍。他們團結網絡傳媒界領軍人物,擴大網絡統戰有生力量。要把互聯網作為統戰新領域,團結一批網絡傳媒業的精英人士、信息工程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等,建立聯系溝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