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討

時間:2022-07-13 11:14:13

導語:互聯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討

摘要:“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找到了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也遇到了互聯網這個“最大增量”。將“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適應與超越相結合的原則指導下,一方面自覺運用互聯網技術搭建溝通平臺、豐富工作形式,形成線上線下同心圓,凝聚網上網下正能量;另一方面自覺引領、主動調試,在“眾聲喧嘩”中唱響主旋律,在“亂象重生”中守住底線。

關鍵詞:“互聯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適應;超越

1“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變量”與“最大增量”

1.1“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最大增量”第一,互聯網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平臺和手段。總書記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應該溶解到食物中供人們吸收。互聯網革命中推出的網絡社交平臺和手段,例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具有方便快捷、新穎時尚等特點,深受青年歡迎,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鹽”融入食物的方式和時機提供了更多選擇。互聯網在豐富信息傳遞的平臺之外,還拓展了信息呈現的方式。圖文是利用圖文排版工具將圖片、文字組合在一起呈現信息的工具,實現信息傳遞的圖文并茂;微視頻是指通過視頻終端攝錄,上傳到互聯網播放的視頻,具有“短、快、精”的特點;H5新聞以可視、可聽、可觸摸、可參與的立體化方式呈現,讓信息更加直觀生動。除此之外,網絡流行語、表情包、唱吧、抖音、喜馬拉雅FM等個性化工具都成為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工具,也成為擴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平臺和手段。第二,互聯網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間和空間。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課堂本身有時間和場所的局限,輻射的學生范圍有限,以互聯網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慕課、課程直播等“互聯網+教育”模式讓教育走出課堂時間和場所的限制。近年來,隨著大學慕課的建設和完善,思政類慕課的影響力也逐漸呈現出來,顯示出“增量”態勢。例如:首都師范大學李松林老師在超星爾雅平臺上開放的慕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每學期選課學生超過5萬人次,累計選課學生超過34萬人次,課程資源輻射230所高校;清華大學馮務中老師開設的慕課《思想概論》借助網絡平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當前“網絡課堂”“線上互動”已經司空見慣,各級各類學校不僅僅是課堂教學,學生管理服務工作、科研工作、師生互動等都借助互聯網技術接續展開,這些都成為互聯網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時間和空間的最好證明。1.2“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最大變量”第一,互聯網信息主體從權威走向大眾,導致網絡空間“眾聲喧嘩”。“互聯網+新時代”的深入發展和融合,智能手機的多功能嵌入,讓人人都可以隨時進行信息的。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每個人面前都有了攝像機、麥克風、信息平臺和圍觀觀眾,與此同時,在已有信息的不斷復制和轉載中,信息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界限也日漸模糊。信息主體的多元化、大眾化導致網絡信息內容的魚龍混雜,也導致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訴求的多元。在這樣的信息傳播背景下,學生能接收到什么內容,如何思考這些內容都處于不斷的生成變化中,學生思想觀念的多元和多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變量”。第二,互聯網交往空間從現實走向虛擬,導致網絡生態“亂象重生”。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一方面便利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表達;另一方面也由于網絡空間的隨意性、隱蔽性導致網絡生態亂象重生。短視頻、抖音等互聯網產品互動性強,滿足了網民娛樂和表現自我的愿望,吸引了大批用戶。《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6月,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達到8.88億,網絡直播用戶達到5.62億[1]。巨大的用戶群體導致內容速度超過了人工、技術審核速度,增加了網絡生態監管的“難”。同時,部分網民素質缺位,在“流量思維”和利益驅動下,存在一味迎合低俗需求,低俗、虛假信息的現象。另外,用戶虛擬性的存在方式,導致內容質量不確定性,成為網絡生態監管的“變量”。從“大V”在微博互動中侮辱英雄的言論,到普通高校學生在微博辱華言論;從華裔網紅在視頻辱華到網紅在視頻中篡改國歌曲譜,另外,“標題黨”、網絡謠言、色情、暴力等網絡亂象一次次挑戰著道德的底線。這些現象既考驗網民的辨識力,也呼喚著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高校學生同樣處于網絡世界中,既有可能成為不良信息的閱讀者、轉載者,也有可能成為信息的者,在亂象重生的網絡生態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以及低俗化、碎片化、娛樂化等網絡治理“難點”問題作為“最大變量”挑戰著高校學生的辨識力,更挑戰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辨識力和引領力。

2“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適應

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9.32億,占所有網民比例的99.2%,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為23.7%[1]。學習、生活空間向網絡空間延伸,信息接收渠道逐漸轉為手機網絡,信息接受方式逐漸圖片化、碎片化是當前大學生信息接收的“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若要“順勢而為”,就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自覺搭建網絡平臺,用互聯網豐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2.1自覺運用互聯網技術,搭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臺,形成線上線下同心圓互聯網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延伸了“面對面”的平臺,增加了“鍵對鍵”的手段,讓溝通的平臺更多、效率更快、效果更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徐川創建微信公眾號“南航徐川”,作為溝通和引領青年的線上平臺,吸引了20余萬青年關注,回答學生疑問10萬余條,部分文章閱讀量達千萬[2]。“時代楷模”曲建武老師創建了微信公眾號“仍然在路上”,作為“在學生的心靈上耕耘”的平臺。除教師個人網絡平臺之外,各高校也紛紛搭建平臺,將思想政治工作向網絡空間延伸。中國人民大學創辦了第一個思政課微信公眾號“別笑我是思修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先后入駐“抖音”平臺;同時,各大高校分別入駐“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網絡課堂平臺。在這個過程中,變化的是溝通的平臺和溝通的方式,不變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聯系學生、走進學生,提升親和力和引領力的實踐,目的是形成線上線下同心圓。2.2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豐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凝聚網上網下正能量互聯網革命的深入發展,形成了微信、微博、抖音等新技術,這些新技術體格小、外形“微”,卻以可視化、娛樂化、參與度高、互動性強的特點吸引了青年群體的“圍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突破文字、語音、圖片的形態逐漸多樣化,出現了圖文、長圖、H5新聞、Vlog新聞、短視頻等表達形式。這些形式圖文并茂、形象生動、互動性強,深受青年歡迎。2020年國慶節期間,央視新聞推出圖文《丹心從來系家國》,將不同時代、不同職業的人群為祖國貢獻青春和力量的故事一一呈現,在國慶假、中國節的特殊時節推出,用節日話語承載思政教育內容,潛移默化影響著民眾。在2020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人民日報推文《那年,今日》,文中加入點擊互動,讀者通過點擊圖片,可以將那年炮火變為今日祥和,引導讀者在互動中感受學習,將思想政治工作的“鹽”與新媒體新技術相結合,配方新穎、工藝精湛、包裝時尚,讓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趣又有內涵。

3“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超越

3.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自覺宣傳、自覺引領,在“眾聲喧嘩”中唱響主旋律第一,堅持“內容為王”與形式創新相結合。“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應該看到,隨著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平臺、技術、手段、方式等都在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是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是學生對于成長成才的渴盼,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案例背后是新技術手段中蘊藏的“真理的光芒”。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要堅持“內容為王”,在研究內容上下功夫,用新技術新手段服務內容創新,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增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撥開網絡中多元文化和各種思潮的“眾聲喧嘩”,引導學生形成“四個正確認識”。第二,堅持線上線下互動相結合。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而前提必定是結合學生[3]。互聯網革命深化發展中開發的種種通信工具,拓展了師生聯系的載體,而不是消解了教師面對面接觸學生的重要性,不論技術手段如何變化,增加的是聯系的渠道,不變的是對學生的關愛。“時代楷模”曲建武老師作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通過微信、短信、博客與學生聯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為學生送去生日的祝福;另一方面深入學生在校生活,更深入學生家庭生活,通過與學生“在一起”的方式讓思想政治工作春風化雨,浸潤人心。無論互聯網如何發達,一定程度上也無法取代“面對面”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凝聚網上網下正能量,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統一,唱響教書育人的主旋律,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心靈的路。第三,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相結合。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思政課程”建設,提升“思政課程”的引領力,既要用好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魅力”,也要提升教師的人格和表率作用,提升課堂的“人格魅力”。高校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各門課程都有自己的“責任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挖掘各門課程的育人資源,實現協同育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相結合,就是要形成協同育人格局,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統一,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一。3.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監督,主動調試,在“亂象重生”中守住底線第一,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相統一。技術的目的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技術本身沒有對錯,但是技術運用卻有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互聯網背景下出現的“亂象重生”并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價值選擇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方面要對學生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生態;另一方面要加強法律意識教育,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不等于沒有規范,網絡空間依然要承襲并遵守現實社會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規范。要文明用網、依法用法,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讓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第二,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統一。網絡既可能幫助云南昭通“冰花”男孩王福滿獲得網友紛至而來的愛心和幫助,凝聚起網絡空間的正能量,也有可能使高中生“琪琪”(化名)因為被服裝店店主懷疑偷盜,招致“人肉搜索”,結果導致跳河身亡,呈現出隱形的網絡暴力。在“亂象重生”中守住底線,一方面要進行正面教育,宣傳身邊先進典型案例,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將一朵朵正能量的小花凝聚成網絡空間的滿園花香;另一方面要進行反面教育,通過典型惡性事件的危害和后果,引導學生自覺抵制“假惡丑”,筑牢守護網絡底線的強大力量。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結合的基礎上,同時還要注意,以正面宣傳為主,營造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第三,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利用重要節假日、重要事件開展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經驗,但是,具體如何融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在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方向指引下,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利用“五四”青年節、建軍節、國慶節、“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將節日話語轉變為政治話語,引導青年在網絡互動中認知歷史、認知英雄,感知家國情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嘗試。同時要看到,近幾年社會中出現的西方節日“熱”也蔓延到網絡中,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運用互聯網平臺和技術進行適當引領,體現出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9-08-30)[2020-10-15].

[2]頂天立地談信仰:解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徐川的思政工作法[N].人民日報,2016-05-25(4).

[3]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作者:王麗 單位:長治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