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思想分析
時間:2022-04-24 04:19:00
導語:以文化人思想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重視文化建設和文化力量,到黨的十八大以后正式提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對“以文化人”問題思考的不斷深入,反映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大勢,體現著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新探索,表現著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1.“以文化人”是適應中國發展大勢的歷史選擇。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主義中國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大勢。這一蓬勃發展的歷史趨勢,不是主觀臆造的遐想,不是夸大的贊譽之詞,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歷史發展趨勢。究竟應該如何把握這個發展大勢呢?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1]這即是說,要想科學理解和把握中國的發展大勢,必須回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從人們身處的客觀發展實際認識這一歷史發展大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不斷探索和發展,使社會主義中國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曾用“四個進程”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之路,即“探索前行的進程、真抓實干的進程、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進程”。[2]改革開放以來,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沒有先例的條件下真抓實干,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最終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得到極大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得到極大增強,全社會呈現出以多元、開放、競爭、包容、和諧、發展等為特點的新局面,整個國家呈現出全面發展的新態勢。面對中國發展大勢,高度重視文化問題。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他創造性地增加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3]這是因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極打造文化軟實力,在廣泛的文化自信中達成共識、凝聚力量,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客觀要求。也正是如此,指出:“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通過文化交流,溝通心靈,開闊眼界,增進共識,讓人們在持續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養,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4]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在中國發展大勢下,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堅定文化自信,發揮文化軟實力,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凝聚中國力量,培育中國精神,是中國時展的必然要求。2.“以文化人”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內在需要。中國自古重視“以文化人”理念。《易•賁•彖辭》中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苑•指武》中云“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云“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治理國家,武力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辦法,這樣雖然可以征服人民的肉體,但無法說服人民的靈魂。因此,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通過發揮文化的力量,在廣泛的文化滋養中,提升人民的人文素養,實現固國安邦的目的。指出,中華文化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5](P170-171)正是如此,中華民族屹立不倒,中華文明延續發展。正如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闡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6](P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了強大力量。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本、以西方優秀文化為借鑒的基礎上,突出文化的滋養,發揮文化的力量,堅持“以文化人”,正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表現。首先,“以文化人”是一種價值取向,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規范者,因此“以文化人”強調用人自己的生存方式培育人自身,尊重和關切管理對象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這正是治國理政中以人為本的重要表現。其次,“以文化人”是一種方法論指導,它強調用人們熟知的文化現象,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規范人、培育人,這正是治國理政在方法上的豐富和擴展。最后,“以文化人”是一種與強武治國不同的治國理念,它強調在人文化成、文化滋養中完成國家治理,這正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需求。3.“以文化人”是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要求。社會環境的客觀變化給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家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指出:“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5](P153)在這一基本方針的指引下,全社會高度重視經濟建設,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和勞動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形成了朝氣蓬勃的經濟發展局面。但同時,這種社會氛圍也在客觀上減少了人們對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關注度,這兩項工作的吸引力、影響力、感召力受到了較大影響。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5](P153)因此,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提升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力,成為這兩項工作持續發展需要回答的現實問題。如何應對客觀變化的社會環境,不僅關乎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續發展,同時也關乎這兩項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作用的發揮。“以文化人”強調運用文化的力量,在廣泛的文化滋養中完成素養的提升。這即是說,“以文化人”可以使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既能激發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可以在廣泛的文化氛圍中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實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宣傳和教育效果。從這一角度講,“以文化人”是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應對客觀環境和教育對象變化,實現自身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以文化人”思想的主要內容
的“以文化人”思想,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化成”理念的繼承,也有結合國家發展和時代特征的創新,內容豐富,意蘊深遠。1.文化是維系社會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繁衍、發展的重要力量。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7](P149)這段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巨大作用。處于特定文化環境中的民族、群體,都會受到其特定文化氛圍和共同文化心理的感染,從而規范其行為、引領其發展。歷史上特定民族的每一次發展,其中無不伴隨著文化的進步與飛躍。指出:“一定社會的文化環境,對生活其中的人們產生著同化作用,進而化作維系社會、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7](P149)在人的勞動生產實踐中生成的文化,反過來形成一種規范群體思想和行為的力量,使群體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團結協作,開拓進取,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整個民族、社會不斷向前躍進。正如所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P5)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滋養。指出:“構建和諧社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進一步明確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歸宿,人的發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7](P150)這即是說,構建和諧社會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文化的發展。文化是人在處理與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復雜關系中生成的,它反映著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體現著人處理與客觀世界關系的智慧,因此它不僅僅是一種思維的、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種處理客觀世界各種復雜關系的生存方式。這種歷史積淀的生存方式不僅關乎人類自身的繁衍生息,更關乎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指出:“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7](P149)因此,無論是人的全面發展,還是社會的和諧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廣泛滋養。文化的力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2.運用文化的力量創新宣傳思想工作。文化建設要堅定正確方向,突顯宣傳教育功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同時也要在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其宣傳教育功能,提升人民群眾的思想品位,完善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引領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構建。指出:“文化建設有直接的宣傳功能。講宣傳就有一個效果問題,這涉及到宣傳內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傳的形式。思想性是宣傳工作的靈魂,也是宣傳工作的出發點。”[8](P18)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揮其宣傳教育功能,首先要確保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和豐富的思想內涵,突顯中華文化特色。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5](P155)這即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結合中國發展大勢,創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滿足人民群眾生存方式的新發展與新要求,在此過程中激發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提升宣傳教育效果。宣傳思想工作的形式要結合文化的發展實際。突出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不僅要確保文化建設的思想性和方向性,還要注重運用文化的形式。指出:“沒有能為別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無從體現,宣傳教育活動也就無從落實,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就是這個道理。”[8](P18)在宣傳思想工作中運用文化的形式,就是要使這項工作歸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用人民群眾自己創造的生存方式培育其自身。指出:“什么樣的形式好呢?我們可以不斷摸索,但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為群眾所喜聞樂見,能表現思想性,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眾性,脫離了群眾的形式,不利于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三是要少花錢,多辦事,多講經濟效益,銅錢扔到水里也要有幾個響聲;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8](P18)這即是說,宣傳思想工作要選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容易理解、能夠接受的文化載體,結合群眾的現實生活方式和實際需求,實事求是,真抓實干,這不僅是遵循宣傳思想工作規律的內在需求,也是宣傳思想工作應對新形勢的客觀要求。3.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要與現代文化形式相融合。指出:“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同時,毋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的培養和道德素質的修養。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促使人們在商品經濟活動中逐步地認識商品生產的規律,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經營的知識,逐步形成與現代生產和生活需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生活方式。”[8](P115)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是主觀臆造的產物,它們均來自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人在處理自身與外部世界及自身關系的過程中,形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復雜關系的基本認識,這些認識逐漸成為人們的共性認識,最終生成為特定民族、特定群體的特定文化。在此基礎上,民族和群體通過發揮內在的規范力,使這些特定文化成為其成員的思想規范和行為準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的。無論是思想政治工作內容還是其活動本身,都需要結合人類生產生活實踐,適應人類生存方式的發展變化。因此,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發展,需要堅持與現代文化形式相結合,使人們在熟知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正確認識和有效把握現代生存方式的轉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對象是青年大學生,這個年輕向上的群體對時代文化的感觸更為敏銳,受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更為直接和深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關注文化的力量,在“以文化人”中實現工作質量的提升。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這即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規律,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內涵,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和新媒體新技術的方法,尋求思想政治工作與現代生活方式以及青年大學生思想特點的有效結合,以此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使青年大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滋養中成長成才,使高校在文化的力量中實現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4.在優秀文化的滋養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融入生動的現實生活和文化活動。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5](P165)從本質上講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各類文化現象源于人的現實生活,反映人的生產生活實際,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聯系人的生活實際,途徑之一就是將其融入到人們熟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現象中,用豐富的文化形式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出:“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5](P165)文化具有貼近群眾、生動活潑、潛移默化、感染力強等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文化現象,就是要利用文化的這些特點,讓人們在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正是強調的“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5](P106)的具體表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既不是外來的,也不是主觀想象的,它生成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深厚的民族特色。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5](P163-164)立足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方面,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5](P164)這即是說,要在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尋找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深厚滋養。指出:“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5](P106)這即是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面向時代、面向未來,結合中國發展大勢,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發展,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生動的現實素材。
三、“以文化人”思想的實踐路徑
“以文化人”不僅是一個理論存在,更是一種方法論的指引。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其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效助力,需要積極探索它的實踐路徑。1.生產先進的文化產品。“以文化人”的有效運行需要有優秀的文化載體,先進的文化產品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以文化人”載體的文化產品,必須要結合市場需求,在堅持先進性的同時兼具群眾性。指出:“文化產品只有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消費,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達到以優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這就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所在。有市場的文化不一定是先進文化,但沒有市場的文化更難講是先進文化。”[7](P9)這即是說,用以“化”人、育人的文化產品必須具有廣泛的市場,無人需要、無人喜歡、無人欣賞的文化產品,注定要為市場所淘汰,也就無法實現它的育人功能。同時,文化產品也不能簡單地迎合市場,必須兼具先進性和群眾性。指出:“先進的文化產品,應當既體現先進性,又能體現群眾性;既不‘趨利媚俗’,又不遠離市場、忽視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是一致的,占領市場與占領陣地是一致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一致的,文化產品的先進性與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7](P9)這即是要求,文化產品的生產,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堅定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另一方面要結合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和市場發展的現實需求。正如所指出的:“我們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創作和生產‘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產品,去占領市場,贏得群眾,不斷鞏固和擴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7](P9)2.發揮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堅持“以文化人”,突顯文化的力量,必須通過發揮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來實現。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闡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6](P3)發揮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透過各類文化現象的表面,挖掘深層次的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以此來激發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吸引人民群眾注意和理解教育內容,從而接受和內化教育內容,最終成為自身思想和行為的基本規范;另一方面,要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要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力和感召力,而非落后文化的負面吸引力。正如指出的:“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P164)只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人”、育人,才能提升人的素養。3.創建安全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網絡已成為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和思想行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大學校園中,網絡已是師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最大變量”。堅持“以文化人”,必須高度重視網絡文化建設,促進校園網絡文化健康安全發展。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9]這即是說,在網絡文化建設中實現“以文化人”,首先要明確網絡文化建設方向,優化網絡文化內容,使其成為滿足社會發展的精神家園。其次要在網絡文化中積極宣傳正能量,積極回應網絡中的錯誤思想,做網絡文化的堅強“衛士”。最后要在網絡文化建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運用網絡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建設。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5](P52)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理解“以文化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堅持“以文化人”,充分運用文化的滋養和發揮文化的力量,不斷提升人民素養、堅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使人民群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感召下全面發展、團結合作,為國家創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在此基礎上,讓“以文化人”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助力。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中國發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6-09-04(3).
[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4].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3).
[5]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9].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2).
作者:王振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 上一篇:媒介輿論反腐倡廉建設研究
- 下一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風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