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策略
時間:2022-02-17 08:39:03
導語: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的代名詞,同時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當前新媒體技術越發成熟,高校中新媒體技術和思政工作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日益凸顯。對高校思政工作而言,融合新媒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但想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發展態勢,就必須要將新媒體融入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在基于新媒體發展的背景下,對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途徑作了詳細闡述,充分分析了當前新媒體在高校思政工作融合中的機遇和挑戰的具體表現方式,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期能夠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高學生思政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工作;高校;優化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重要舉措。我們應在尊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創新工作內容、教育載體和互動機制,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
1.拓寬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獲取渠道依托信息時代,新媒體技術能夠擁有海量的信息,能夠極大限度地調動網絡上的各種資源,并具備高效的傳播速度。對高校學生思政工作而言,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夠極大地拓寬思政教學資源渠道,教師在課堂上能夠隨時運用這些教學資源,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對學生而言,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夠獲得更加全面、客觀和科學的教學內容,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相較于教師“一言堂”的傳統形式,新媒體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完全可以采取自學或是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2.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效率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綜合素質良莠不齊等因素使得高校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性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特點。因此對思政課程而言,就需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并進行指導,再將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學生。此外,新媒體在高校思政工作的應用還體現在,能夠提高思政教育在其他課程中的主動權并進行高效傳播,從而達到提高思政工作效率的目的。3.促進現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傳統的思政工作大多依賴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及課下談話、討論,這種教育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政教育的傳播速度及傳播范圍,因而教學效果始終不理想。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是在傳播速度還是在傳播范圍上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學生既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被傳播者,實現了思政教育在高校的全方位覆蓋,從而促進現代化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4.提高在校學生的社會屬性新媒體作為信息時代的標志,同時也是互聯網交流的平臺。相較于過去學校和社會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界限,在校學生對學校外的事物了解程度并不高,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普及,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學生也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更加快速和高效地接觸到校園外的世界。除此之外,學生還能夠在社交平臺上相互交流,加強自身的社會屬性,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社會適應性,同時,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新媒體對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挑戰
1.新媒體對當前教育模式的挑戰新媒體打破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壁壘,但又讓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的關鍵時期,長期的校園生活使得學生對于社會上的諸多問題缺乏正確分辨的能力,很容易出現隨波逐流的現象,繼而產生立場不堅定、是非不明等問題。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關注到這一點,在思政工作中,切實提高大學生獨立思考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迷失在虛擬世界中。另一方面,新媒體在思政工作中的應用具有兩面性。首先就益處而言,學生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海量的思政資源,可以更好地拓寬視野、積累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不利的影響在于網絡上的信息資源良莠不齊,學生已經習慣了灌輸式教育,習慣了傳統的政治試卷和固定的答題方式,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使學生難以招架,并不懂得如何利用新媒體將自身的學習效率最大化,反而容易被其他信息影響。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政工作的優化與更新時,要在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分辨網絡上繁雜的信息,從中獲取最有效的內容并化為己用,提高辨別與區分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能力。2.新媒體對學生工作的挑戰新媒體發展對學生的沖擊是最為直接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新媒體的出現容易讓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出現一定的變化。就目前來看,新媒體的傳播是沒有國界、沒有時間障礙的,在網絡平臺上的信息傳播是非??旖莺透咝У?,大部分信息甚至還沒有經過過濾就已經被傳播,其中也包括一些與時代精神相違背、讓人墮落腐朽的內容。而大學生涉世未深,對于大部分模棱兩可的信息缺乏分辨能力,因而非常容易受到影響,導致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難度增加。(2)網絡平臺上的交流容易使學生出現“精神狂歡”的狀態。由于在網絡平臺發表言論是通過虛擬設備進行的,沒有具體的人名,導致學生在網絡上容易出現沖動言論,甚至有些平日里看著遵紀守法、講文明的大學生也會在網絡平臺上突破道德底線。這就需要高校在加強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切實注意學生的日常言行,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無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在虛擬世界,都要遵紀守法。3.新媒體對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戰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教育工作者的挑戰尤為突出。一方面,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強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提高學生在網絡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新媒體平臺,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一些教育工作者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對新媒體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改革并不能完全適應,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這就需要高校在注重學生思政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教育工作者的技能培訓,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策略
1.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大學生只有充分提高綜合素質,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才能夠對新媒體平臺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教師要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了解學生成長的需要,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引導作用,學會用問題啟發學生,運用新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填鴨式教育的弊端,使學生能夠堅定自身的判斷,樹立正確的成長和發展觀念。2.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無論是在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是成長過程中,教師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方面,教師能夠將正確的、客觀的事實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世界;另一方面,教師能夠通過不斷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幫助學生緊跟時代,傳授學生所需要的實踐技能,使學生能夠勇敢地改變世界。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必須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中,才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所指的綜合素質,不僅僅是教師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也包括教師的品格和為人處世之道,學生可以通過日常的相處擇其優者而從之。3.完善高校網絡建設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對教育模式發起了挑戰,對于校園內的基礎設施也同樣具有挑戰性。一方面,學校建立屬于自己的官方網站不僅能夠及時地傳遞校園內的信息,同時對于校園內最新的政策指令也能夠達到迅速傳達和普及的效果;另一方面,完善校園官網的建設,能夠更好地控制流入校園的網絡信息,做好信息的第一層過濾,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平臺和資源。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設置相應的思政教育答題活動或競猜活動,抓住時下的熱點問題,為學生創建專門的討論平臺,不僅能夠及時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同時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相較于校園內的線下活動,網絡活動能讓學生更廣泛地參與其中。4.加強校園網絡監管,普及網絡法治觀念網絡信息的紛雜與網絡平臺的復雜性,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干擾。這就需要高校加強對校園內網絡平臺的監管,做好校園網絡信息的第一道屏障,及時對校園內的不法行為進行管理和制止。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對網絡平臺法治觀念的宣傳,提升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5.提高應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在信息時代,新媒體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之中。一方面,對新媒體的應用已經是當前教育改革、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互聯網背景下的生存必須選擇;另一方面,新媒體作為新時代背景下必須掌握的技能,誰更多掌握新媒體技術,獲得的話語權也就越大。因此,對高校而言,要積極投身新媒體建設中,提高自身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管理能力,而不是被新媒體的浪潮推著走。通過新媒體建設在互聯網中占領新陣地,以此作為思政教育宣講的主要平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6.加強思政工作隊伍建設傳統的思政教育大多數是由任課教師承擔,其中更多是由文科教師來完成育人這一教學目標。在教育改革之后,課程思政成為各科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這就需要高校建立專業的思政團隊,在理論和技術方面都能夠有所創新。一方面,思政工作依附于新媒體能夠更便捷、更快速高效地進行傳播,保證思政教育在校園內的普適性;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交流平臺能夠很大程度上把握當代大學生普遍性的心理發展,能夠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制訂適應性更廣的思政工作計劃,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思政工作的效率,同時也能夠使思政工作更具有針對性。7.新媒體與網絡課堂的融合大學生作為新媒體技術的最先接觸者和使用者,同時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人群,通常都活躍在微博、貼吧、知乎、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高??梢愿鶕W生的使用特點及使用感受構建相應的教育平臺,這樣既可以保證思政工作的有效傳播和開展,還能夠運用新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
結語
思政工作想要順利開展就必須應用新媒體技術,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平臺,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利用新媒體的及時性、交互性、延時性、社群化等特點,將思政工作普及到高校的各個角落,從而促進學生思想教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金惠怡.論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思政工作路徑的拓展[J].科技資訊,2018,16(23):245-246+248.
[2]賈曉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改革的主要形態及其實效研究[D].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9.
[3]張娜.新媒體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影響及對策[D].蘇州:蘇州大學,2016.
[4]榮然然.手機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6.
[5]方芳.手機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探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7.
[6]劉仕娜.高校利用微公益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8.
[7]王丹.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8]史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9]涂晶.新媒體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0.
作者:陳驍
- 上一篇:高校美術鑒賞公共課教學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農村經營管理在農村經濟的作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