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對思政教育的啟發

時間:2022-08-30 10:15:01

導語:馬克思主義對思政教育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對思政教育的啟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體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學生的思想和動機根源于各種需要,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各種需要,針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特點,把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對于當前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建本科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

截止到2010年4月,全國有新建本科院校261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近三分之一。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多樣化水平、推動地方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生力軍。新建本科院校既具有一般本科院校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性,有一些獨特的發展規律和問題。轉型階段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建本科院校辦學定位問題。近年來,升本后的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開展了教育思想大討論,大部分學校明確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辦學定位,堅持服務地方、面向社會,在轉型中謀求發展,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健康、快速的發展時期,取得了可喜的辦學成就。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不久,缺乏本科辦學理念和經驗,這就決定了其大學文化的薄弱。即使通過制度規范,也難厚積薄發,難以形成“大樓、大師、大氣”的局面,這對于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無疑是一大障礙。

2.擴招帶來的生源質量先天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部分處于地級市,辦學歷史短,較之一般本科院校收取的學生生源質量總體水平偏低。由于中學階段教育傾向于傳授基礎知識的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重視和培養程度不夠。學校條件的有限,家庭和學校的人才培養觀念陳舊、意識淡薄,學生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與人文知識的積淀,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人文知識薄弱、社會道德缺失、責任感淡漠、奉獻精神缺乏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教育,使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學生成長成材,是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難題。

3.學校教育資源質量亟待提高。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處于建校初期,教育資源相對緊缺,學校普遍存在收入少、開支多、經費少、任務重的問題。無論是在硬件方面如建筑面積,活動場地還是軟件方面如師資力量等都較為薄弱,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與教育資源相對緊缺的矛盾下,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概述

馬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對人的需要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闡述,形成了關于人的需要的基本觀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雇傭勞動與資本〉導言》和《自然辯證法》等書中,馬恩提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三個層次。他們明確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在這里,馬恩不僅指明了“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等物質生活資料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還將物質生活需要列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前提條件。馬恩進一步指出,人的需要的各個層次是同時并存的,個體需要結構的演進,不像間斷的階梯,人并不是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才會產生較高一級的需要,那種只有某一層次需要而無其他層次需要的情形是沒有的。在不同時期,并存的各種需要對人的行為的支配或主導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居主導、優勢的需要。因此,需要的優勢由一個層次向另一個層次躍進,原來居于優勢的需要層次和其他層次并不消失,只不過是居支配而已。人的主體就是在這樣不斷的需要中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

三、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內容和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依據。面對轉型階段新建本科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應當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需要理論與學生的現實需要的特點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重視學生的需要,研究和把握學生的需要心理,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滿足學生主體的合理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需要,這是預測學生的思想動機和引導學生行為的先決條件。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主要是接近第二類本科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隨著人的自主性加強,各種意識形態方面的信息呈現多元化,他們往往對于反復的說教產生反感,更趨向于對各種思想意識的自我選擇。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了解學生的需要,尊重和滿足學生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以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為出發點和基本原則,最大可能地滿足學生合理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與解決學生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

2.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準確把握學生精神需要的變化發展規律。新建本科院校相對于其他本科院校,資金有限,學生的實踐活動有限,較多側重于教育的理論性,難以形成對學生的多重影響。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改變過去思想政治教育單一說教的方法,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將教育工作結合在具體的實踐中,同時,實踐也會對認識具有反作用。競賽會激發求知的需要;活動會激發交往的需要;競爭會激發發展的需要。在實踐教育與理論教育的結合中,引導學生的需要的發展,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動機和高尚的行為。

3.激發學生的主體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既然需要是一切人的思想與行為的最原始動因,是人的思想行為動力的源泉,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需要,從而使其主動性、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進而促進學生個體的不斷發展。大學生之所以充滿朝氣活力,就在于其需要的旺盛與多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尋找其需求產生的刺激點。總之,大學生的需要是多樣的,其需要的外界刺激也是多樣的。針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通過一系列的外界刺激,激發學生合理正當的需要,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不斷地激發其需要,從而在發揮其主動積極性、追求需求滿足的過程中,充實學生的生活,而學生也只有在“需要——滿足——新的需要”這一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