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策略
時間:2022-10-08 10:40:12
導語: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高校擴招在校貧困大學生數量持續增加,物流專業的貧困大學生數量也在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關注這部分學生的情況,采取有效的人文關懷策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本文以貧困大學生群體為著手點,分析思政教育工作中實施人文關懷的策略,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隨著生活節奏與行業競爭加劇,當代貧困大學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心理問題,當前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校園心理危機事件,出臺相關制度文件推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規范化發展。
1.高校貧困生特點分析
高校貧困生整體數量龐大,來源較為復雜,致貧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引發出的問題也呈現出多樣化,表現為思想行為偏差、心理素質偏低等。
1.1物質上的貧困。貧困生大多存在家庭收入低的情況,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水平,而家庭經濟拮據又會造成貧困大學生生活、學習的開展。這就造成部分貧困生即便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也會因為家庭經濟因素限制極大可能失去這個機會。
1.2存在錯誤觀念。貧困大學生群體尚沒有全面接觸社會,存在社會性心理發展不成熟的情況,價值觀念正在完善,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響出現思想偏差。大部分高校貧困生成長期間被灌輸:通過自己努力學習改善家庭貧困情況的思想。在這種理念下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甚至形成一切圍繞金錢進行的觀念,尤其是遇到挫折后容易出現極端不良心態,就想著不勞而獲,不思考如何憑借自身努力擺脫貧困現狀。
1.3學習層面局限。貧困生家庭大多處于社會最底層,家庭經濟收入有限,在校期間他們要花費更多時間兼職,造成學習時間被擠占,影響到學業進行。整體分析,貧困生群體中獲得學校獎學金的比例較少。但市場環境下高校愈發重視學生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貧困生將大量時間用于兼職造成學習時間有限,進而出現拉下學業的情況,影響到后期就業。
2.1做好師生交流工作
大學階段正不僅是學生成長成熟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學生一生中一個較為重要的蛻變期,稍不注意,可能影響一生。作為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關心和理解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但是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過程中要注意保留學生的個性,使得教育更加人性化和科學化,如此才能行之有效。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教師在對其進行德育教育時一定要轉變思維和方式,要知道傳統棍棒教育和體罰式教育已經不再適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明確:這是一群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的培養目標就是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在對學生教育過程中,教師更應該從人性化角度出發,首先要幫助學生健全自身人格和心理,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學會創造生活并享受生活,如此才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目前大學生急需掌握的。
2.2推進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
高校學生就業指導時以歷屆成功畢業生案例開展心理激勵。在對學生進行職業自信培養時,可以通過典型案例的講述,引導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歷,討論就業路上的心態歷程,使得學生獲得真實情感體驗,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繼而獲得強大的職業自信。利用真實的成功案例,更能激發畢業生的情感認同,促使學生順利完成擇業就業,給予學生精神層面的鼓勵。在進行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整合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個人發展方向、意志力發展等重視其不同學生的就業需求,引導學生開拓思維,擴寬自己的就業渠道和思路,實現多元化就業。目前為止,越來越多大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創業為自己的就業形式。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自身能力、性格、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少不了科技的發展,社會經濟等扶持以及政府的包容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高校在進行大學生創業指導時,在融合思政教育的前提下,還要強調學生個人能力以及社會所提供的創業條件在其創業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實際上,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決定其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取決于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高低。與大學生而言,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其認識自身發展,樹立創業理想,堅定創業決心。而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這種先進思想的灌輸,使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斷堅定自己的信念、意志和理想,同時根據目標發展,不斷對自己的創業計劃進行校正和調整。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中,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正確的職業道德和價值觀,大學生在決定選擇創業作為自己就業模式時,就要意識到自己將來可能面臨的區別于一般就業模式的商業環境,因此,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一定要將個人職業道德和商業道德聯合起來,作為自己的創業指導,合理、理智的爭取并把握成功的機遇。
2.3開展心理干預措施分析
2.3.1明確心理咨詢與治療界限。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參與,工作目的不是解決個案心理危機,而是提高貧困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準確定位高校心理咨詢師的職能,結合貧困大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心理咨詢細則。實踐過程中心理咨詢師需要掌握關于心理咨詢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預判疑似問題學生的疑似障礙,判斷學生的疑似心理疾病,是否需要轉介治療。這種做法滿足相關條款要求,需要對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全面了解,提供必要技術支持方便后續咨詢與轉介開展。2.3.2搭建心理危機干預的體系。基于貧困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知情同意原則,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活動,心理咨詢教師根據普查數據篩選出問題學生,并與其進行訪談,建立和完善問題學生的心理檔案。同時加強心理咨詢輔導中心的功能,將醫學教育和醫療保健融入學校心理咨詢活動中,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檔案和醫學健康教育檔案相結合,實施雙檔案模式,并對心理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將存在疑似心理疾患的學生及時通知到各學院的兼職心理輔導教師,要重點關注問題學生,每個月上報學院心理健康狀況,努力做到學生心理危機的及時發現、及時干預、適時轉介和正確治療,完善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體系,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進程。2.3.3塑造校園氛圍滲透心理教育。根據貧困大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學校應該利用課間的時間組織貧困大學生開展活動,讓貧困大學生感受到校園生活的快樂。例如:可以開展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班會等,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貧困大學生感受到寄宿生活的樂趣,并且可以讓貧困大學生體會到合作的意義,有利于人際交往。學校可以聘請專家為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講座,開展心理咨詢使貧困大學生消除對于心理問題的恐懼,同時教給他們消除不良心理的具體方法,引導貧困大學生健康發展。貧困大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各科教師都與貧困大學生有過接觸,因此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要逐步向貧困大學生滲透心理教育,教師要立足于自己學科的特點,找到正確的方法進行滲透,幫助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心理指導,從而引導貧困大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幫助貧困大學生更好的學習,從而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厭學情緒。教師可以引導貧困大學生開展團隊活動,使得貧困大學生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沖突,通過合作互動可以增強貧困大學生的處理人際關系能力,使貧困大學生從內心深處正確對待心理問題。
2.4合理利用新媒體
善用新媒體推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將內外資源有效整合,體現新媒體對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因此,思政教育要結合自身發展的情況,通過新媒體構建合理的信息網絡平臺,借助新媒體資源進行宣傳,加強思政教育內外部、媒體線上線下的資源整合,為工作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平臺。此借助新媒體,思政教育工作要有所創新,擺脫舊的工作模式和觀念,在工作中引入新技術、新應用,借助新媒體開展豐富的思政教育活動,緩解工作壓力。為進一步促進高校的扶貧幫困工作的有效落實,高校要加大幫扶資金投入,設立幫扶基金賬戶,采取專款專用。在基金來源方面,通過對資金進行分配改革,調節部分收入分配的有效差額,將此差額納入幫扶基金中。思政教育可以通過這之間存在的差距,既保證了高校資金的合理分配,又可將這一差距合理、科學地運用,促使思政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
3.結語
總之,高校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時實施人文關懷,需要選擇合適的著手點,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盡可能解決學生生活上的問題,讓他們可以將全部精力用在學業上,提高自身素質,將來畢業時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張超蕊.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20.
[2]王雨萌.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8.
[3]王園園.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9.
[4]呂永亮.“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研究[D].遼寧工業大學,2019.
[5]徐磊.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余航 蘇健康 鐘馨怡 劉仙
- 上一篇:攝影后期處理與計算機技術融合探討
- 下一篇:國際貿易環境電子商務發展研究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