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實現
時間:2022-03-15 03:04:35
導語: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實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承民俗文化是促進人的習俗化和社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民俗文化傳承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需要深刻領會民俗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在關聯,充分認識民俗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日用而不知”的重要特性,不斷增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民俗文化自覺。
關鍵詞:民俗文化傳承;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一、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
1.引導思想行為?!盎癯伤祝浔赜蓪W?!泵袼自从谒酌袢粘I畹男枰?,是俗民習得、傳承和累積文化成果的重要方式,因而也是社會群體建構組織認同與自我認同的重要手段。由于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的變化往往最先通過民俗的新舊流變呈現出來,民俗文化集中反映了俗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民俗一經形成、擴散和接受,便成為規范俗民思想行為的一種基本力量。一些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民俗文化將個體引導到合規范的德目和儀軌上來,一些陳規陋習因其傳統的惰性而成為移風易俗、除舊革新的對象。2.規范個體行動。民俗形成于俗民的日常生活,在世代承繼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文化模式和許多程式化的規矩。這些規矩往往作為通行的規則支配著俗民的社會行為。美國社會學家羅斯指出,道德法律、社會輿論、社會暗示、宗教信仰、個人理想、人生禮儀、文化藝術乃至社會評價等,都可以成為社會控制的方式和手段。日常生活中,習俗規則和習俗慣制以隱喻、規約、懲戒、訴訟的方式對俗民的思想行為實施防范、監督和評判。任何俗民越軌、違規、失范、破俗的行為都將受到群體的制裁和懲罰,付出相應的社會代價。3.塑造社會人格。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的社會心理、文化風貌和思維方式,有著高度的穩定性、延續性、群體認同性和權威性,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從“習慣”到“風俗”、從“儀式”到“德范”的社會化過程。“采風俗,定制作?!鄙鐣钪校袼孜幕云漉r明的服務性、規范性在人類的經驗和信仰中占據著支配地位。經過社會風尚和組織習俗的感染、模仿和遵從,人們習以為常地遵從著習俗慣制,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良好的生活態度,塑造出健康、健全的社會人格。
二、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
1.建構意識形態。“為政之要,辯風正俗,最其上也。”正如美國民俗學家薩姆納認為,“民俗是社會意識諸形態和社會結構的母體”,世界觀、生活觀、是非曲直、權利與道德起初都孕生在民俗之中。一個時代的民族精神正是民俗整合的結果。民俗文化包含著意識形態的內容,與建構主流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凝聚社會共識密切相關。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指出,民俗是權力結構和社會實踐的產物。民俗表達了不同場域中社會行動者的處境和利益,體現了不同社會階層的權力和意志。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正是社會整體發現、接受和傳播一種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民俗生活的過程。[3]我國近現代以來民俗文化傳承的歷史也反復確證了民俗的社會價值?!拔逅摹边\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建立了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民俗學,發揮了民俗文化在思想啟蒙與社會解放當中的重要作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將傳統年畫轉換為意識形態話語的表達方式,滿足了黨的政治宣傳和大眾日常生活的雙重需要。改革開放時期,黨從意識形態建設的戰略高度看待民族文化,發揮了一些重大的民間禮儀活動“傳播主流價值觀,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積極作用。2.優化社會環境。人的生活包括由習俗慣例、血緣關系、生存本能、天然情感等調節的日常生活,以及由科學、藝術、哲學等精神生產與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所構成的非日常生活。個人首先要按照一定社群的習慣系統所提供的節奏、秩序和規則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從事社會生產,融入社會生活。民俗活動通過娛樂、宣泄、補償、熏陶等方式調劑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本能,以共同的習俗和文化心理為紐帶發揮著內化社會規范、協調社會利益、發展社會關系的功能。優秀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創造社會風尚,減少社會摩擦,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現代社會,隨著社會流動的加快,優秀的民俗文化可以為一個地方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可以通過民俗旅游實現民俗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4]優秀民俗文化資源的產業化、資本化運作,在優化社會環境的同時也形成和創設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載體和渠道。3.增進文化認同?!鞍倮锊煌L,千里不同俗?!泵袼孜幕谴蟊姷摹⒚耖g的、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的非主流文化,反映了俗民的社會認知,提供了理解國家與民眾的需要及其權利的重要方式,構成了主流文化、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交互發展的基礎。民俗事項、民俗物象、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風俗習慣、歌謠史詩等民俗文化資源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文化傳承增強了俗民的文化感受能力和群體凝聚力。這種以習俗為紐帶而形成的文化認同力量,創設了“融洽與契合、團結和秩序”的文化氛圍,加大了社會群體組合的強度和廣度。隨著民俗文化的傳承,人們擁有了文化自覺,在民俗文化傳承中形成了對民族文化、現代文化和先進文化的認同。
三、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
1.深刻領會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實踐意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關涉的現實生活作為教育介體,通過詮釋人們的生活世界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趨勢和要求。精神現象學的創始人,德國思想家胡塞爾指出,人類的精神現象包括高度抽象的理論和具體直觀的生活。任何理論和科學都是從人的日?;顒又挟a生的,一味地將科學世界凌駕于生活世界之上,將使人遺忘或質疑生活的意義。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創始人,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指出,日常生活是“欲望與需要、嚴肅與輕浮、自然與文化、公共與私人的接合點和沖突點”。引導日常生活的主體同自身的類本質建立起自覺的關系,是日常生活人道化的核心。[5(]P183)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人的政治社會化的特殊教育實踐活動,是引導受教育者實現“類的發展自覺”的“一種特殊的生活形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只有從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機,建構教育內容,凝練教育智慧,才能描繪出日常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引導受教育者“從最高水平上掌握生活的展示方式”。2.準確把握民俗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在關聯。民俗是生活的海洋,“社會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日常生活”是民俗文化形成的基礎。民俗的形成與發展反映了特定社會群體的心理需要,本質上是俗民在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和社會互動中達成的某種文化共識。民俗文化凝結著俗民的社會態度、社會情感和社會價值觀,反映出俗民的道德認知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構成了“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公共場域。民俗中的俗民并不專指底層民眾,而是指共享著某一文化傳統,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認同的任何群體。民俗文化的傳承流變、民俗主體的分化發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社會群體的認知沖突與社會結構的內在緊張。民俗事項、民俗符號和民俗象征物的產生促進了民俗主體與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形成了民俗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民俗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在關聯,就是要通過開發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引導受教育者在“辯風正俗”的過程中提高自身觀察、體驗與創造社會生活的思想行為能力。3.充分認識民俗文化“日用而不知”的資源特性。民俗文化包括口頭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游藝民俗、人生禮儀、民間科學技術、歲時節日民俗、信仰民俗、物質生產民俗、物質生活民俗等豐富的形態和內容。然而,正如美國的民俗學家鄧迪斯認為,民俗書寫著人類的象征性自傳,展現為一種“自內而外的社會觀”。民俗學研究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尋找“意義的程式”,將民俗生活的無意識表征轉化為民眾有意識的理解。民俗文化作為一種“在生活里的,不坐正堂的文化”,卻又有著“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特性。英國早期的民俗學家博爾尼女士指出:“引起民俗學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時所舉行的儀式;不是漁網和漁叉的構造,而是漁夫入海時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橋梁或房屋的建筑術,而是施工時的祭祖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會生活。”開發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要洞悉民俗文化傳承所具有的政治寓意和思想內涵,在民俗教育、民俗體驗、民俗傳承、民俗采風、民俗調查等活動過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4.不斷增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民俗文化自覺。把握民俗文化傳承“日用而不知”的鮮明特性,開發和實現我國優秀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必須了解和掌握民俗學的原理與方法,不斷增進思想政治教育者傳承優秀民俗文化的自覺意識。正如鄧迪斯指出的,民俗學對于“促進種族自豪,發現世界觀和價值的本土認知種類和模式,是一個先于其時代的學科”,只有不斷增進優秀民俗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形成對我國民俗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才能夠自覺地走進社會日常生活的深處去發現、體驗和傳播民俗,運用田野調查、民俗志等民俗學的原理與方法創造性地轉換并實現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作者:孫朝暉 單位:宿遷學院
參考文獻:
[1]仲富蘭.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杰文“.阿爾及利亞影像”中的民俗與政治——布迪厄民俗知識體系資本化與其學術創業的內在關聯[J].民俗研究,2014,(5).
[4]蔡志榮.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1).
[5]衣俊卿.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 上一篇:思想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 下一篇:混凝土工程質量中建筑材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