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11-03 04:13:01
導語:公民教育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病毒肺炎重大疫情的爆發,給延遲開學長時間居家防御疫情的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如何積極化“疫情危機”為“教育契機”,我們抓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著力點,引導大學生恰當積極地應對各類社會危機與人生挫折性事件,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
關鍵詞:疫情;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性看待這場全民疫情防控戰,深入挖掘其中內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邏輯,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重大課題。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和統一性,是將公民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改革中來的理論基礎和支撐。針對重大疫情應對中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我們緊緊抓住四個著力點,開展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與積極應對社會危機事件,促進大學生自我各方面的健康發展與成熟成長。
一、明確方向: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
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1]總書記從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強調指出要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戰略任務,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公民教育視域下的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目標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一,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高職院校要將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結合重大疫情應對實際,我們開展“青春•責任•奮斗•奉獻”為主題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適應時展的要求,以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引導青年學子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筑夢者、追夢者、圓夢者。第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抗擊疫情是一場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我們要充分利用抗擊疫情這一特殊時期、特殊情境,依托“主渠道”與“主陣地”,既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又要融入日常生活實踐,培養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行為習慣,引導大學生在奮斗和奉獻中找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第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堅持“五育”并舉,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培養有本領的時代新人。高校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強化育人理念、體系構建、課堂變革、評價導向、組織保障方面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二、把握基調:以“愛黨與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
黨領導人民抗擊疫情的偉大實踐,是一部生動鮮活的愛黨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教材,是一堂感人至深的愛黨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大課。高職院校要汲取戰“疫”實踐中的思政養分,充分利用主渠道與主陣地的作用,聚焦制度優勢體現,聚焦一線感人故事,聚焦師生關心關切,貫徹中共中央《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大力開展愛黨與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中國情懷,傳遞中國溫度,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展現中國價值,與黨與祖國同向同行。第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開學伊始,思政教師制作了多媒體課件《開學第一課:信心責任使命》,打響了疫情防控期間云端思政教學第一戰。在開學第一課中,結合防疫抗疫中涌現的先進人物和鮮活感人的事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規則教育、愛與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理性面對疫情,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倡導學生當此之時,與祖國在一起,共克時艱。組織全體學生共同上好“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一堂大課,為宅家抗疫的大學生們深情地講授了不一樣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思政課,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使思政云端課堂真正“燃”起來。第二,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以“疫”為“材”,以弘揚抗“疫”中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擔當為主題,以活動為載體,開展一系列線下思政實踐教學,傳播戰疫正能量,進一步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成長服務。如開學前,我們發出倡議書,組織學生開展“疫情當下,學習報國”“五個一”特別主題實踐活動,即觀評一部抗疫微視頻、進行一次公開承諾、閱讀一本好書、養成一個良好的居家行為習慣、完成一個主題創意作品,讓實踐教學真正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教師與學生策劃微視頻片《我們一定會勝利》,面向社會積極傳播了正能量,為疫情防控阻擊戰加油助威;設計并發放《牡丹江大學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問卷》,為進一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優化云端思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提供了依據;領辦五四主題活動項目《“青春•責任•奮斗•奉獻”主題微視頻制作比賽》,通過公眾號向社會推出。這些德育領辦項目,注重在活動中觀察與體驗,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對廣大逆行者致敬的同時,能夠以勇敢與理想去面對真實的世界,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民族的大團結,鼓勵學生增強共同努力戰勝疫情的信心,勇敢逆行,愛國力行,成為希望的守護者。
三、突出重點:以“四個正確認識”為切入點
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2]第一,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將中國情懷和時代特征與世界眼光統一起來,引導青年學子與時代同頻共振,從我們黨領導人民疫情防控的偉大實踐中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第二,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命運相連,休戚與共。”中國抗疫以果斷的防控措施,高效的組織動員,強烈的責任擔當,有序的復工復產,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權益,為全球抗疫和經濟恢復增長作出重要貢獻。我們要講中央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疫情防控理念,講透集中力量抗擊疫情的制度優勢,引導學生通過對中外重大疫情防控的比較,客觀看待當代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深刻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第三,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要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疫情防控中的先進事跡,組織動員大學生力所能及地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主動地傳播正能量,在親身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涵養社會責任擔當。激勵學生明確理想追求,不負韶華,激發學習動力,踏實進取,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第四,教育引導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在充分繼承和弘揚中國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和凝聚全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所展現的精神力量,引導學生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中求真學問、練真本領、作真貢獻,努力展現青年學子的精神風貌和責任擔當,培育青年學子成為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激勵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四、創新方法:以“提升親和力和針對性”為著力點
面對疫情大考,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思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如何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和親和力,這場考試的答案,就是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宣傳、教育和實踐,強化網絡平臺的使用、強化文化氛圍的營造、強化教育合力的形成,扎實推進抗疫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創建“3+1”云端思政課教學模式。“3+1”云端思政課教學模式,即理論教學慕課化,強化課前導課、課中共學、課后答疑3個環節的教學互動;活動教學項目化,突出1個抗“疫”主題。把云端思政課打造成知識傳授、情感體驗的重要載體,用好思想引領、價值塑造與方法啟迪的主渠道,講好抗疫故事,講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第二,“項目領辦”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學校思政部、宣傳部、學工部、各學院及社團聯合組織實施抗“疫”德育項目,以弘揚抗“疫”中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擔當為主題,以活動為載體,合力開展了一系列線下思政實踐教學,傳播了凝聚戰“疫”正能量,進一步加強了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成長服務。第三,創建“學-悟-推-行”思政課教學成果培育機制。通過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途徑拓寬、教學方法創新,在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教學品牌培育、教學成果推廣運用上,形成了“廣學-深悟-精推-力行”的教學成果培育機制。這種培育機制強化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采用德育項目領辦,通過課堂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假期專題社會實踐、網上認知體驗等實踐教學載體,推動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加強學生主體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強化“演•賽•做”一體化,以“演”創新教學形式,以“賽”增強學習動機,以“做”鞏固學習效果,憑創新“圈粉”,令思政課不再枯燥,而是活了起來、熱了起來、強了起來、實了起來。
參考文獻:
[1].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2(2).
[2].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作者:吳淑霞 單位:牡丹江大學
- 上一篇:讓文明實踐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 下一篇:新媒體技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