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政治時代性分析
時間:2022-01-22 08:41:31
導語:中學思想政治時代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當前中學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
1.1教學方式導致思政教學達不到教學目標。隨著時代的變化,對于中學生的思政教材也在隨之發生改變。如2004年,初中《思想政治》正式更名為《思想品德》,表明將在義務教育階段更加重視道德教育;2011年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用相關規章規則來規定中學生應達到的德育標準。2016年,為更好的加強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在中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方面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正式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將思政教育與社會的大環境發展緊密相連,讓中學生的課堂與時代接軌。思政教育一般通過兩種方式,即上課或說教的方式來進行。但是這種方式因其老師與學生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中學生的注意。教師對中學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來看待問題,且當前學校一直秉持“先主后輔”的習慣,重點關注“語數外”三門學科,將思政教育視為不重要的課程。文科生上思政課只管死記硬背理論,理科生上思政課幾乎無人聽講。學校層面和學生層面共同忽視思政課地存在,導致思政教育在中學的地位一味降低。當前,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共同努力的成果,是經過千錘百煉所取得的根本性成就。而在課堂上,教師大多數將國家的政策方針照本宣科地“灌輸”給學生,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古板老套、缺乏活力,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授課中,教師應該要更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中的小事出發,從小事悟出大道理,以此獲得情感共鳴。但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其情感、行動體驗卻未得以充分發展,所以,在行為方面仍然缺少必要的意志保障。”學校不應以應試為目的,而要注重對中學生品德的修養,同時加強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并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和發掘中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興趣,使其真正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1.2教材內容的枯燥性不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政治理論學習是一個比較枯燥的過程,尤其是在政治認同這一塊,有些學生認為政治屬于國家層面關心的大事,與自己毫無關系。比如一些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總抱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這些學生在政治認同能力和觀念方面還有待加強。初中階段,正是加強學生自身政治素養的關鍵時期,是學生成為一名光榮的共青團員的重要時期,但是,往往枯燥乏味、高大宏觀的理論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這一方面既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對教材編訂者給予更大的挑戰。需要要求教材編訂者能夠根據大綱,在可控的范圍內、根據新時代新發展新使命的要求,對中學生的政治素養加強學習指導。比如,“少年有夢”這一課就被安排在新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從“少年有夢”延伸到“中國夢”,將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其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個夢想融于中學生的小夢想中。因此,這個“中國夢”的環節既能彰顯出貫徹了黨的思想,也能激發中學生自身勇于追逐自己夢想的激情。
2緊密聯系時代加強中學思政教育
2.1促進政治目標與人文目標協調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確實要為統治階級服務,但是在實現政治目標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對中學生人文目標的發展,不能一味的將思政教育當成是政治宣講的工具。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交流不斷深入,學生能在互聯網中接受更多的多元化信息,會對學生的價值觀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我們的中學思政教育課堂要適當的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改變以意識形態性教育為思想指導主線,引導受教育者自覺形成社會主流意識。同時,也要在兼顧政治目標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文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融化在人文目標之中,使人文關懷包含著正確的政治關懷。2.2在新時代的環境中積極采用各種新媒體。新時代的中學生,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環境,同時也有新的使命。而對于從事編訂中學思政教材課本的人員來說,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須以精神作為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編訂中學生教材時要更好的融入思想,將精髓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地傳送給中學生;而作為師者,創新課堂方式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自身將黨的作為準則,在課堂上通過對某一熱點事件或新聞進行討論,來替代的具體的話語描述和講解,要讓學生學會在情境中理解黨的十九思想;同時,老師要富有親和力,通過以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以事證理、以情感人,同時輔以生活中的小知識,見微知著,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理解政治課堂中的大事,理解課堂上所真正要傳達的內容,將枯燥深奧的政治思想內容生活化,也能夠幫助學生達到情感的內化,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有激情,老師和學生都能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對待每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課程。2.3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俗語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且實踐性也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性。通過對具體實踐活動的感悟,在平時的教學中,學校不能一直只是在課堂上進行教學,要學會利用已有的條件,盡可能讓學生走出去,身臨其境,讓教育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作用。例如前往烈士公園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拜訪偉人故里等基地進行愛國宣傳教育,讓學生憶往昔思今朝不易,這有利于降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刻板性,避免老師在課堂上繼續用“一套話語”來進行教學,也可以在社會實踐的碰撞中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同時,也可以轉變學生思想,讓學生從“要我做”發展到“我要做、要做好、爭著做”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最終實現教育目的。在報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而在這片中國夢中,中學生本就是一群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國家未來的主力軍,也是朝氣蓬勃的接班人。他們的政治素養以及政治觀念可能對祖國的未來與國家的前進方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加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養,已是迫在眉睫。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必須要在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轉型和改變,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求而更加完善自己,使其能夠真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能夠更充分的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朱小蔓.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宇文利.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王應江.問題導學: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策略探索[J].中小學德育,2018,(01).
作者:沈超 程宇林 范兆飛 單位:1.六盤水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2.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建設研究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