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在農業統計數據收集的運用

時間:2022-08-14 02:57:38

導語:新技術在農業統計數據收集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技術在農業統計數據收集的運用

1遙感新技術農業統計中的應用

(1)利用遙感新技術統計作物面積。把遙感信息獲取技術與抽樣調查結合起來,把天、空、地、人等調查手段結合起來進行統計。以新疆棉花面積遙感測量為例,首先利用天上的衛星獲取全疆不同時期的遙感影像圖,再根據棉花的物候、紋理特征等獲得全疆棉花的大致種植范圍。在此基礎上,根據抽樣原理抽出大量的樣本地塊,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或者無人機進行高精度調查,最后再抽出一部分地塊由調查人員拿著高定位精度的掌上電腦(PDA)進行實地調查,經過這三次層層遞進的調查,把全疆棉花種植面積最終確定下來,其精度可達95%以上。(2)利用遙感技術對統計農業產量。利用遙感技術對農作物產量進行統計。因為作物產量不同,它的光譜反射也不同,可以通過這種聯系建立模型,用遙感觀測光譜反射,然后計算作物產量。這項工作需要以多年的數據反復對模型進行修正,才能夠比較準確,但終歸是可以進行產量統計的。遙感新技術除了對作物面積、農業產量進行統計之外,還可以對農作物的長勢進行動態監測,對農作物受災情況進行快速調查等,應用空間很廣。

2遙感新技術統計的優勢特點

(1)與傳統農業統計方式相對比,利用遙感等技術進行農業統計有兩大重要優勢:一是更客觀,二是更高效。客觀上,一是指調查對象相對客觀了,由主要對農戶調查轉變成對地塊進行調查,避免了因調查對象的主觀隨意性、不配合等問題造成的調查誤差。二是指調查手段相對客觀了,從傳統的紙質報表、入戶登記、皮尺測量轉變成遙感觀測、無人機測量、PDA登記,減少了數據產生的中間環節,從調查終端直接就可以傳到國家統計局的服務器,減少了人為干擾。三是指事后質量監督更有說服力了,調查過程中所采集的數據是有空間和時間標識的,也就是說,可以掌握所有數據的采集軌跡,能準確地進行事后抽查,確保數據質量。高效上,一是指精度更高。現在利用的遙感影像、無人機、GPS測量等都是高科技的調查手段,相對于傳統的皮尺等測量工具,精度大幅度提高。二是指效率更高,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傳統的農業統計,調查一個樣本村中的幾個地塊就需要一天的時間,如果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很多時候就不需要調查員實地調查;即便需要,也可以用無人機,一上午就可以把整個村的種植情況調查清楚。(2)減少社會對農業統計數據的疑慮。近年來,國家統計局為提高統計公信力做了不懈努力,采取各種辦法最大限度地減少統計調查的中間環節,從調查源頭上杜絕統計上的弄虛作假。利用遙感等技術進行農業統計調查更能達到這個目的。新技術把對農戶調查轉變成對地塊調查,把入戶紙質登記調查轉變為電子化調查,把調查數據層層上報轉變為網絡直接上報,調查數據有位置、有時間,調查軌跡完整清晰,不僅調查數據更加客觀準確,而且能對調查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確保調查數據有據可查,有據可依,經得起社會的監督。

3新統計方式獲得的數據如何發揮作用

利用遙感等空間信息技術再造農業統計,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拓展農業統計能力,就是要為國家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更好的支撐。實際上,國家在三農方面的不少決策,也對統計數據和統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文件提出,要“提高對農業生產大縣的統計調查能力”,這明確了以縣為總體進行農業統計調查,相比之前以省為總體的調查,難度大、任務重、要求高,而國家統計局之所以能挑起重擔,并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就在于前期已經開展了多省農作物遙感面積測量的試點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還有一些改革措施,能不能落實好,也與統計數據密切相關。比如,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其基礎就是要有準確地種植面積數據。例如,在新疆開展了棉花面積遙感測量工作,不僅統計出了全疆棉花種植的面積數據,而且能提供棉花種植的區域范圍,隨著工作的細化,將為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中,充分利用遙感等新技術,為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優質的統計服務。

4新的農業統計方式面臨的困難

(1)遙感數據的獲取時間和統計制度,特別是統計表報送時間存在著差異。由于對不同對象的遙感監測,它需要聯合地理學、植物生理學、氣象學、生態學等多門學科相關知識。對于植被來說,植被的物候特點是信息遙感精度提取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植被的物候特點是決定最佳時期遙感的重要根據。在農業統計方面,例如冬小麥播種面積的報送時間為例,統計制度要求每年11月底上報冬小麥面積,而這個時候并不是提取冬小麥面積的最好時期,需要進行冬小麥面積的初步提取,初步提取結果很易形成漏判,影響精度結果;次年3~4月是冬小麥特點最明顯時期,可以進行小麥面積的精確提取,但是這時的數據報送時間已經過期。所以,如何解決遙感最好時期和統計報送時間的矛盾是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2)基層調查人員對新技術的適應性有待提高。新的統計方式技術含量較高,對調查人員的素質要求也相對較高,這就要求一方面要簡化調查流程,降低調查設備的使用難度,另一方面要加大調查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強基層統計調查隊伍的建設。全面推廣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3)受氣象等因素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所需遙感數據無法滿足系統正常運行需求的風險。衛星的重訪周期,即衛星在經過一個區域上空后,需要經過一定的時期才能再次經過該區域,所以,遙感數據不能隨時全部地獲取,它需要在衛星過境的時候抓住有利的時機獲得,此時如果時機掌握得不好,就會錯過機會,無法取得最好時期的遙感數據;另一方面,遙感數據獲得后的質量也受氣象等因素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夏季云雨較多,對遙感影像的質量造成干擾,這樣人們無法正常進行提取,對系統運行的數據基礎也構成了風險。所以,在遙感數據無法滿足系統運行需求的情況下,怎樣確保統計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以及統計數據精度的獲得,這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機制,是實現統計業務化正常運行的基本要求。

5結語

隨著農業統計調查方式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人們對數據的質疑會慢慢減少,統計公信力也將得到極大提高。同時,農業統計人員研制的“先進農產量調查系統”以調查車為載體,充分利用了自主衛星遙感和北斗導航技術,集成了無人機、手持平板電腦、農業參數采集器等多種高科技調查設備,是一個重大突破。

作者:付宇峰 單位:遼寧省統計局

參考文獻

[1]溫淑萍,張冬,王琛,等.面向集成的“三農”信息采集系統——農業數據信息統計網絡平臺[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6).

[2]侯振宇.農業統計信息數據元標準化的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08,(12).