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與群眾工作的理論與實踐

時間:2022-09-09 08:16:53

導語:黨的群眾路線與群眾工作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群眾路線與群眾工作的理論與實踐

一、黨的群眾路線群眾工作的理論基礎

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理論,是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發展建設國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產物。90多年來,黨的重要領導人曾對其進行了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理論概括。群眾路線的概念是1928—1929年間最早提出的。1929年,起草的《紅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會議決議》中,第一次概括了群眾路線,提出要在黨的軍事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1943年,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闡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觀點。這使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具備了成熟的理論形態。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的觀點,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組織工作中的根本問題”。1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鄧小平還多次提出: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是黨順利地完成改革開放以及各項任務的重要保障。鄧小平把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看作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黨執政的基礎和保障,創新了這一理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1989年,在《為把黨建設成更加堅強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而斗爭》中提出:“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是我們黨根據黨的性質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創造的一種科學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2002年,在黨的十六大上進一步提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這把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在2006年慶祝黨成立85周年大會上提出:“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無往而不勝的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法寶。”這把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提升到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戰略地位,實現了與時俱進。黨的十八大報告,對于新形勢下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務,提出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2013年,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上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兩年以來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既彰顯了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理論的影響力,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了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理論。

二、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實踐經驗

建黨以來,在理論的指導下,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實踐,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寶貴經驗。第一,高度重視是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實踐的基礎。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始終高度重視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偉大實踐,使之貫穿于工作全過程。第二,與時俱進是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實踐的動力。我們黨根據時代的變遷,人民群眾所處的歷史環境和自身狀況的變化,能夠不斷適應新形勢,拓展新途徑,使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實踐與時俱進,永葆生機和活力。在革命時期,黨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緊緊依靠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新中國。在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黨依然堅持這個優良傳統,使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整體實力不斷增強。第三,注重創新是黨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實踐的要求。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不斷創新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內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實踐方法,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建黨初期,黨開辦了工農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工農人才,為北伐革命勝利作出了貢獻。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黨堅持開展土地革命運動,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建立后,黨不斷結合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調整方針政策,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和發展生產力上,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前進。第四,完善制度是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實踐的保障。黨不斷建立健全關于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的各項制度,從政府轉變職能到對干部作風的要求,都出臺了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如《黨員聯系群眾工作制度》等,確保群眾工作接地氣、落到實處。

三、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面臨的挑戰

當前,國際社會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干部和群眾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干部脫離群眾和群眾訴求難以滿足的現象屢見不鮮。為此,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第一,群眾階層分化的挑戰。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職業結構單一,群眾工作容易做。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社會結構進行了深刻調整,社會分化越來越明顯。有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十多個階層的群眾主體。這些群眾主體由于貧富分化、價值觀念各異,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為此,給做好群眾工作帶來了困難。第二,群眾訴求多元的挑戰。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群眾的利益訴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多元化態勢。有學者指出,目前,群眾主要有六方面訴求:追求品位更高的經濟利益;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訴求;對強化民主和法制的訴求;對公共教育、醫療保障、養老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需求;注重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按照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水平,還難以滿足這些群眾利益訴求。第三,群眾工作方法陳舊的挑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社會上各種思潮和觀念互相交融和沖突,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挑戰,群眾尚未形成統一的價值取向,群體性事件激增。傳統的群眾工作方法,難以滿足群眾需求多樣化和高級化的現實,這要求群眾工作的模式要不斷創新。第四,干部脫離群眾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黨員干部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黨性觀念不強,宗旨意識淡漠,尤其是“四風”和不落實問題比較突出,偏離了堅持群眾路線的正確軌道。干部脫離群眾,不僅使黨的群眾路線得不到貫徹落實,而且會嚴重損壞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動搖黨的統治基礎。

四、新形勢下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的主要對策

第一,理念創新。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首先要解決好干部的思想理念問題,增強干部的宗旨觀念和服務精神。近年來,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在有些干部身上走形變味了。這些干部把自己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凡是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無論犧牲多少群眾利益都去做,無視群眾的訴求。為此,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首先要轉變領導干部為主體的思想,要以群眾為本,把群眾的需求放在主要位置,重塑干部的公仆本色。第二,方式創新。近年來,黨從對社會直接的行政控制,對經濟資源的直接配置方式,正向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的領導方式轉變。但是,由于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國際上沒有成熟的可借鑒經驗,黨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還尚未建立起科學的領導方式。為此,推進黨的領導方式創新,打破不利于群眾發揮民主作用的體制機制,兼顧不同群眾的利益關切,建立公正的社會分配格局,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起公平、正義、法制化的社會秩序,是新形勢下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的有力保障。第三,服務創新。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其核心工作任務是把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而言,就是對群眾的諸多合理訴求要及時進行回應和圓滿解決,使群眾真心支持和擁護黨的政策。近年來,黨一直致力于建設服務型政府和黨組織,使各級政府和黨的各級組織能夠維護和發展群眾的根本利益。目前,建立服務型黨政組織和機構,不僅要增強服務群眾的主動性,不搞形象工作和面子工程,切實解決群眾提出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而且要與群眾打成一片,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準則,使工作得到群眾的認可,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第四,制度創新。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制度約束是關鍵。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結合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在堅持群眾路線基礎上,制定了不同群眾工作制度,并使之落地生根,使黨的統治基礎不斷得到鞏固。目前,各級黨政組織應在黨的群眾工作制度基礎上,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建立更為切實可行的服務群眾的規章制度并認真貫徹執行,而且要作為干部考核的一項指標,為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的口號安上監控器,保證群眾工作的效果和質量。第五,方法創新。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要從密切聯系群眾,宣傳教育群眾,動員組織群眾,主動服務群眾,矛盾糾紛化解的方法上加以創新。群眾的訴求和利益要求都比較直接、具體。為此,堅持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要以人為本,使群眾工作見物見人,不能空對空。一般而言,工作中要告知群眾有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要明確解決問題的責任者和時間節點,不能敷衍了事。

作者:劉亞麗 單位: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