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
時間:2022-02-28 09:17:15
導語: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越來越完善,農村貧困大學生的精準資助力度不斷加強。針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教育,也納入“雙高”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在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過程中,“他助”“自助”“助他”三個資助層次的核心在于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路徑
一、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貧困大學生資助育人分析
(一)加強精準扶貧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國家對高職院校農村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越來越大。如何讓扶貧更有效、更精準等系列話題也成為兩會中熱議的話題。高職院校大學生資助工作貴在精準,精準更是資助工作的核心。高職院校在開展資助過程中,從多方位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進行準確認定。特別要給予農村家庭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更多的關注,了解需求,開展動態(tài)追蹤,進行困難差異化認定,確定重點資助對象,制定更加人性化的資助方式。在高職院校精準扶貧過程中,加強對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的精準資助,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還能夠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增強其就業(yè)競爭力,為鄉(xiāng)村振興輸送優(yōu)秀建設人才。
(二)搭建育人平臺
隨著資助育人工作的不斷深入與推進,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體系較為完備。針對農村家庭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形成“三助”育人方向,即從被動的“他助”,到主動的“自助”,再上升到“助他”,確定資助育人方向。高職院校通過對專業(yè)資助育人團隊的組建,依托資助活動為載體,突出受助農村貧困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教育等多方位結合,精雕細琢育人平臺,鼓勵農村貧困大學生積極進取、刻苦學習、立志成才。
二、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存在問題分析
在精準扶貧的政策指導下,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整體表現(xiàn)良好。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的“貧”決定了他們在各方面發(fā)展過程中的“志”。他們思想政治方向明確,學習刻苦,生活簡樸,勤奮努力,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迫切想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他們拼搏進取,踏實苦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思潮的涌現(xiàn),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思想上面臨一定的挑戰(zhàn),凸顯的問題和背后存在的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值得我們深思。
(一)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存在問題
1.思想政治方面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經(jīng)濟呈指數(shù)型增長,快節(jié)奏的財富積累與農村家庭經(jīng)濟困難形成一定的對比,導致少數(shù)貧困大學生抱怨父母的無能為力,以點擴大到面,甚至對社會充滿敵意和仇恨,這種思想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將給社會帶來不穩(wěn)定的因素。2.學習目標方面由于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農村貧困大學生從小學習資源相對匱乏,進入大學學習,更加注重專業(yè)能力方面的學習,不注重綜合素養(yǎng)方面的提升,特別是思想政治學習方面,存在重學科輕政治的現(xiàn)象。甚至個別農村貧困大學生學習的出發(fā)點就是為了獎學金,為了給父母爭“面子”,而不是為提升自我,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社會價值去學習。3.心理健康方面進入大學后,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由于經(jīng)濟壓力,農村貧困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呈現(xiàn)自卑、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寒酸”的外在條件常常會令其情緒低落,認為自己和周邊環(huán)境“格格不入”,缺乏和群體溝通的欲望,不能很好的融入集體生活。
(二)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存在問題影響因素分析
1.經(jīng)濟困難因素經(jīng)濟條件是制約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農村貧困大學生步入大學生活后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誘惑,在期望和得不到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思想斗爭。校園內集體生活中的各種“被跟風”的消費觀念更是令農村貧困大學生產(chǎn)生沉重的思想負擔。2.社會影響因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非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思潮影響著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由于農村貧困大學生經(jīng)濟條件相對匱乏,更加深刻體會金錢的重要性。因此,“唯金錢論”“利己論”正在成為一小部分人的價值觀。
三、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雙高計劃”學校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教育部、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的意見》,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fā)展、中國特色的高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yè)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動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根基。因此,“雙高計劃”建設歸根結底是以更高的水平實現(xiàn)立德樹人。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農村貧困大學生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在精準扶貧的政策背景下,由物質資助逐步進入“物質+精神”雙同步,“雙高計劃”建設才能取得實效。
(一)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雙高計劃”建設“打底”工程
要做好“雙高計劃”學校建設,必須以思政教育為基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出符合新時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大學是人生成長階段的重要時期,是自我綜合素養(yǎng)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這階段的思想認識促進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因此,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不僅要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更要有具有較強的綜合素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作為農村貧困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農村貧困大學生人生發(fā)展的基礎素養(yǎng)。因此,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雙高計劃”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將農村貧困大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只有把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項“打底工程”抓好,農村貧困大學生全面成長的目標才能實現(xiàn)。
(二)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雙高計劃”建設“鑄魂”工程
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鑄魂”,培育農村貧困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把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精神逐漸融入他們心靈深處,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仰。從信仰與擔當相結合的角度,將傳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時代文化、塑造職業(yè)文化融入“雙高計劃”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一步強化“雙高計劃”學校建設主動性。
(三)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雙高計劃”建設“希望”工程
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是脫貧攻堅工作推進過程中的寶貴人才資源,是新農村建設的后備軍,更是農村貧困家庭的脫貧希望。“雙高計劃”學校建設做好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精準扶貧工作過程中強化“雙高計劃”建設新優(yōu)勢,培養(yǎng)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新農村建設者。因此,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關系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人才保障關鍵部分,更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希望工程”。
四、精準扶貧背景下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國家對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資助力度越來越重視。不僅做到絕不能讓一個農村貧困大學生因貧退學,更是要做到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期間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獲。努力將他們培養(yǎng)成政治上靠得住、專業(yè)上信得過、能力上跟得上的綜合性人才,服務鄉(xiāng)村振興建設。
(一)構筑全方位救助體系
教育扶貧的提出將國家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救助機制、范圍、形式等方面都進行了有效的完善,形成了一套獎、貸、助、減、免、補“綠色”救助體系。完備的資助育人體系必須要將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經(jīng)濟資助和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起來,根據(jù)新時代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有效整合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的教育資源,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構建經(jīng)濟“資助+精神”幫扶的救助體系,加強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他”,構筑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達到“雙高計劃”建設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二)搭建全媒體宣傳平臺
按照“雙高計劃”學校建設標準,立德樹人是全面建設工作的核心,也是一切建設工作的指路明燈,更是高校精準扶貧工作的出發(fā)點。在此工作理念的指導下,調動和整合各方面資源開展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則需要系統(tǒng)、全面的宣傳輿論環(huán)境。特別針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提升重視程度不夠問題,高職院校在“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實踐育人意識尚未完全實施的情況下,加強思想政治實踐育人的宣傳力度,利用線下平面宣傳、活動宣傳,線上的“雙微”平臺、短視頻等網(wǎng)絡形式,開辟全媒體的宣傳環(huán)境,可以充分調動廣大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參與積極性。提高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針對性,強化大學生認知水平,對于高職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開展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
(三)打造全學科融合機制
“雙高計劃”學校建設,是新時代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我國高職教育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推進“雙高計劃”建設,打造思政特色課堂,實施“三結合”的“課程思政”,從線上線下相結合、實踐理論相結合、認知行為相結合三個維度進行思政課教學改革,著力打造特色思政“示范課程”項目,構建“專業(yè)模塊+思政模塊+自選模塊”(“1+1+1”)的思政課程體系,打造全學科思政教育融合機制,引導農村貧困大學生激發(fā)內生原動力,推進多元化人才培養(yǎng)改革,確保“雙高計劃”學校建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勝利推進。
(四)建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
若想讓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開展,首先需要要求教師本身具有極高的素質和文化水平,讓教師摸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而且要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展現(xiàn)的內涵以直觀的方式融入教育當中。同時還要加強教學模式的革新,保證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核心、以滲透為方法展開思想政治的教學,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技術去開展教學,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上來,而且也要確保課程內容的時效性,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導師一定要做好學生“第二家長”的責任,及時對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解和反饋,并且要做到積極引導,確保學生能夠在大學生活中得到足夠的關心,在關心中獲得思想上的提升和轉變。
(五)融入傳統(tǒng)文化
雖然我國一直以來都有著“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說法,但由于當前大學生思想的轉變,過多的規(guī)矩和約束只會增加大學生的反感以及叛逆心理。因此,針對當前大學生的約束一定要從單純的條例和命令式約束向文化和人性化的方式進行轉變,在利用大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宣傳中華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學生做到平等對待,在學生放松的情況下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同時也要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以一種新奇且有趣的方式帶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積極性,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元素融入文化活動當中,確保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獲得思想方面的提升。
(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
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也越來越多,思想和價值取向也越來越多元化,因此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像是資本意識形態(tài)所產(chǎn)生的諸如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過度娛樂主義等,很容易占據(jù)自制能力相對較差的大學生,面對這樣的誘惑,當前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自制能力,一定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來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學校一定要加強課程的改革和完善,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一種主動學習的觀念,帶動起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能夠讓學生主動抵御來自外界的誘惑,產(chǎn)生自我辨別能力,并且將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運用到生活和行動當中去。
五、結束語
農村貧困大學生作為貧困家庭的希望,未來鄉(xiāng)村振興的人才儲備,對推動我國“三農”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雙高計劃”學校建設發(fā)展過程中,做好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錢春霞.貧困大學生精神激勵的原則與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5):48-51.
[2]鄺洪波.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研究[J].教育界,2017(12):21-22.
作者:劉梅 錢楓 朱錦
- 上一篇: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 下一篇:農產(chǎn)品供應鏈金融在農村金融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