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彝族文化研究
時間:2022-05-29 03:07:22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彝族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鑒于自然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性,彝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彝族文化價值觀的變遷隨彝族社會的變遷而變遷,彝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是彝族文化價值觀變遷的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肩負引領各民族文化價值觀的使命;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彝族文化價值觀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發揚光大。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彝族;文化價值觀
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在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旗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方向、辨明是非、揚清激濁[1]。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貴、川三省和廣西的西北部,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文化傳統保持相對完整。因其自然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性,導致彝族和漢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相比,其文化價值觀的形成、演變、社會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彝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才能準確把握彝族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價值導向。基于彝族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與變遷,探討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對彝族文化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文化價值觀是人們對文化的善惡、利弊、好壞等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決定著文化的目標追求和基本走向。每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并賦予文化一定的社會意義,進而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價值觀決定價值取向,每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反56映了這一民族對文化意義、價值、目標和功能的基本信念及選擇偏好。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集中地反映出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在研究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時,離不開民族發展和時代背景這兩個基本前提,因為價值觀體現民族特點和時代特征,成為不同民族和不同時代文化的標志性特征。一定社會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訴求,受制于特定的時代、制度和實踐[2]。彝族文化價值觀是彝族文化的指導思想,是彝族民眾對彝族文化價值的基本看法和觀念。彝族文化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將決定著彝族民眾對彝族文化的價值判斷,是彝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顯著心理特征。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和彝族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一脈相承。(一)彝族文化價值觀的發展進程。根據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原理,彝族文化反映的是彝族的社會形態、生存環境等社會存在。學者吉克從宏觀上把彝族文化大致分為原始信仰文化、奴隸制時期的文化、封建時期的文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五個階段;基于文化是否具有主體性、獨立性、自覺性的性質,把彝族文化分為彝族古代文化、彝族近代文化、彝族現當代文化三個階段,從時間跨度來看,明朝之前屬于彝族古代文化時期,明朝到1949年屬于彝族近代文化時期,從1949年至今屬于彝族現當代文化時期[3]。相應地,彝族文化價值觀的發展也可分為彝族古代文化價值觀、彝族近代文化價值觀、彝族現當代文化價值觀三個階段。彝族古代文化價值觀是指明朝之前彝族社會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是彝族文化價值觀中最具民族性的部分;彝族近代文化價值觀是指明朝到1949年之間彝族社會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深受漢族文化和西方基督教的影響,是彝族文化價值觀發生劇烈變化的開始;彝族現當代文化價值觀是指1949年到現在彝族社會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其受到外來文化的空前挑戰,也為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創新帶來了機遇。(二)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總是受到一個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狀態的制約,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價值觀也將隨之改變。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既受民族內部因素的影響,也受民族外在因素的制約。1.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發展的內在因素主要指族群成員文化價值觀的自覺改變,可以是自上而下的改變,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改變。一旦彝族社會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發生了變更,原有的文化價值觀就被否定或揚棄。彝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一樣,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為了調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呈現一個縱向積淀精華,橫向大量產生,主動存優汰劣,不斷推陳出新的動態過程。在使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評價文化、創新文化,進而形成文化價值觀。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嬗變不是人為規制的,宏觀上依賴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微觀上依賴于彝族自身的文化自覺。彝族文化價值觀發展的內在動力,源于彝族對自身文化價值觀欠缺的深入反思、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價值觀的借鑒吸收,即對把握自身文化變遷與創新主動權的高度自覺。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內在因素,主要包括彝族民眾對彝族文化的認知方式、理解水平、創新需要、實踐經歷。2.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發展的外在因素眾所周知,時代文化彰顯時代風氣,時代文化與時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輔相成,文化價值觀與時代的文明程度緊密聯系,時代文化引領新的人生觀、代表著生產力前進的方向,社會發展水平、民族的生存環境制約著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外在因素主要有:第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彝族支系眾多、族稱不一,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從地理位置上看,彝族主要聚居于我國西南的云貴川三省和廣西東部,大多數居住在群峰聳立、江河縱橫、氣候多變的山區或峽谷頂上,有相當一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區,山高、坡陡、箐深,自然環境艱苦、惡劣,除了少數聚居在平壩河谷地帶,大多數散居于地勢險要的高山坡地,彝族村寨之間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發展緩慢,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由于交通阻塞、生存的自然條件惡劣,導致彝族地區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經濟發展落后,千百年來與世隔絕、思想封閉、觀念陳舊,同時也保留了原始古老的民族習俗。第二,社會結構的巨變。據考察,彝族是古羌人在南下遷徙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逐漸形成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經過“六祖分支”后,彝族先民分成很多支系,分布在不同地區,最大的兩支一支以云南的彝族為代表,另一支以四川涼山的彝族為代表。最遲到公元13世紀的57錢波,等: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引領宋末元初,彝族已經基本形成。在彝族的形成和發展壯大過程中,其社會結構發生了三次巨變。第一次是漢武帝出兵迫使彝族地方政權首次隸屬中原統治者;第二次是明清政府的“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制度,使彝族部分地區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第三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破舊立新”,推翻了殘余土司、封建領主、頭人、貴族的統治,彝族人們當家做主。彝族社會結構的每一次巨變,都會對彝族的文化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第三,外來文化的沖擊。彝族的文化價值觀,在中國作為一種非主流價值觀,不斷受到以漢族文化為主的其他外來文化的沖擊;同時還受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
二、彝族文化價值觀的變遷
(一)彝族文化價值觀變遷的方式。文化價值觀變遷是社會深層結構變遷的重要表現,是指在內外因素影響下導致一個族群文化價值觀改變的過程。和社會結構和經濟制度的變遷相比,文化價值觀的變遷更加緩慢。文化價值觀的變遷,既有因族群社會內部成員的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婚姻觀念等思想觀念變化及其不同族群之間意識形態碰撞引起的內部因素,也有因遷徙、重大自然災害等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其因與其他民族融合、政治制度改變等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引起的外部因素。可見,文化價值觀的變遷可能是無意識的變遷,也可能是有意識的變遷。文化價值觀的變遷是歷史的常態,縱觀彝族文化價值觀變遷的歷史,有意識的變遷是其主要方式。在一個社會中,只要內部成員的思想或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就會引發其文化價值系統隨之發生適應性變化,最終引發新的文化價值觀追求。這種追求主要通過對本民族原有文化價值觀的抗拒、否定、創新或對新的文化價值觀的接受、認同、傳播來實現。彝族文化價值觀必然隨彝族社會的變遷而變遷。從彝族文化的內部因素看,新文化的接觸和傳播、新的發明和發現、傳統價值觀的沖突等是變遷的主要原因;從彝族文化的外部條件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的改變、人口及生存環境的變化等是變遷的主要原因。彝族文化價值觀的變遷是一個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過程,既包含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擯棄與粹取,也涉及對外來文化價值的借鑒與吸收。(二)彝族文化價值觀變遷的動力。人類學誕生后,不同學派從不同角度研究文化變遷的動力。以摩爾根、萊斯利•懷特等人為代表的進化論主張文化變遷的動力來源于社會的進化,認為人類文化普遍按照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發展的方式進化,關注人類文化在時間上的演化過程。以拉策爾為代表的傳播學派認為文化變遷過程即是文化傳播過程,文化主要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遷,文化變遷的動力是文化傳播,關注文化在地理空間上的橫向散布。以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為代表的功能學派認為社會中每一種文化要素與現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文化的變遷表現為文化功能的變化、消失與替代,滿足、發揮文化對社會成員以及社會結構的功能是文化變遷的動力。在考察彝族文化價值觀變遷的動力時,有的學者認為變遷的過程是動力,有的認為變遷的原因是動力,有的關注外部環境的影響,有的過分熏染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沒有找到彝族文化價值觀變遷的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在探討社會發展的動力時,認為生產方式是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4]馬克思指出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物質生產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些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變遷的動力。恩格斯強調在社會發展中各種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合力的作用,但更強調的是經濟條件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5]。據此,彝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是彝族文化價值觀變遷的動力。在這個動力系統中,既有縱向運動,來自彝族內部成員文化價值觀念的自我變化;也有橫向運動,來自外來文化特質的選擇和適應、整合和分化,不同民族文化價值觀體系的相互碰撞和影響。
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下創新彝族文化價值觀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肩負引領彝族文化價值觀的使命。文化自身發展的方向主要表現在對正確價值目標的認知和守持,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就會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文化就難以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2]。從歷史文化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記載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記載了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少數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適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和升華,這種價值如果不能為國家以及國家中每一個公民所深刻理解和共同認識,就不能形成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保護傳承的真正的不可抗拒的合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目的就是要實現人們在價值追求上達到一元與多元、個體與整體、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平衡,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未來中國社會文化價值觀變遷的引領功能。彝族文化的發展過程就是彝族人民對彝族文化選擇、提升的過程,而彝族文化的選擇、提升過程實際上是彝族價值觀傳承、創新的過程。彝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成員,在傳承、創新文化價值觀的過程中,理應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傳承、發展彝族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彝族文化發展提升的價值導向,是彝族文化創新的發展方向。(二)彝族文化價值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揚光大,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價值觀是文化的精髓所在,少數民族價值觀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凝結,少數民族價值觀在與國家及全球現代化進程的交鋒和交融中遇到了復雜的困境,要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的真正超越,必須在充分吸納世界優秀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依賴于整個國家的文化自覺和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覺[6]。彝族文化價值觀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深厚的民族性和相對的穩定性,已經深深扎根于彝族民眾的價值體系之中,早已和彝族民眾的生活融為一體。就彝族文化價值觀而言,具有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純樸強烈的集體意識、厚道善良的倫理道德觀念等傳統和精華,也具有重農輕商或重畜輕商,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家族、家支觀念濃厚,民主意識淡薄;不重視自然科學知識,迷信鬼神等方面的缺陷。因此,有必要把彝族文化與中國各民族文化、西方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對彝族文化價值觀進行改造,推陳出新,存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彝族文化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煥發勃勃生機。文化價值觀指導并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判斷、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劉云山同志指出:推進核心價值觀建設,貴在增強自覺、重在落地生根、難在持久深入。要把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建設之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之中,滲透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之中,打牢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7]。價值觀的根本問題在于如何處理群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兼顧了個人、社會、國家三者的價值追求和期盼,是行為準則、社會導向、政治思想的統一,是個人、群體、國家在價值判斷上的統一,代表著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是社會主義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價值理念,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精神力量。彝族文化價值觀的發展方向就是要把理順個人、群體、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一方面把國家、群體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又不能損害個人利益,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傳承和發揚彝族文化。由此可見,深入分析研究彝族文化價值觀的發展和變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彝族文化價值觀,追尋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基礎和文化內核,對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建設多民族條件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參考文獻:
[1]宋建林.以核心價值觀引領當前文化思潮[N].中國文化報,2014-04-17.
[2]郝立新.文化建設的價值維度[N].光明日報,2014-02-19.
[3]吉克.彝族文化綜合創新發展之路[EB/OL].[2010-11-01]www.yizuren.com/yistudy/yxyjjx/20156.html.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5]劉群鳴.文化變遷[EB/OL].blog.sina.com.cn/s/blog_4ddf99a40100yeks.html.
[6]周笑梅.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少數民族價值觀傳承[J].延邊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4):94-98.
[7]溫飛,劉云山.推進核心價值觀建設貴在增強自覺[N].中國廣播網(北京),2014-09-14.
作者:錢波 何紹芬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
- 上一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索
- 下一篇:絲路建設問題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