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29 02:57:12

導語:視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視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一、視覺文化對教育者的沖擊

1.對教育者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沖擊

目前,審美風尚由教化模式向消費模式轉變,改變了人們傳統、固定且單一的價值觀和生存模式,把人重新定義于一個依賴于視覺產品而形成的物我、人我關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輔導員,年輕化趨勢明顯,對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強。審美風尚的轉變,或多或少給教育者的心理和生存帶來一種嬉戲狀態(tài),而這恰恰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權威性和中心化呈現沖突。這種沖突,不可避免的會對教育者的價值觀進行遷移,至少可以說,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存在于一種理想與現實、權威與反叛的矛盾中。

2.對教育者業(yè)務能力的沖擊

視覺產品的盛行,帶來的是對教育者知識結構和媒介素養(yǎng)的再提升。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專業(yè)背景不同,在工作中難免會有知識體系的偏向。視覺文化將大量信息通過媒體隨時隨地播放,改變了知識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這就要求教育者不但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yè)知識,更需要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和對新事物、新現象的接受能力、辨析能力和運用能力。其次,視覺產品的大規(guī)模盛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備除了教育者之外的另一個角色———傳播者。“在信息社會里,教師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被看作是某種知識的唯一擁有者,他只需傳授知識即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成了集體知識的合作伙伴,他應果斷地站在變革的前列,對這種知識加以重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利用傳統形式教授知識外,更重要的工作是使用、制作視覺產品和搜集、傳遞視像,并對獲取的視像進行再分析、再判斷。

3.對教育者角色的再塑造

在視覺產品營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大學生不僅是文化的接受者,還是傳播者,甚至是生產者。當下,“大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的嬉戲心態(tài),主要表現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輔導員)的輕視和嘲弄;對思想道德規(guī)范的不屑與輕描淡寫;對眾多需道德調節(jié)的行為領域的搞笑式處理,等等”。這種心態(tài)不免會對高校輔導員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高校輔導員若以真理灌輸者自居,大學生雖然表面可能接受和配合,但內心往往表現出一種拒絕或者應付的心理。而如今,在視覺產品營造的“平等”對話氛圍中,高校輔導員更應該將自己從教育者向傳播者、從“灌輸”者向對話者、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變。教育者應徹底顛覆真理灌輸者這個角色,尊重受教育者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把自己轉變成為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把關人”。

二、視覺文化對教育文本的沖擊

1.對教育文本單向性的沖擊

以文字為主要載體的文本,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從事教育活動的中介。立足文本,這種交流是間接的、單向的。這不僅體現在文字解碼的單向度,還體現在教育手段的單向度,加之理論本身的枯燥性,只能是“把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變成了單純向學生教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活動,把培養(yǎng)學生共產主義信仰的過程變成了用邏輯來驗證共產主義是否科學的過程,其結果是培養(yǎng)了一些能熟背共產主義原理卻缺乏共產主義信仰的人”。而視覺文本的接受不僅停留在觀看階段,而是有了充分的互動。這種互動可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也可能是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之間互動。同樣,它可能是間接的,也可能是直接的。通過視覺產品,受教育者可以與創(chuàng)作者、教育者及時交流教育心得,反饋教育效果。因此,依靠視覺產品傳遞的教育文本,讓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活潑,寓教于樂,便于接受,而這種多感官、交互式感知“極大地擴展了人的智力、體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潛能挖掘到一個更深層次,并改變和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改變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升了受教育者主體地位。

2.對教育文本權威性的沖擊

從現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來看,它以行政和教育的雙重權威迫使受教育者接受真理,并主導受教育者思想方式和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這種文本的形成缺失了前理解和前體驗,過分強調集體意識,忽視了受教育者主體性構建。另一方面,文本遠離現實生活,缺乏現實關照。現階段,視覺文化的無休止的、大規(guī)模的制造和傳播,促使人們關心的不再是崇高理想或者政治標語,而是個人在日常生活審美體驗中的“幸福感”。視覺文化帶來的是一個失去崇高和理想的時代,一切的接受和消費都是以身體快感和心理滿足為目的,人們不屑于花費大量時間去理會崇高理想和生疏乏味的文字。故而,現行思想政治教育文本過分強調權威、強調集體、強調社會,必然與視覺文化強調民主、強調個人、強調自我相沖突,現行的教育文本權威性也必然受到強大的沖擊。

三、視覺文化對受教育者的沖擊

1.對受教育者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沖擊

與教育者一樣,受教育者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在面臨視覺文化沖擊時也必然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與教育者一樣,呈現一種嬉戲心態(tài)———除了去權威性、去中心化的思想觀念,受教育者更多地體現在行為方式的虛偽和叛逆上。這種虛偽和叛逆是當代大學生在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形成的矛盾且奇怪的道德性格。《文化視域中的高校道德研究》一書對其做了闡釋:“一方面他們是高尚思想道德的吶喊者與護旗手,是對不良思想道德的批判者;另一方面,在大量的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領域,他們視道德為兒戲,把道德當累贅,以一種‘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消解道德的嚴肅性和規(guī)范性。當這樣一種矛盾心態(tài)成潮流的時候,大學生容易變成———道德平面人。”這種矛盾心態(tài)與教育者矛盾心態(tài)的不同點在于:在生存壓力下,教育者的矛盾心態(tài)是被動性的,受教育者的矛盾心態(tài)是主動的。

2.對受教育者接受能力的沖擊

視覺產品更具有親和力與感染力,提高了接受效率,對大學生接受能力產生了沖擊。印刷文本的接受是基于文字符號的解碼和譯碼之上的,而視覺產品的接受是直接的,甚至于只停留在感官層面。文字的深刻性、文本性、延時性、交流性、小眾性與視覺產品的直觀性、大眾性、多媒體性、當下性、互動性是對峙的。在這種語境下,大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必然發(fā)生變化:閱讀能力減弱,觀看能力增強;理解能力減弱,感受能力增強;溝通能力減弱,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理論能力減弱,實踐能力增強;接受能力減弱,消費能力增強。

3.對受教育者角色的沖擊

對受教者角色的沖擊有兩方面:一是視覺文化的民主化和平民化,造成了社會風尚的大變革,大學生已經被拋向了社會,成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器。然而,觀念的變化仍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這造成了大學生由“貴族”變成“平民”角色轉變的矛盾———雖然已經是“平民”身份,但依然具有“貴族”心態(tài)。也就是說,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造成了大學生自我認知和價值觀念的混亂:既追逐夢想,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既關心社會,又不得不嬉戲人生;既向往自由,又不得不接受權威。這與社會氛圍以及大學生的心智成熟度有一定關系。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視覺文化導致的生活方式變革,促使大學生不安于統一的價值取向和固定的角色框架,而出現敢于質疑、敢于反抗的心理特征。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大學生接觸新鮮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強,他們已經不滿足于教師、書本和課堂上的信息權威,而向著更廣闊的社會尋求多元化的答案。

四、視覺文化對傳播途徑和教育方法的沖擊

1.對印刷文本的沖擊

現階段,無論是教材還是其他文本,都是以文字為主的文本,主要傳播媒介依然是紙媒。但是,隨著視覺產品優(yōu)勢逐漸被高校認同,其迅速擴張壓縮了印刷文本的空間,這主要體現在學生管理、社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另外,視覺文本接受效果明顯好于印刷文本,一方面是因為視覺文本更直觀生動,更容易激發(fā)想象力和產生審美快感;另一方面是因為印刷文本所承載的教育意義往往是說教和“灌輸”,這與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視覺文本的寓教于樂恰恰相反。

2.對“灌輸”方式的沖擊

目前,現行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以“灌輸”式教育為主。“灌輸”這個詞往往跟強迫、控制、權威、真理是無法分開的。不可否認,“灌輸”式教育也有一定的優(yōu)勢,就是它更簡單、更直接,具有規(guī)范、整合、激勵和約束功能。但是,現階段,“灌輸”愈發(fā)達不到預期效果,至少在受教育者的主觀上是不愿意接受的。同樣,真理是相對的,任何話語和標準都有存在的范圍,“灌輸”的先驗性、真理性和排他性忽視了這一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是通過合理的教育方式,達到對共同理想、主流價值觀和主導生活方式的認同。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是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fā)展的,而在這種變革中,教育方式和傳播途徑無法更好地適應新的語境和受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總之,視覺文化對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沖擊,體現在整個過程和各個要素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確實存在問題,因此,我們不能一味站到教育者和教育效果的角度,片面批判科學技術造成的弊端,而應該立足于視覺文化時代這個語境下,一方面利用視覺產品的優(yōu)勢,一方面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將二者優(yōu)勢結合,以探討有效的解決途徑。

作者:陳晨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