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統計信息失真防治措施

時間:2022-01-05 03:58:00

導語:深究統計信息失真防治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統計信息失真防治措施

統計作為認識社會的有力武器,具有信息、咨詢和監督三大職能,而統計信息職能是保證統計咨詢和監督職能有效發揮的基礎。而近年來,統計信息失真現象嚴重,且相當普遍。統計信息的失真,不但影響到經濟預測與分析的準確性,而且也會影響到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性和準確性,進而可能對經濟運行本身產生消極影響,同時也導致了國內外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統計數據可信度的懷疑。

一、造成統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行政部門領導干部的干預。領導干預對統計信息的準確性的影響非常大。當前行政干預由原來的直接干預逐漸轉向間接干預,由原來的公開干預逐漸轉向隱蔽干預?!皺M向比較要先進,縱向比較要前進”。在上級主管領導的暗示和誘導下,統計人員明知在數據上弄虛作假是違法的,但在一種無形的壓力下,他們出于一種“無奈”的心態,只得順從領導者的意圖虛報統計信息。

(二)統計工作法規制度不健全。當前統計制度改革嚴重滯后,矛盾比較突出,還帶有一定的計劃經濟色彩。主要表現在:一是統計指標體系結構性矛盾突出反映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進程指標不健全,與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配套的統計指標存在較大缺口,而一些過時的統計指標依然存在。二是統計調查方法體系較笨重,過分依賴全面統計報表的狀況還沒有根本轉變,抗干擾性差,而且難以及時反映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三是統計標準體系不健全、不配套,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不便于同國際接軌。這樣,統計人員仍處于層層的報表堆集工作,對統計工作如何適應市場經濟顯得力不從心,知識欠缺,概念不清,在數據采用及事理分析中,就容易產生錯誤,造成統計數據質量下降,影響統計工作。

(三)統計數據采集不準確。數據采集是統計數據的源頭,力求統計信息準確就必須保證所采集的數據是真實的。目前,統計數據采集存在四大問題:一是報表單位有顧忌,瞞報統計數據。有的單位為了避免其他部門依據所報統計表了解其真實情況,從而將其數據報低。比較典型的是勞動工資報表,有相當多的單位有少報勞動工資數據的傾向。二是報表人責任心不強,報表隨意性大。有的報表人員認為報表數據與自己關系不大,即使報錯了,一個單位的數據對總體影響也不大,因而隨便報個數了事。三是報表人員素質不高,對報表不理解。有的報表人員根本就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也沒有統計上崗證,對統計報表不熟悉,對報表中的統計指標不理解,從而不能保證所報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四是報表多,不能及時填報報表。目前,很多的企業不重視統計,逐年裁減統計人員,有的則是會計人員兼職,同時需填報的報表繁多,只得疲于應付,不能保證統計報表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四)統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統計工作的任務不斷加重,對統計工作人員的要求也更高。但在現實中,一些企事業單位的統計人員沒有專職專責,兼職過多,統計人員素質也是參差不齊,許多不具備統計專業知識和技術資格的人員從事統計工作,相當多單位的統計人員未經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和專業培訓。這在客觀上造成統計數據填報不清,審理不嚴,評估不準,偏差較大等諸多問題。還有少數統計人員思想作風不端正,職業道德素質欠佳,缺乏“依法統計”的思想,不進行調查研究,只按領導意圖取得統計資料。不能正確履行職責,不能堅持原則,不能執行國家統計制度,缺乏同不正之風作斗爭的勇氣。

二、對統計信息失真的對策分析

(一)淡化統計數字的政績觀,建立科學的干部考核制度。這是走出“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怪圈,讓統計數據不受個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首先應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目標,防止因考核目標不切實際而引發的虛報浮夸的歪風蔓延。其次,應完善干部實績考核統計制度,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有機結合起來,改進目標考核實績的統計方法,確保目標考核實績數據的準確性;最后,應建立干部政績公議制度,擴大干部政績考核的民主。干部的政績大小群眾最掌握、最了解,也最有發言權和評判權。實施領導干部政績公議制度可改變過去那種干部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弊端,組織部門通過政績公議制度定期開展對領導干部政績評議活動,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開化、民主化程度,讓群眾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干部政績考核工作中去,不斷增強干部政績考核準確性,增強他們工作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為民服務意識。

(二)加強統計制度改革,確保統計數據的質量。推進統計制度的改革,形成新的國家統計制度,建立新的統計體系,是減少和避免統計信息失真的根本措施。廣大統計人員要廣大統計人員要緊密聯系統計工作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摒棄“盲目求細,機構求全”的觀念,樹立新的統計數據質量觀;摒棄不計成本,不講經濟效益的做法,樹立統計工作效益觀;摒棄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因循守舊的觀念,樹立開拓進取,迎難而上,銳意創新的改革精神。這些觀念的轉變,是保證統計數據質量的前提條件。

(三)積極發展民間統計。所謂民間統計也就是非政府統計,是指除國家統計、部門統計和地方統計之外,由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非法人單位及個人以自己的名義或接受委托進行的統計。開放民間統計將會打破政府對統計信息的壟斷,對屢禁不止的統計作假將產生釜底抽薪的效果。而且,有了民間的統計數字,官方的統計數字就有了一個參照系,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就會改變。如果這兩方面的數字差距過大,便會很自然地引起民眾、輿論乃至司法機關的質疑,官員們再要作假成本就高多了。

總之,相信統計工作在國家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下,在廣大統計工作者的努力下,其可靠性、真實性和權威性會逐步提高,統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會得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