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學下的思政教育
時間:2022-08-10 03:37:55
導語:文化哲學下的思政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熏陶者,任何人都無法脫離文化環境而生存。文化可以塑造人、改造人。新世紀的教育進入了一個文化時代,文化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價值維度。從文化哲學的視角探究具有文化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思政教育研究途徑與方法的創新,而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學術視域與發展空間。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學視角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說過:“任何時代、任何民族,哲學都始終居于核心地位,是文明的活的靈魂。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是各種文化形態生長的土壤,是其根基所在。”文化的精神,教育的精神最根本地體現在其哲學理論之中。從文化視角研究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哲學理論基礎。
(一)思政教育具有文化特性人是文化的動物。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表明了人既是實踐的人又是文化的人。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是因為人在本質上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都是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知識,形成意識,從而從一個生物人變為一個文化人。“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過程實質上就是文化教化人的過程,也就是創造人自身的過程。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有著緊密的必然聯系,剖析這種聯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蘊得到彰顯,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背離的狹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抽象,具有更多的文化感染力,充滿著新的活力。
(二)文化具有思政教育功能人的一切文化生活,在一定意義下都可為道德生活的內容。文化是思想的載體,以精神、觀念等因素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實質上是文化執行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體現了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耦合性。從文化哲學的高度來探究具有文化特質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闡釋。這讓我們認識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思想性”,文化在多層次上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則在價值上主導著文化的發展方向,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關懷。
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哲學思考的現實意義
正視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面對新時期、新環境、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眾多挑戰。諸多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文化危機”,譬如大學理念的缺失,大學精神的落寞,大學責任的弱化等。高校文化日益衰落,其重要原因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少,文化哲學底蘊低。因此,從文化哲學層面解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豐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哲學底蘊,就成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經之路。
(一)文化哲學引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的地域民族,總是以文字語言、創作藝術、倫理道德、法律制度、社會習俗等文化形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譬如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哲學意蘊就有很大不同。總體而言,西方文化哲學強調人的獨立精神和進取精神。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哲學體系中,則提倡“天人合一”,人與萬物的和諧共處,忽略人的獨立性和競爭性,重視培養人的群體意識與奉獻意識等;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三觀的形成還與人所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識水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密切關系。一般而言,人們的價值觀念在大學期間會基本定型,中學期間形成的三觀,通過大學的思想政治與文化教育,會作出適當的調整,最終形成比較系統的價值觀念體系。
(二)文化哲學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與實踐能力人是文化的動物,人類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文化。文化哲學作為一種理論,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由于各自成長歷程中的文化教育環境不同,高校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存在差異。不同的文化熏陶,導致學生行為模式的不同,也必然意味著學生間實踐能力的高低不同。正如文化哲學理論總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表現出來,高校大學生的言談舉止、實踐能力也深深地受到高校思政文化哲學教育的影響。提高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才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之在。
三、推進文化哲學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
從根本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教育、啟迪、培養、塑造大學生的系統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就是以文化為媒介與載體,通過文化的教育功能來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現如今,面對著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內涵衰落的危機與挑戰,我們必須要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建設,從文化哲學層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一)高度重視高校文化環境建設要加強和改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要加強對文化的探究與引導,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文化環境是由人創造的,但同時它又反過來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很看重文化氛圍的營造,注重文化熏陶的作用。要建設良好的高校文化環境,我們一是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多去圖書館閱讀一些經典書籍,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管理控制好學校主要的文化場所;二是要堅決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入侵,面對多元的文化,多元的價值,我們要根據理性判斷,創造進步、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建設整潔美麗的校園環境,激發學生的歸屬感與榮譽感;三是要組織豐富多彩的高校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考慮到大學生的文化接受傾向,指引大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我們要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創造出美好的促進大學生進步和發展的文化環境。
(二)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民眾文化素質的高低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榮辱興衰的關鍵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承擔文化素質的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培育和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高校首先要保證大學生獲得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當然,文化素質的提高不是僅僅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文化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層任務,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是實現塑造優秀高校大學生的基礎與前提。
(三)充分發揮文化哲學的思政教育作用當代社會處處充斥著多元文化,高校必須發揮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用主流的文化感染和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要向學生傳授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要求的價值觀以及相應的道德修養、法律規范等,以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要充分發揮文化哲學思政教育的功能,一是要把思政教育寓于文化活動中,使大學生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余,在輕松愉快的休閑氛圍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增強思想政治意識,調動參與實事的積極性;二是發揮博客飛信、校園報刊雜志、話劇廣播等輿論交流工具對人的影響作用,強化大學生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三是要適當地調整大學生的文化心理,引導他們的認知方式,生活習慣與價值取向。考慮到學生的情感接受度,從心理層面潛移默化地促進其健康樂觀地生存和發展。總而言之,就是要積極發掘文化本身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創新內容滲透到文化中,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實踐發展。高校是哲學與學術教育最理想的棲息之地。它繼承了傳統文化,保護著現存文化,創造著未來的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更應站在文化哲學的高度,來指引大學生生存與生活的方向,促進我們教育的長遠持久發展。
- 上一篇:學院共青團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