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下思政教育變革

時間:2022-08-29 05:05:37

導語:大學文化下思政教育變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文化下思政教育變革

一、大學文化建設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文化育人是通過大學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四個層面交替互動、彼此滲透、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來實現的,其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教育導向功能、傳承創新功能、激勵凝聚功能、約束調適功能、熏陶感染功能等五個方面。大學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契合,決定了兩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方向保證,大學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兩者在育人功能、具體內容等方面的契合使彼此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互相滲透、雙向互動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方向保證,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發揮意識形態作用的重要方式。在我國,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作為大學文化核心的大學精神、大學理念等,本身就是一種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體系。大學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形態根植于社會,容易受到社會大文化的沖擊而呈現多樣化趨勢。特別是在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和國內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大學文化建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屬性和原則,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就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自身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發展。大學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深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大學文化的內容和功能上看,大學文化系統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優秀的大學精神文化能夠引導師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靈,磨煉堅強意志和塑造人格,自覺抵制低級、腐朽的文化,這些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相吻合。大學制度文化提供了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對每個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為都起著一定的約束作用,久而久之就會內化為師生員工的心理共識和自覺行為,從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證。大學環境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大學校園中富有人文底蘊和學術內涵的山水園林、各具特色的校舍建筑,都以潛在的方式發揮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為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大學行為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滲透到大學師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當中,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大學文化育人的作用機理上看,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并重是其重要特點,而大學文化建設在強化隱性教育方面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補充。

二、大學文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1.尊重學生的文化主體性,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大學生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主體,在參與大學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迫切要求與同為大學文化主體的教師之間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尊重和包容的關系。因此,無論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出發,還是從大學生在參與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體性需求出發,思想政治教育都應當以人為本。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為本,一是要樹立“學生主體”文化理念,即把學生作為教育主體而不僅僅是受教育的對象,在各種文化活動中以有利于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既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又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二是樹立“讓每個學生都成功”的文化理念,即以實現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目標,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發展需求,平等對待每個學生,拓展學生發展的空間和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滿足個性需求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自己的價值。三是不斷提高文化自覺,自覺地從大學文化建設的維度審視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大學文化意義上的理解,進而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認知、培養文化情感、增強文化反思力和選擇能力。

2.把握大學文化育人的系統性,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必須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通過對文化育人系統內各要素的強化、滲透、互補、重組,以實現整體優化、協調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實現其育人功能,應當大力推進機制創新,建立起齊抓共管、資源共享、管理科學、保障有力的整合機制。齊抓共管指高校黨委、行政要充分認識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團結協作、職責明確,系統制定以大學文化建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措施,動員全校乃至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育人工作,形成全員育人、全社會育人的工作局面;資源共享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文化建設的理念一致、有機融合,充分運用大學文化的精神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以及功能優勢來強化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以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大學文化建設,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管理科學指緊密結合大學的實際,建立健全以文化建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約束機制、預警機制、評估機制、反饋機制等,并通過組織關系、利益關系以及情感、文化的力量,對管理系統中的子系統進行調控,最終達到各子系統功能的耦合;保障有力指通過建章立制、加大投入、強化隊伍、優化環境、學科支撐等方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條件、制度保障、物質保障、人才保障、環境保障和學科保障。只有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文化建設的整合機制,把一切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全校、全社會的“大協作”,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3.發揮大學文化隱性教育優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大學文化育人既要通過顯性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活動來實現,又要通過大學的校風、學風、教風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和環境等隱性方式和途徑來實現,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浸潤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隱性教育強調環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強調受教育者在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和顯性教育相比,隱性教育以其潛隱性、滲透性、自主性、開放性等特點,在增強自我教育意識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因此,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充分發揮大學文化的隱性教育優勢,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資源,以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注重把學校的歷史、傳統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學生深切感受到學校的獨特氣質和魅力,自覺地融入到學校文化之中;要注重寓教于“境”,充分發揮環境文化的特殊育人功能,讓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樓一宇都會說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陣地;要注重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專業課、基礎課、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的隱性教育資源,及時有效地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發揮教師人格感召作用,教育廣大教師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召學生。通過充分發揮大學文化隱性教育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融入在受教育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載體中,使科學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真正為大學生接受。

4.吸收現代文化精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作為社會文化的縮影,大學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社會性而必然受到社會以及時展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突飛猛進,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具體行為也在不斷地發生新的變化,這些新的變化會折射到大學文化當中。這些文化由于具有時代性、大眾性等特點更容易為大學師生所認可和接受。合理吸收和發展其中的精華部分,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載體,有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創新,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從復雜而多元的文化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凝練和積淀先進文化、優秀文化,使它們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創新,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深入了解現代大學生的特點和成長發展的內在需要,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教育的合目的性、合需要性和利益相關性,產生參與的興趣與熱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接受載體所傳遞的信息,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和積極回應。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創新,要重點加強活動載體、傳媒載體、管理載體和文化產品載體等現代載體的建設。活動載體建設要突出活動目的性,結合實際把深刻的教育內容寓于生動活潑和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之中,并注重發揮社會實踐、學生社團、協會等的重要作用;傳媒載體建設要著力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建好文本、廣播、電視等傳統載體的基礎上,凸顯網絡、手機等新載體的重要作用;管理載體建設要著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素質,并充分發揮制度文化的約束、規范、協調等功能;文化產品載體建設要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激發文化創作生產活力,不斷推出文化精品,充分發揮文化產品在引領風尚、教育師生、推動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