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時間:2022-09-15 04:12:14
導語:“中國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與中堅力量。本文擬在當今全面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現狀進行梳理,剖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在“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為提高“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近年來,“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在思想觀念、理論教學、載體內容、表達形式以及資源整合等方面還存在突出問題,尚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與創新。
一、“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在提升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五四”青年節,習在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發出了倡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共青團要在廣大青少年中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每個青少年播種夢想、點燃夢想,讓更多青少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讓每個青少年都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強大青春能量。”[1]從此,“中國夢”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元素,為重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話語體系奠定了基礎。各高校充分認識到了“中國夢”在“立德樹人”任務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加大了“中國夢”“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的工作力度,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2.“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整合在加速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多向度的。近年來,各高校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方面加大了“中國夢”滲透教育,發揮其引領作用,穩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內容,突出人文素質、創新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意識,突出心理健康與人格教育,強化素養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斷更新。其次,高校開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必修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勢與政策”等課程,黑龍江省高校還開設了“系列重要講話專題輔導”必修課程。自2013年以來,在教材建設、師資培訓與教學大綱修訂等方面,各高校都加大了“中國夢”融入課堂教學的力度,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構趨向合理。3.“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運用在豐富隨著“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程不斷推進,結合“中國夢”發展新戰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手段與途徑更加豐富多彩,如課堂理論教學的視頻教學、案例分析、討論辯論,校內實踐的校園調查、主題演講、線上線下宣傳,以及一系列校外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二、“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思想融入功能窄化毋庸置疑,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邊緣化趨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揮也暴露出諸多弊端,沒有達到“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高度。主要表現為重視融入的社會性功能,輕視融入的個體性功能,只見“中國夢”不見“個人夢”,帶來了教育雙主體地位的喪失;重視融入的政治功能,輕視融入的經濟功能,導致了“中國夢”教育的泛政治化;重視融入的規范性功能,輕視融入的發展性功能,造成了“中國夢”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兩者之間的割裂;重視融入的意識形態功能,輕視融入的非意識形態功能,使“中國夢”成為高高在上不可觸摸的“標簽”,忽略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期待與訴求。[2]2.目標融入層次模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刻回答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如何實現目標”的重大問題。高校作為“主渠道”“主陣地”,義不容辭地承擔著使“中國夢”偉大目標“進頭腦”的工作。但一些高校在目標設置上脫離實際,憑空拔高,過分政治化和理想化,忽視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導致教育目標的高、大、空,缺少層次性。3.內容融入整合生硬表現為滯后于新的時代要求,教育教學內容結構選擇上沿襲傳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三段式,片面強調對“中國夢”內涵、意義與途徑的理論宣講灌輸與理解領會,以歷史維度與文化維度結合重視理想性內容,忽視了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能力的培養;教材內容過于強調系統性與邏輯性,可讀性與生動性不強,針對現實中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不多;課程冗長,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相關“中國夢”教學多有重復,案例沉舊缺少新元素的注入,難以突出個性化、現實性、生活性等取向,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照本宣科,脫離學生學習、生活與職業生涯發展實際,忽視道德認知向道德實踐轉化的過程性和復雜性,未能體現豐富的時代性特征,使教育內容呈現出封閉性和狹隘性,枯燥抽象,其真實性頗受質疑。由于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與時效性,大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無法調動其積極性與主動性,內心認同感與獲得感不強。4.方法融入處理不當主要表現為片面強調專題講授與強制灌輸,忽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交流與互動;多用顯性教育方法,追求“短、平、快”,輕視隱性教育方法,教育教學合力作用不明顯;重視單向方法,缺乏系統觀念,沉醉于搞“單打一”的教育方法,輕視綜合的、多元的方法,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習慣“三分鐘熱血”集中轟炸式教育方法,輕視“潤物細無聲”分散型方法,教育教學效果難具持久性;重視封閉性方法,輕視開放性方法,難以應對多元化、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三、“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1.教育理念方面:“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未占主導地位教育是人學,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終是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大學生的終極追求,構筑大學生的精神家園。“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內在蘊含著“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一些高校在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恰恰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宗旨,要么一味地強調知識傳播與技能培養,忽視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要么空洞地說教,脫離客觀存在的社會實際與學生實際。這些做法割裂了“中國夢”與“個人夢”、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內在聯系,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價值與個性培養,難以說服學生,不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盡人意,難以達到教育教學的良好預期。2.教育者方面:教育教學感染力與實效性不強一些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口頭上形式上重視,實際上還是未把“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擺在一個戰略高度來認識,將“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流于應景,不能給予思想政治教育足夠的人財物投入,保障嚴重不足,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整體質量不高,不能很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3.受教育者方面:大學生思想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當前處于世界深度調整期、中國社會轉型期與新媒體時期“三期疊加”的時代。大學生思想的主流仍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熱愛祖國,熱愛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分信賴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但他們對外面世界的認知與思考多了些獨立性與選擇性、多變性與差異性,時展中的負面因素給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帶來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加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4.教育環境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體制與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尤其缺乏教育工作的整合機制,表現為學校內部各部門之間缺少整合,思想理論教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學生思想實際之間不能互相協調,“兩張皮”的現象比較嚴重。學校與社會、企業、社區之間也缺少協調機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得到社會的有效支持,全社會關心、支持大學生的良好育人環境尚未形成。[3]
作者:林韌卒 吳淑霞 單位:牡丹江大學
參考文獻:
[1]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EB/OL].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04/c1024-21365997.html.
[2]范樹成,等.著.多元化視閾中的德育改革與創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劉川生.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 上一篇:淺談技術創新與現代林業的發展
- 下一篇:高中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