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時間:2022-06-06 03:04:11

導語: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1大學文化的深厚底蘊

大學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價值觀、培養目標、學校傳統、校風和學風、校園文化活動、師生行為方式以及大學的靈魂、本質,是亞文化的社會文化體系[2]。它堅持主導文化,來源于主導文化,不同于主導文化的異質性。大學文化是青年文化的分支,具有鮮明的特點,具有全面的學校文化教育,是通過整套的大學教育教學活動建立起來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知識體系、符號和建筑風格。從大學的基本屬性或基本功能來看,大學文化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在繼承、整理、知識交流和創新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大眾文化和社會文化或其他相關的、差異的,由此看出,大學文化是具有深厚底蘊的。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文化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能影響人們的思想、政治、思想和道德,符合現代社會和時代的思想行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人文精神向導已成為時代這個時代必備之精神,通過引導先進的大學文化建設,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在各式各樣的大學文化活動當中,靈活滲透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大學生充分幸福式體驗教育,享受大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學文化建設理論和形式的進一步升華,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思想政治教育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讓大學生在精神思想上對其完全認可,兩者互助互益,意義深遠。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要有創新精神,讓思想政治教育把文化、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如今,大學文化的核心精神弘揚的是黨的精神理念,以先進文化先進精神理念為指導,在大學文化的建設中,應當首先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大學文化精神理念的基準,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3]。

3大學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略

3.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在大學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思想政治教育不發生沖突,兩者要建立互助互益的關系,創新各種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大學活動,并能提供相應的理論指導。大學的文化不僅具有豐富的內容,同時在各個要素之間,還具有相互關聯的作用,所以在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時,也需要對活動進行統一,發揮教育的關聯作用,將大學文化的內容,轉變為具有社會實踐性的知識,為學生的行為作出引導。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引人大學文化,老師需要提供恰當的理論依據,對文化的制度、精神、物質、行為等都要相互協調。在大學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現了大學整體發展的核心理念,也凸顯了社會的精神和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中,學生要學習到以馬克思理論為基礎,完善自我的大學社會文化意識,升華自我思想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文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明確指出了馬克思的指導思想對我國大學文化占有重要的指導地位,對于掌握這方面的內容,學生應該多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多閱讀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升華自我人文精神思想和價值理念。3.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需要協調教師與學生的價值觀。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理想和不同的價值觀。在偌大的大學校園里,除了主流意識形態之外,非主流意識非常容易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這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識,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政治愿望[4]。在這種環境下,教師不在思想政治內容的簡單的錯對之分,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這些思想行為結合起來,努力在黨的領導下,思想內容,與黨和國家的利益更一致,這也可以在一定的大學發展中的作用。為了使文化整合,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建立一個共同的價值體系,通過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避免利己主義價值觀,使其價值觀發生某種變化,弱化矛盾,幫助學生有相同的價值觀,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5]。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方式總結有以下幾點: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內容上,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和創新所選知識,在學習中加入時事新聞、趣聞趣事、網絡視頻了解等來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興趣。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中,要讓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最好采用體驗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會。第三,每個同學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和遭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要綜合學生各項特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情況創設情境,讓學生發揮重要角色作用,并且也能通過不同的情境化來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3.3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建設。大學文化的形成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而師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積極性將對這一過程必然會產生影響。大學文化視閾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掌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尤為重要,這也是教師所要關注的一大重點問題,學生也渴望教師關注到這一點,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心理素養。學生比較希望老師能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課堂上利用慣性大學文化積極積累的內容,來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加強,讓大學文化建設與學生的思想政治相得益彰。這有利于真正體會到在大學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也能讓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產生精神和知識的碰撞,很多學生認為,教育環境可擴到戶外不要太局限于一個小空間,過于壓抑的教育環境容易阻礙大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老師也可嘗試在戶外上思想政治教育課,通過實際生活來調動學生本質性格,遵從學生的思想要求,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大學視閾下,讓學生思想和精神進一步升華。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文化視閾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大學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必經之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文化精神的弘揚有推動性的作用,更有助于升華大學生文化內涵,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趙社民.黨史文化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8):58-59.

[2]肖越.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1):195-195.

[3]陽素云,易海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的校園環境建設分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5):69-74.

[4]黃進.人文關懷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江蘇高教,2016(1):126-127.

[5]陳茹.文化自信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探究[J].高教學刊,2017(14):165-166.

[6]董俊輝.淺談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6):00267-00267.

作者:馬啟翔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