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意義

時間:2022-02-21 10:34:39

導語:精準扶貧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準扶貧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意義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理想信念淡薄、價值取向偏差等思想上的“貧瘠”嚴重制約學生的健康成長,對社會的發展也產生消極的影響。“精準扶貧”思想內涵極為豐富,對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指導意義。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精神貧瘠”的學生和現象精準識別、精準分析、精準幫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所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貧瘠”;精準扶貧

一、“精準扶貧”與“教育精準扶貧”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精準扶貧”已成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在物質上扶貧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思想上的扶貧。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思想養成在一定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學生時代形成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決定了整個社會未來的價值取向。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學階段的思想養成決定了學生步入社會后的成長高度,同時也直接決定了社會的整體風向。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大學生存在如價值取向偏差、理想信念淡薄等“精神貧瘠”的現象。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精神貧瘠”的現象勢必減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所以對大學生“精神貧瘠”的現象進行精準扶貧勢在必行。大學生“精神貧瘠”具有復雜性、特殊性,因此“精準扶貧”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大學生“精神貧瘠”的現狀

1.理想信念淡薄。數據顯示,六成的大學生聽過中國夢的具體內涵,很多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少量學生意識到理想信念重要性,但沒有具體行動。針對大學生黨員的調查顯示,僅一成學生有長遠理想并有完整規劃;近九成學生有短期理想,三成學生有計劃地實現理想。即使在信仰比較堅定的黨員群體中,仍有個別大學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問題。這表明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淡薄的問題非常嚴重。2.價值取向偏差。針對武漢6所高校的調查顯示,一些大學生缺乏奉獻精神,注重現實,趨于功利。針對沈陽15所高校的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認為“生活是否舒適、瀟灑”是人生成功的核心指標,有11.9%的大學生認為是“金錢、權力和地位”。一些學生把“金錢、權力、地位”作為人生的價值追求,形成了不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大學生在人生價值取向上存在人生追求安逸化、人生目標功利化、人生心態浮躁化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大學生“精神扶貧”的重大意義

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追求關系到每一個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思想高度,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建成,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在大學生“精神貧瘠”形勢異常嚴峻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更有必要對“精神貧瘠”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開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精準扶貧”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意義

1.“精準識別”。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關鍵,精準識別“精準貧瘠”大學生的對象、分布、程度是“精準分析”的前提。大學生“精神扶貧”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精確識別真正的“精神貧瘠”的學生,這是大學生精準扶貧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首先,通過問卷的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現狀,發揮調查問卷調查覆蓋廣的優勢,圍繞學生成長經歷、特長愛好和現實思想、疑慮困惑、關注關切等,設計針對性強的問卷,精細收集學生思想情況,為開展針對性教育提供依據。其次,通過及時觀察和談話,發揮朋輩作用,利用好黨員和主要學生干部,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生的言談舉止、飲食睡眠、工作表現等都是思想變化的晴雨表,表達著訴求、蘊含著情緒。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做有心人,時刻關注學生動態,找準學生思想問題。最后,充分利用時代進步的成果,利用互聯網了解學生心理和思想動態。一些大學生內心思想情感豐富細膩,但不善于表達,也不喜歡與他人分享,更多地把自己的情緒在虛擬空間上表現出來。老師必須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載體,關注學生的網絡空間,及時準確了解思想上可能出現偏差的學生。2.“精準分析”。“精準分析”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準分析”大學生“精神貧瘠”的原因是實現“精準幫扶”的基礎。大學生出現“精神貧瘠”的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各種思潮的滲透對我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的養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給處在思想叛逆期的大學生帶來很大的迷惑。一些不良風氣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帶來了非常消極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背景和生活時代正是祖國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享受著殷實的生活,從小接受的是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但個別學生并沒有繼承前輩們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更沒有將集體意識、奉獻精神等社會理想信念扎根于心中,反而在如今舒適的環境中淡化了社會主義理想信念。(2)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影響。不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造成大學生“精神貧瘠”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課堂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真正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的內容相對陳舊,思想理論課內容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無法有效地解決新時代大學生面臨的很多新的困惑。最后,在就業為導向的思想指導下,一些學校只關注學生的專業教育,忽視思想政治相關的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失去了明辨是非和認清社會責任的機會。造成大學生思想問題有共性的原因,也有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從學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成長環境和家庭狀況出發,綜合分析、準確識別造成學生思想問題的因素,個性化制定精神扶貧方案,針對性地采取扶貧措施。3.“精準幫扶”。(1)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樹立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一,大學生明辨是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較弱,面對西方世界的文化滲透,難以準確分析利弊,容易陷入盲目拜金拜自我、媚外媚自由、反華反傳統的思想泥潭,迷失自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師要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信息交互高度發達的時代避免走入誤區,督促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在種種誘惑面前堅守底線。第二,高等院校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能,但在今天的高校,傳統文化遭到冷落,在互聯網、影視、教育等渠道的西方文化滲透下,部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消極抵觸心理。高校應在學生的教學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在傳統節日開展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活動等,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第三,近一百年的艱苦卓絕的奮斗已經多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正確性。歷史上無數有志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書寫了精彩的人生華章。高校思想工作教師應樹立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樹立道路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精準設置思政課程,回歸教育初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對學生吸引力降低。教育的初心在于提升思想,啟發學生自學。教育的內容并不是多多益善,通過數量取勝的做法,不僅效果不好,而且還會引發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高校應該圍繞培養“四有”青年的目標,加強統籌管理和分類指導,對教育內容認真把關,突出精華。著力解決問題,有理有據揭露和批駁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幫助學生找準自身定位,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需要因材施教,每個“精神貧瘠”的學生因年齡、經歷、接受能力、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如果一味地安排集中教育、統一施教,勢必出現教育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的現象。在設置課程時,高校需要及時開展艱苦奮斗教育和逆境教育。隨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獎助政策的實施,一些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個別家境殷實的學生,在一些不良思潮的誤導下,容易走入金錢至上的誤區,甚至家境一般的學生在朋輩的影響下也容易產生拜金主義的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針對在順境中成長的孩子開展挫折教育、逆境體驗,增強學生的抗壓力、抗挫折的意志力,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強化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3)精準選擇教育方法,創新教育模式。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學生思想更加活躍多變。在這個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潮流,積極改進教育方法;創新教育手段,針對當代大學生更易接受“短平快”教育形式的心理,積極推行自主式、啟發式教育,把課堂交給學生,激發學生參與教育的熱情,發揮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網絡教育的優勢,使教育渠道更加多元、教育形式更加靈活;搭建網上課堂,大膽探索“互聯網+”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加豐富,通過網上交流、在線答疑等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4)注重教育實效,形成長效機制。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堂、“第二課堂”等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這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根本。一方面,高校教師是第一課堂的主導者,有較強的威信,“課程思政”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堂,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積極而長久的影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學生“第二課堂”相結合,很多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有聲有色,如開展專業實習、社會調查、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文化建設、心理輔導等,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較少,無法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相關理論的興趣。“第二課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持續時間長,學生學習效率高。高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制定合理的課程結構,并持續跟蹤評估反饋以確保教育質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吳再發.“精準扶貧”視角下的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及脫貧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2]王麗麗.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調查[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

[3]李秋芬,莫小英.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

[4]余芳,陸云鳳.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的現狀分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

[5]張鳳.當前高校大學生價值取向狀況調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

作者:王振興 單位: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