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14 04:23:37
導語: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堅持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宗旨的實現途徑,是黨作出正確決策和決策得到有效執行的重要保證。新形勢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尤為重要,群眾工作呈現新的特點,即群眾主體的多元性、群眾訴求的多樣性、群眾價值觀的多重性和群眾維權的自覺性。要深刻領會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的新要求,認真學習關于堅持群眾路線系列重要講話,發展群眾路線,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構建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的新路徑,建立密切聯系群眾、真心服務群眾和群眾監督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黨員干部要真心實意做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提高黨的科學執政能力。
[關鍵詞]群眾路線;長效機制;新特點;新要求;新路徑
群眾路線是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黨與群眾的關系是魚和水的關系。新形勢下黨的執政地位面臨新的考驗,要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須緊緊依靠廣大群眾,堅持群眾路線。新形勢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群眾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影響群眾思想和行為的因素復雜多樣,必須充分認識群眾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探索新形勢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的新路徑。
一、新形勢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的新特點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社會各階層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變化,維權意識日益強烈,參政、議政的愿望十分強烈,對社會公平、公正日益期盼,群眾工作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新形勢下堅持群眾路線,要充分認識群眾工作呈現的新特點,創新群眾工作方法。1.群眾主體的多元性。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管理體制的變更、經濟成分的多元化,改變了社會群體的構成,社會群體呈現多元化。原群眾的主體是以工人、農民為主,成分較單一。現社會群體出現多層次的變化,如:個體戶、私營企業主、民營企業的人員、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農民工和自由職業人員等,共同構成了群眾主體。社會各階層出現了重組,利益的分配發生了很大變化。群眾主體的多元性導致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增加了群眾工作的復雜性和工作的難度。2.群眾訴求的多樣性。群眾主體的分化、重組,使得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多樣化。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日益增多,每個階層對社會關注的角度不同,提出的訴求不同,追求的利益也不一致,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多樣化。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自身利益的維護、生態環境的治理、社會秩序的穩定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聆聽群眾各階層的訴求,協調各階層的利益關系,縮小貧富差距,防止社會兩極分化,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的成果,是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以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化迅猛發展,擴展了群眾訴求的渠道,群眾訴求方式快捷化、大眾化。社會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通過網絡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可以在短時間內尋求到廣泛的贊同者與支持者,在社會中產生巨大影響。在這樣信息開放的社會,能否及時、公正、客觀地回應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就顯得更為迫切。3.群眾價值觀的多重性。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如潮水般的涌入,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群眾的價值觀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不同的思想信仰交織在一起、價值取向多元化、道德倫理標準不同、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導致群眾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呈現多樣性,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并存。群眾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和自由,接受外來事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不同的社會群體,追求的物質利益不同,對價值觀和精神信仰的選擇也不同。對社會熱點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很難形成社會共識。社會主義思想的主流價值觀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4.群眾維權的自覺性。新形勢下依法治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我發展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追求,群眾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要求參政、議政的愿望日益強烈,他們關注民生工程、社會熱點問題,關心政府部門對社會突發事件的態度。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成為群眾維權的工具,群眾的呼聲傳播快,范圍廣,影響大,社會突發事件瞬間就會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如不及時回應,就會迅速被放大,嚴重影響黨群、干群關系,擾亂社會秩序。傳統的群眾工作方法不適應時展要求,近年來,社會矛盾尖銳,黨群、干群之間矛盾增多,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部分政府部門沒有根據群眾工作的新變化、新特點,及時轉變群眾工作的方法。
二、新形勢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的新要求
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呈現出新的特點,給群眾路線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及時進行分析研究,把群眾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1.認真學習堅持群眾路線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系列重要講話為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群眾路線指明了方向。指出:人民群眾是改革發展的根本動力,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進行改革;社會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在改革發展的成效檢驗上,要讓人民群眾來評判;密切聯系群眾,讓廣大群眾行使監督權,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全黨必須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黨的各級組織、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當好人民公仆。”①堅持群眾路線,必須高度重視群眾路線理論的創新,提高群眾路線建設的科學性,使群眾工作的理論更加貼近群眾。不斷改進和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對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的經驗進行及時總結。2.強化群眾路線的主體要求,是新時期群眾路線建設的新任務。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②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大膽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使每個人在努力創造個人幸福生活的同時,也為全社會的發展奉獻心力。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黨執政最大的優勢,脫離群眾,失去民心是黨面臨的最大的危險。新形勢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的建設,要以廣大群眾為主體,這是踐行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需要,也是端正黨風、反腐倡廉最有力的保證。各級黨員和干部要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確保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和諧穩定。3.干部作風建設的要求。新形勢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面臨新的挑戰,對黨員干部作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鐵還須自身硬”,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利益的關系。黨員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這是密切聯系群眾,增強黨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的核心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根本。指出:“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必須經常抓、長期抓,特別是要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③黨員干部,真正用好手中的權力,不去謀求自己的利益。“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決不允許在群眾面前自以為是、盛氣凌人,決不允許當官做老爺、漠視群眾疾苦,更不允許欺壓群眾、損害和侵占群眾利益。”④一定要自警、自勵,做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時候黨員干部都必須站在群眾的前列,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工作熱情、工作業績來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
三、新形勢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路徑
群眾路線長效機制建設要與時俱進,構建長效機制解決群眾路線的制度化建設問題,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有效保障。只有不斷加強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才能確保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1.建立密切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讓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政策的制定過程,參與社會組織管理過程,參與社會治理效果的評價過程,了解政府開展各項工作的思路與目的,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建議。一個好的主張必須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一項切實可行的好政策必須得到大多數群眾的認同,一套科學系統的好措施必須得到群眾的廣泛支持,才能得到落實,從而發揮其作用。政府部門的工作要始終回應群眾呼聲,體現群眾意愿,經得起群眾的檢驗。要建立健全社會調查研究工作機制,到基層走訪群眾和了解民情,虛心向群眾學習,主動向群眾請教。通過和群眾面對面的交流,真正了解群眾心里之所想、生活之所需,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最切身的利益問題。2.建立切實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群眾路線的核心是一切為了群眾,群眾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系黨和政府的形象。要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始終站在維護群眾根本利益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開展工作,最大限度地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習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①檢驗黨的工作成效的唯一的標準是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黨員干部必須把人民群眾作為決策的主體,黨在制定各種方針政策時,要真實反映群眾愿望,從人民群眾熱切盼望的具體事情做起,盡心盡力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要真誠傾聽群眾呼聲,把群眾關心的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重點,千方百計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只有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時刻關注百姓的生產生活,解決群眾最關心最實際的問題,才是真正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3.建立接受群眾監督的長效機制。群眾監督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和實踐,需要在群眾監督中不斷創新。指出:“如果管黨不嚴、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這決不是危言聳聽。”②監督是推進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保障,樹立監督意識,要主動接受監督,同時也要敢于開展監督。要不斷拓寬監督渠道,切實做到權力行使到哪里,監督就跟蹤到哪里,將黨員干部的一切行為置于黨紀國法和社會道德的嚴格約束之下,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其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充分依靠廣大群眾,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監督,有效地遏制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貪贓枉法等權力腐敗現象。要建立群眾評價干部機制,由群眾評價官員的政績、由基層評價領導班子的工作,只有廣大群眾才能真正對黨員干部的群眾路線是否取得實效作出客觀評判。4.創新群眾工作方法長效機制。在堅持和借鑒傳統方法的同時,必須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以更加積極、更加科學的方式做好群眾工作。“要改進和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民意調查等制度,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各種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呼聲,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把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一致起來,著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③要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各級政府與群眾聯系的熱線、聽證會、網上參政議政、民意調查等便于民意溝通的新形式。同時,群眾工作站、聯合接訪中心、行政服務大廳以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聯動等新的群眾工作形式,都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有效措施。
作者:楊榮 單位:淮南師范學院
- 上一篇:企事業單位信息化管理論文
- 下一篇:新傳媒環境反腐倡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