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區思政教育探析
時間:2022-08-30 09:06:50
導語:虛擬社區思政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虛擬社區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可以進行各種社會活動。虛擬社區與現實社區一樣,提供各種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討論、通信、聊天、交際、購物等,使社區居民得以互動。虛擬社區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一個載體,社區文化的優劣、大學生利用社區的方法和程度、虛擬社區功能與現實社區功能的差異,都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并對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1虛擬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分析
1.1網絡虛擬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
1.1.1利于溝通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分強調教育者的教育主體地位,忽視了教育對象———大學生的主觀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師生之間的互動和相互啟發嚴重不足,特別是“90后”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的的社會傾向,有明顯的自我權利意識和價值訴求。又由于網絡虛擬社區充分尊重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這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開放的氛圍代替了刻板和枯燥,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顯的。
1.1.2利于突破時空約束虛擬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計算機網絡為硬件基礎的,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在虛擬社區的世界里,無論在校園內外,無論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在網絡上宣泄情感,發表態度,宣揚主張。這一方面使教育對象(大學生)可以即時進行知識和經驗的全方位交流和溝通,使全程教育擺脫了時間的約束,又可以為教育者因勢利導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提供了實時的保障,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有效的進行。
1.1.3利于增強教育活力與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虛擬社區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親切,內容上豐富多變,徹底改變了枯燥乏味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準確而及時的把握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興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夠在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義的基礎上,提升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與學生共同構建的輕松生動的教育氛圍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1.2網絡虛擬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勢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網絡虛擬社區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使得“充分尊重個性”的表達顯得更加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學生的活動空間,強化了個體意識,致使許多大學生沉醉其中。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加劇,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半徑限制在了網絡空間,阻斷了與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與身邊同學和老師的必要溝通因此減弱和消失,最終的結果是,大學生群體現實意識的消退,造成了社會意識的群體淡薄和人際關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學校組織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為失范在網絡虛擬社區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機萌動并呈泛濫之勢。根據心理學原理,當個體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不能完全與網絡社區模式相匹配時,個體與網絡的沖突和矛盾就在所難免。大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在發育期,其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均未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當網絡中的某種道德理念借機侵入時,很可能造成大學生的思想混亂,基于網絡虛擬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會遭受極大的阻礙[2]。
1.2.3網絡成癮性加劇當虛擬社區暫時屏蔽了現實中人際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虛擬世界尋求平衡的心理訴求就會加劇,對網絡的依賴也會越來越嚴重。如果長期、過度地沉迷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將逐漸孤僻而封閉,離群索居,人際關系失調,最終導致自我認知錯位,并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極大的影響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這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網絡虛擬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我國的高等教育自從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過渡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師過度強調課堂教育活動,工作量負荷嚴重;相對于規模急劇增長的學生人群,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也難以持續進行。這種情況下,基于網絡虛擬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這一現狀,同時滿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需要。當前情況下,高校校園網絡已成為高校教學管理與學生生活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基礎設施,這為基于虛擬社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時,隨著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以及高校校園網絡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備,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倫理也逐步走向規范化,該群體也因此具備了一定的網絡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網絡虛擬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網絡虛擬社區在實現互動式交流的同時,也因此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群體的行為出現了偏差,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電影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誤導也呈現出急劇上升的態勢。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網絡虛擬社區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問題上持嚴重的謹慎態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網絡虛擬社區的積極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殺了。在基于網絡虛擬社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上,高校必須做好網絡平臺的監控與維護,使網絡能夠正常的運轉。這就要求基于網絡虛擬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將輿論導向的監督引導和網絡的后臺維護同時承擔起來,這在當前的大多數高校中是有一定難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師的通信技術都相當有限,實現對網絡虛擬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全方位管理存在著諸多困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核心環節是“內化”,而“網絡無政府主義”的現實使得大學生充分暴露了潛在的需求和欲望,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經過網絡散發出去后,被無形的放大[3]。這嚴重阻礙了社會先進道德規范進化群體意識的進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嚴重破壞。
2虛擬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轉變
在網絡虛擬社區背景下,對社會群體中的知識層次高,但對是非辨別能力弱的大學生群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如果還是以傳統教育模式為主,教育功效是很難顯現的。這就要求在豐富多樣、時效性強的網絡虛擬社區文化中,只有獨立的進行文化辨識,自覺遵守網絡規范和社會道德規范,大學生們才有可能在多元復雜的網絡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單純的課堂講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轉變教育模式,即從“灌輸教育”轉向“辨識教育”[4]。加強虛擬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從被動式的受教育者轉化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主體,使得大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根據前文的論述,作為一種前喻文化,虛擬社區文化中的大學生們,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們要具備影響和引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使其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發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思想觀念上和認識水平上率先進入網絡外,還要在技術上與網絡虛擬空間互聯,以一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導大學生進行思想整治塑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還應當具備敏銳的信息嗅覺,隨時捕捉、分析、判斷網絡上的各種聲音,并把吸收到的有用信息經個人加工整理后及時傳遞給學生,也要隨時接收和處理由學生傳遞給教師各種信息,并做及時的反饋,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教育者要具備新形勢下網絡技術操作能力,更要具備在虛擬社區里起到引導者、掌控者、前行者的能力,這從一方面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2.3教育效果的反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社區,吸引大學生加入,并通過虛擬社區窗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信息和材料,或者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及時了解網絡社區中的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并將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及時的梳理和反饋;同時,作為輔助手段,不斷豐富和拓展高校虛擬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加深教學力度,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群體的正確的思想意識,培養和塑造該群體獨立的人格。如有的高校開發了思想政治理論網絡課程,學生只需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及時了解課程動態、最新時事及國家的方針政策等,同時大學生也可以針對課程及心中困惑及時與教師溝通。這些既從一方面深化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學生從思想上主動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易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引導大學生向著積極健康上進的方向發展。綜合來看,加強虛擬社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溝通、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 上一篇:心理契約90后思政教育探析
- 下一篇:增強黨建促進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