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就業率統計數據誤差排除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11:44:00
導語:高校生就業率統計數據誤差排除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被人們所詬病,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詳細分析了現有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存在的問題,并從不同視角提出了解決方法的新觀點。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宣傳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進入到大眾化階段,這也直接導致了高校畢業生逐年上升,畢業生就業成為整個社會丞待解決巨大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被社會各方看重,成為社會、高等教育消費群體及教育主管部門評判一所高校辦學質量和市場認可程度的標尺。那么就業率統計數據如何最大發揮其導向性,我們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探析現有就業率統計數據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改進對策。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數據存在的問題
我們采用主、客觀方法來分析這個問題,對于就業率統計數據的客觀方面是指能夠準確、完整的反映實際情況,使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掌握就業的真實情況,及時修正現有的制度,制定積極有效的措施,從宏觀上調整就業市場供求關系,合理安排教育資源。對于主觀方面是指社會及教育消費群體對統計數據的認可程度,只有得到其所面向的對象的承認才稱得上是準確的。
1.客觀上存在的問題
(1)統計內容的模糊
包括統計的對象,細化對學生導向政府的宏觀調控
首先是現有的就業與未就業的劃分不明確。根據現有的統計方法,升學、出國都被統計為已就業,而這是不符合就業的科學定義的,從而導致實際就業的比例和社會承認的情況出現差距。其次統計數據的內容沒有細化,在各專業的就業率、就業的質量沒有詳細劃分,使其對教育消費者沒有實質性的指導意義。缺乏對政府政策調控的參考意義。
(2)實現方式的錯位
在就業率統計的實現方式上,學校既是被調查者,又是調查的實施者。因為學校的就業率與學校領導的工作業績、學校的名譽、招生計劃、科研經費申請、職稱評定等相掛鉤,而學校又身兼“運動員”、“裁判員”的身份,不可能脫離學校的實際利益去專注于追求就業率的真實性、可靠性。
(3)統計時間的提前
各地方現行的就業數據上報時間是畢業生離校的6月末及當年的12月末。而就業對于學生來說極其重要又復雜的事情,需要相對長的一個理性抉擇的過程,經過我們調查發現畢業生就業有一定的延后性,由于對工作性質、自我認識及適應社會等方面,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做出正確的擇業方向和具備完全的就業素質,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主動待業以提高自己能力,或者選擇最理想的就業崗位。如果根據現有的統計時間,將很難反映實際就業情況。
(4)監督機制的缺乏
現在高校在就業率數據上造假是普遍現象,尤其是名氣比較小的學校更甚之,以致社會上出現了名牌大學就業率普遍低于一般大學的怪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造假沒有及時得到懲治,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2.主觀上的問題
(1)公布主體的質疑
現有的就業率公布主體是高校的主管部門,也是利益相關方,社會及教育消費群體很容易對數據產生懷疑。
(2)社會認知的忽視
一個數據是否準確,不僅需要數據本身盡可能反映實際情況,也需要由他所面向的群體去評判,準確的數據如果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也是毫無指導意義的,我們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電話訪問,學生座談等方式進行了調查,得知在大多數高校基本上都沒有對就業率的統計方法、就業標準向學生及家長講解和說明,學生和家長基本上對此知之甚少,因而對就業率數據的來源可靠性大多表示懷疑。
二、解決對策和方法
1.進一步規范畢業生就業統計方法
首先,明確就業與未就業概念。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求職愿望的人從事某種社會活動,取得相應報酬的行為。出國留學、升學及自己自愿放棄就業等情況應該不屬于就業的范疇,不應統計在就業率里,應單獨予以列出,這樣既可以使就業率統計結果更準確,又可以更容易被關注群體接受。同時細化高校各專業的就業率,及就業的行業比例,這樣可以發揮就業市場的調節機制,高中畢業生在報考專業時可以根據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報考專業,使高校畢業生更順應市場要求,避免出現專業就業人數不平衡。而且對高校及教育相關部門作出相關政策調整。
其次,改變高校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現狀。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就業率統計方面由社會民間組織承擔,政府根據他們得出的數據制定相關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們國家有自己的國情,民間組織還不夠完善,不能馬上取消學校統計數據實施者的角色,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由政府政策導向、資金扶持等方式培養社會組織客觀、科學統計就業率。弱化學校因自身利益而影響就業統計。
還有研究科學上報時間,根據現行的規定,各高校在學生畢業前7月份左右第一次上報就業率(也叫初次就業率),在年末12月份上報第二次就業率,一般比較重視初次就業率。隨著畢業生數量一年比一年多,就業變得不是很容易,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對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就導致很多學生需要一定時間找到工作,有一部分學生在初次統計時不能及時找到工作,這樣就導致有些學生被學校逼迫就業或者導致初次就業率不準確。
再有就是加強監督機制。不斷完善規章制度,預防高校就業統計作弊途徑。
2.加強就業統計方法宣傳
由于很多教育的消費者對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不是很了解,因此產生誤解,對此各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及學生家長宣傳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方法,使他們知道統計數據的得出過程,這樣就會了解。例如:有100名畢業生,有60名同學簽了正規就業協議,有10人升學,5人出國,10人靈活就業,為什么就業率就是85%,而不是60%的原因。公務員之家
三、總結
總之,對于中國高校的畢業生統計方法雖然不能完全照抄外國模式,但也確實存在一些待改進的問題,期望通過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問題,尋求解決辦法,不斷完善現有的方法,最終找到最完善的對策。
參考文獻:
[1]金鋼.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方法探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8(4):127-131.
[2]張劍.試論美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評估體系[J].比較教育研究,2004.56-61.
- 上一篇:解析WTO規則應對貿易保護主義論文
- 下一篇:剖析我國傳媒經濟的本質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