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時間:2022-12-24 03:33:19
導語: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延安精神是黨在革命實踐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理論成果,主要體現為共產主義的共同理想、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服務人民的精神宗旨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延安精神自誕生以來,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高校要把延安精神教育與“三進”工作結合起來,把延安精神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過程。
【關鍵詞】延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同志的這首詩篇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立下的豐功偉績。在歷史上,延安精神曾指引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為建設新中國而頑強拼搏。時至今日,延安精神又同新的歷史任務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弘揚延安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延安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從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抵達陜北起,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長達十多個春秋,其間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逐漸形成了偉大的延安精神,這是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體系與中國優秀傳統相融合的結晶,是黨的性質宗旨、路線作風、奮斗目標、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延安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內容,主要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核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本色。”[1]共產主義的共同理想、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服務人民的精神宗旨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僅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還從不同層面彰顯了延安精神與時俱進的鮮明特質。延安精神是革命戰爭年代以延安為中心的各根據地革命精神的總括性表達,形成之后一直在引領黨和人民奮勇前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又不斷豐富和發展。可以說,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是它的重要來源,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是對它的傳承拓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對它的創造性發展。
二、延安精神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增強社會主義信念,自覺擁護黨的領導,這是檢驗一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根本意義所在。”[2]黨中央和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要求高校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努力發掘和傳承優秀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以此作為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延安精神是兼具時代特質和民族風范的中國革命精神,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目標,是高校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四有新人的寶貴資源。首先,延安精神的靈魂——共產主義理想是全體學生必須始終樹立的政治方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多元化的信息傳媒載體不斷涌現,而西方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也不可避免地進入國內。受此影響,一些學生追求享樂,追崇物質,立場動搖,信念模糊,理想喪失。面對這樣的現實問題,延安精神所蘊含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恰恰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治方向指引與價值追求導航。因此,高校必須以延安精神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核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自覺擔負“四個偉大”的時代使命。其次,延安精神的精髓——實事求是是全體學生必須堅守不渝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路線是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并在運動時期確立,黨在革命時期和建設年代始終遵循貫徹,同樣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著力所在。應該說,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腳踏實地、知行結合,以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思考和解決問題,但在學生中確也存在虛浮自滿、主觀臆斷的情況,對優良學風的塑造和學生的學習成長產生不利影響。為此,高校要教育學生貫徹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了解國情,心系民生,從當前做起,從身邊做起,把個人的成才夢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書寫奮斗青春。第三,延安精神的宗旨——服務人民是全體學生必須堅守的初心使命。為億萬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勵著無數先烈慷慨赴死、舍身成仁。延安精神凝結著黨的初心和使命,而這也是大學生所應恪守的價值追求。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價值在哪里,時常令學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瞄準學生的思想盲區而強化價值導向教育,提高學生對各種不良思想的抵抗力,引導他們傳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初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延安精神的本色——艱苦奮斗是全體學生必須秉承發揚的優良作風。中國人民能夠從站起來、富起來到今天邁進強起來的新征程,就是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結果。雖然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使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當代大學生承載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重任,還必須教育他們保持自力更生的做人本色,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以務實的態度、自立的精神,圍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而攻堅克難。
三、延安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知、情、意、行是延安精神進校園的基本要素。“知”是對延安精神的認知,“情”是對延安精神以及革命領袖和共產黨人的情感,“意”是將延安精神培育的理信念和道德情感轉化為忠實踐行延安精神的道德意志,“行”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覺踐行延安精神。把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采取以下措施培養學生對延安精神的知、情、意、行。第一,著力通過課堂教學弘揚延安精神。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延安精神只有進課堂才能進頭腦。我國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五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政授課教師要把延安精神滲透到具體的教學內容當中,通過問題引導、例證解析、場景還原等方式,在課程內容中呈現延安精神的精旨微義,激勵學生追求真知、刻苦學習,幫助他們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弘揚延安精神。高校要按照延安精神的內容來規劃校園人文環境,積極構建以延安精神為主體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接受延安精神的影響、熏陶和感染。譬如,高校可以延安時期的革命先烈為題材,命名道路,塑造雕像,提醒學生勿忘革命傳統;舉辦人文歷史沙龍講座,邀請黨史黨建與政治理論方面的專家學者同學生面對面交流思想、交換觀點;開展延安精神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調動學生了解黨史、學習理論的熱情,促使他們體會革命精神的真諦;利用校園媒介宣傳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革命精神體系,播放一些革命歷史紀實影片,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延安精神的深刻內涵。第三,大力開展社會實踐弘揚延安精神。社會教育是教育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3]高校要以寒暑假和節假日為契機,組織學生開展革命史跡考察活動,充分利用各地的革命遺跡等形象教材,通過實地調研考察、革命人物專訪等形式,促使學生回顧當年轟轟烈烈的的革命斗爭場景,真實而客觀地了解黨在延安時期的感人事跡,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在艱難的環境中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偉大歷程,增加對革命歷程和延安精神的直觀認識與了解。第四,積極構建網絡平臺弘揚延安精神。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學生喜聞樂見的媒介途徑,開拓延安精神教育的新渠道。一方面,要設置“弘揚延安精神、繼承紅色傳統”等教育網站和板塊,將英雄事跡、戰爭史事、偉人故事等教育素材以專題形式予以凸現。另一方面,要利用網絡載體舉行紅色影片展映、紅色短信征集等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革命前輩的價值追求,明辨是非曲直。此外,還可以結合“清明”、“五一”、“八一”、“十一”等節假日,組織開展烈士陵墓網絡祭掃活動,使學生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禮。結語延安精神貫穿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路線、宗旨初心和作風品質,這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和生動素材。高校必須把延安精神教育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進”工作結合起來,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媒介等多種方式推動延安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出品學兼優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黃宏.延安精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
[2]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前言[M].北京:北京工業出版社,2005:59.
[3]王東樺,王非.社會教育學概論•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95.
作者:楊棟 單位:甘肅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
- 下一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